民间艺术
-
上海独立手作张磊,孙俐 著本书是张磊和孙俐教授历时一年,走访上海地区22家手作店铺,与主理人深入对话的整理再现。这些手作人代表了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风范和水平,不仅有服装、鞋帽、皮具、家私、食品、花艺,更有刺绣、蜡染、锔瓷、漆艺、竹编、首饰、器乐等多种品类;既有高端的私人定制门店,亦有满足普罗大众需求的手作店铺;既有在时尚圈获得极高认可的品牌,亦有艺文、音乐等领域的跨界设计新秀。是一本能够代表上海手作美学和商业潮流的诚意之作。
-
民间手工技艺卷毕德广 著,刘铁梁,王凯旋 编《民间手工技艺卷》主要阐释了东北地区诸如烙画、指画、鱼皮画、桦树皮画、布贴画、葫芦画等民间传统画绘制技艺,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的民间传统刺绣技艺,民间传统镂雕技艺(如建平剪纸、新宾满族剪纸、兰西挂钱、辽南皮影、抚顺琥珀雕刻、阜新玛瑙雕、岫岩玉雕、马驷骥根艺、哈尔滨冰灯冰雕、沈阳“面人汤”等),民间传统编织与彩扎技艺(如贾春红编织、镇赉柳编、吉林省芦苇编、辽宁盖州风筝等),民间传统毛皮制作技艺,等等。全书体例合理,对东北民间手工技艺的介绍相对翔实完整,对保护逐渐失传的东北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具有重要意义。
-
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徐昭峰,徐松岩作为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卷,本卷从器乐、民歌、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对东北地区的民间表演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器乐方面,主要介绍了东北的鼓乐文化、东北的打击乐与管乐,以及东北琴乐文化,每一类器乐文化下有更细的分支。在民歌方面,主要叙述了东北劳动号子、大连新金民歌、东北蒙古族民歌,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民歌。在舞蹈方面,首先对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探讨,而后对影响深远的东北大秧歌进行了介绍,此外,还对满族舞蹈、朝鲜族舞蹈、蒙古族盅碗舞和筷子舞等具有代表性的东北民间舞蹈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在传统戏剧方面,重点介绍了皮影戏的历史及其设计、制作和表演流程,还介绍了东北地区评剧和京剧的流变与发展。在曲艺方面,首先对不同民族的说唱艺术进行了介绍;其次对脍炙人口的评书、喜闻乐见的相声和朝鲜族的漫谈、才谈、“三老人”进行发掘;后对曾颇受欢迎的二人转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本卷力求文字朴素易懂,标题生动而有趣,在文字中穿插大量的图片,有助于读者理解。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既介绍了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又深入浅出地普及了科学知识,使读者能在图文并茂中愉悦地完成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李志农,刘虹每10余年间,行走在藏区丰沃的民族文化田野中,无论是在群山环抱的德钦县奔予栏村,还是在河水淙淙的香格里拉市尼西乡上桥头村,或者是在山色葱茏的维西县塔城镇其宗村,路过家门,藏民们总是热情地招呼作者去家中喝茶攀谈,似乎我已成为他们村的一员,成了他们熟识的邻里.,每遇我们刨根问底、轮番上阵、不分昼夜式地“纠缠”,淳朴善良的村民总是不厌其烦、竭尽所能地一一作答,详细解释。更有甚者,为了能系统、全面、细致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线索,一些受访者还把问题记录下来,让我们次日再去拜访。这些年来,藏区、藏民、藏族以及藏族周边各民族的文化,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云南藏族木碗文化》作者无尽的学术研究资源,他们的真诚和对自身文化的珍爱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动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郑宇,谭本玲,黄绍文哈播的长街宴是哈尼族三大传统节日“昂玛突”(祭寨神)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饮食、宗教、歌舞、服饰、生态等方面的哈尼族传统民族文化要素,集中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中,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委会哈播村的“昂玛突”长街宴,是所有哈尼族村寨中自发组织的规模大、过程较为完整、结构也较为鲜明的长街宴。哈播在每年一次的献祭寨神后,第二天和第三天便举行长街宴。村民们以家庭为单位,每户抬出一张桌子顺着狭长的街道依次摆放,形成近200桌、约1.5公里长、上万人参与的壮观景象。其主要内容包括:祭祀人员向每家平均分配祭祀寨神的“竜肉”;村民邀请各方客人一起共餐,感受哈尼族丰富的饮食文化;最后,在长街宴中,身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村民们唱起敬酒歌,一起跳起欢快的乐作舞等舞蹈……哈播长街宴可以划分为显性文化层次、主体参与层次和核心观念层次,其实质在于,它是以物质生活和人类自身的两种再生产为基本目标,以献祭牺牲再分配和礼物的赠予为基本手段,最终指向哈尼族传统社会结构的象征性表达和构建。因而它是哈尼人代代延续的民族文化精华,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已经进入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为哈播的重要旅游资源及民族文化标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马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北班榜村的瓦猫》是在笔者硕士论文的基础上经删减修改而成,另加入了昆明龙泉镇小窑村瓦猫制作及纪录片拍摄内容。2010年6月我结束了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之后,学院与某出版社计划将我的硕士论文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图像”丛书系列,计划出版。于是,2011年7月开始与出版社联系,并修改了两稿之后因某些原因,此事搁置到2015年6月,学院与出版社又一次商议出版事宜,至2016年4月、12月出版事宜再次敲定。从该论文完成至今已经整整过去了6年。6年里,田野点可能已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我自身继续求学之路及生活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一系列变化,真只能叹时间之力量2012年1月份我回到北班榜村,参加某家人的竖房仪式村中的土路已经部分变成了水泥路,制作瓦猫的人多了几位。北班榜村的瓦猫开始被外界、当地政府、相关文化部门关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在进行,于是,北班榜村开始被人称为“瓦猫村”之后,我因忙于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与写作,便再没有到过村里,但我依然做着传统手工艺与物质文化的调查研究及思索。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陈学礼密枝节,是居住于石林彝族自治县大部分地区,以及陆良县、泸西县、弥勒县、丘北县部分地区的撒尼人典型的宗教节日。“密枝”是撒尼语的汉语音译,经常与另外的词汇合起来使用,比如“密枝节”“密枝林”“密枝神”“密枝大头目”“密枝小头目”“密枝祭祀”等。因为只有撒尼男性可参加这个宗教节日,所以,也有人把密枝节叫作男人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的撰写,力图对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人一年一度的密枝节进行一个介绍。撒尼人的密枝节,与其他群体的宗教节日相比,有其独特性和统一性的一面;可是在撒尼人内部,密枝节又呈现出“内部多样性”的特点。比如说:(1)虽然每个撒尼村寨都有自己的密枝林,可是不同村寨密枝林的面积大小、林子特征都不尽相同。(2)不同村寨祭祀密枝神的时间也不一样,有的村子在农历十一月,也有的村子在农历七月。(3)用于祭祀密枝神的牺牲也不尽相同,有的村寨用毛色净白的绵羊,有的村寨用毛无杂色的黑猪。(4)祭祀所用物品、仪式过程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5)不同村寨的密枝神,以及与密枝神相关的历史传说故事,也往往各有出处、力图在有限的篇幅中相对全面地阐释石林撒尼人的密枝节,是不切实际的基于这一现实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选择石林县两个村子(月湖村和大糯黑村)的密枝节作为描述对象,希望以类似聚焦的方式,集中表现田野调查的现场感受,以及个人的一些思考和困惑。现隶属于石林镇的月湖村,在地理上位于石林县的北部,村民属于撒尼的“瑟玛”;隶属于圭山镇的大糯黑村,在地理上属于石林县的东部,村民属于撒尼的“滇玛”。这样的选择,一方面希望产生基于不同地理位置而衍。生的不同内容,另一方面希望展示文化积淀深厚的村寨与文化积淀薄弱的村寨对密枝节活动的不同应对对于月湖村的密枝节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图像:石林月湖村密枝节》想呈现三个内容:(1)一个学术界已经习惯的,或者说被学者认可的,具有所谓学术性质的民族学研究文本,也就是在笔者2001年硕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文本(2)一个长48分钟、记录了整个密枝节仪式过程的独立影像文本、当然,这个影像文本也可以用来对学术文本进行印证、补充,甚至用于质疑文字文本中分析的内容(3)形成影像文本的“故事”讲故事这种简单的表述方式,也许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以理解为什么学术研究文本和影像文本最终会以此种样貌呈现出来
-
多元形式与传承陈彦卿暂缺简介...
-
日常天才[美国] 盖瑞·阿兰·法恩 著;卢文超;王夏歌 译从亨利·达格尔的精致绘画到霍华德·芬斯特的神圣绘画,局外人艺术家的作品已经在艺术界中获得了独特的地位。尽管局外人艺术家以缺乏正式训练和位于社会边缘著称,但现如今,他们也参与进了传统的价值、地位和金钱的网络。数年来一直沉浸在自学艺术家世界的盖瑞·阿兰·法恩向我们呈现的这部《日常天才》,是对这个网络及其如何赋予艺术品价值的卓越洞见。法恩考虑了民间艺术、局外人艺术和自学艺术之间的区别,然后探究了这个独特市场的经济学。法恩采访了策展人、批评家,并且深入到自学艺术家的家中,描绘了对这个系统而言,“本真性”是如何关键——在这个系统中,艺术家经常是那些贫穷、年老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具有无拘无束的表现形式,且备受尊崇。法恩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内部运作机制,在其中,金钱、个性和价值深深地交织在一起。
-
镜像谯城张建华 主编《镜像谯城(图说谯城民间艺术)/谯城文艺丛书》提出,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在审美方式上不同于现代美学所建构的分离的、对象化的、静观的审美,而是一种多感官联动的、融入性的审美;民间艺术之美不是高大玄远之美,而是一种“亲近之美”;在价值取向上,它不同于重视新颖性、陌生感的求异性审美,而是一种重视群体经验的认同性审美;在审美理想方面,民间造型艺术往往以图案与色彩寓意吉祥为美,民间表演艺术则崇“奇”尚“乐”,体现了“生命力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