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中国传统民艺 中国门神薄松年 著本书是“传统民艺”系列中的一本。作为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
中国传统民艺 中国娃娃薄松年 著本书是“传统民艺”系列中的一本,以《婴戏图》为主要呈现对象,即描绘儿童游戏时的画作,又称“戏婴图”,是中国人物画的一种。因为以小孩为主要绘画对象,以表现童真为主要目的,所以画面丰富,形态有趣。吻合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子多福、福寿绵延的理念。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
-
闲情偶寄图说[清] 李渔 著,王连海 注《闲情偶寄》是清初文人李渔一生艺术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包含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内容论及戏曲理论、演艺实践、妆饰打扮、园林建筑、器物古玩、饮食烹调、竹木花卉、养生医疗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代人民丰富生活的写照,也是文人生活的提炼总结。 这部《闲情偶寄图说》以芥子园本为底本,校以翼圣堂本,对人名、地名、典故、工艺、术语等进行了注释,是方便阅读的可靠读本。书中还插入了大量图片,以期用图说的方式对《闲情偶寄》进行解读。书中所选图片或来自出土、传世文物,或源自古代版刻、民间实物,或是民俗活动、手艺过程的记录,图片下的详细解说能以细微、多元的视角对原书内容进行阐释,是一部图文并茂、图文互补的经典。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学书系 蒋智南水彩蒋智南 著水彩它起源于欧洲,19世纪末传入中国。水彩绘画方式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极为相似,因此中国画家们对于水彩画的创作,对水的掌控能力更为突出,与水墨画的融合也更好。百年间水彩画在中国被赋予了新的色彩,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品和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蒋智南教授可谓是中国水彩画的一颗新星。本书是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的水彩绘画系统教学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水彩的绘画过程,以及作者多年创作的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书中包含了作者大量的创作作品,可供读者直观地了解水彩艺术创作的表现方式。
-
四川民间佛教美术遗存研究肖卫东,邓喜军,郑轶 等 著《四川民间佛教美术遗存研究》立足于研究团队十余年的田野调研考查,呈现了四川省内包括摩崖造像、可移动佛教造像、壁画、佛教碑刻、摩崖铭文等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及作者对其的整理研究成果。作者从民俗学、文献学、文字学、宗教学、艺术学等角度,运用多重研究方法,为广大读者奉献了古代四川地区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及教育学等领域的众多宝贵材料。尤其书中对佛教美术的分类研究,有助于巴蜀区域美术史研究的充实与完善,这些成果对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价值。书中收录了200余幅精美佛教造像田野照片,其中的部分原造像因各种原因已不复存在,故尤为珍贵。此外,《四川民间佛教美术遗存研究》运用了AR等数字技术,对古代作品进行3D还原,使得该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趣味性,从贤达学者到中小学生,都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了解该书内容,身临其境地感知这些佛教美术作品的魅力。
-
湘西通道侗锦艺术及创新传承陈晓玲,彭小琴,肖乐香 著2008年6月,湘西通道侗锦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侗锦的传播与传承主要是靠口口相传,受到了时间、空间及地域限制,精美的侗锦停留在静态藏品的展示状态。如何通过研究现有资料,开展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应用,从而激发侗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鲜活状态,是必须进行研究的课题。本著作通过田野调研、走访传承人及资料考证,运用大量当地实拍侗锦图片资料进行分类对比,来研究湘西通道侗锦的艺术特点及织造技艺。首先,分析概括通道的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艺术土壤等,认识和理解侗锦产生与传承的背景;其次,整理民间侗锦,分析湘西通道侗锦产品种类及其图案、色彩、哲学思想、美学寓意等总体特征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联,将图案纹样归纳为动物类、植物类、人文类、景观类、生产生活类,从形式美与内涵美方面解读湘西通道侗锦的艺术特征;再次,从侗锦织造技艺角度,整理侗锦织造原材料与工具,梳理侗锦织造工艺流程,分析基本图案结构及其组织意匠图;最后,根据田野调查研究湘西通道侗锦的销售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现状、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侗锦创新性发展、保护性传承的策略,从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方面就如何应用侗锦艺术、设计侗锦创意产品进行侗锦的创新,并结合案例分析,将侗锦带入现代化生活,融入当今社会大背景下产生新的价值,提升侗锦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一方面为湘西通道侗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研究参考成果;另一方面为湘西通道侗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传承提出新思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
-
重点科技领域前沿态势报告2020刘琦岩 等 著人类知识的前沿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场所,一个民族与科技前沿的关 系也喻示着她与未来的关系。关注科技前沿,识别创新动向,甄别变革性机会,是 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功课。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不断加快,对科技情报服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作为我国的国家公益性科技 信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于2006年组织落实《国 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立了“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 启动了国家重点科技领域的前沿跟踪、专题深度分析与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国际重 要前沿领域部署与进展,支撑科学决策。15年来,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在实践中逐 渐形成了“事实型数据+专用方法工具+专家智慧”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和框架体系, 在行业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在实践中,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为宗旨,紧跟 全球科技创新服务趋势和潮流,逐渐确立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 医药、信息技术”等为重点的研究方向,建立了对战略部署、政策措施、技术进展 及发展趋势、产业动向等前沿动态进行重点跟踪的长效机制,形成了“小核心、大 网络”的研究群,完成高质量的深度分析研究报告、战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百余份, 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科技计划与项目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当前,立足新科技革命浪潮潮头,各领域涌现出众多前沿技术和新兴技术。创 新驱动发展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科技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带动科学重大 发现和突破的前沿阵地,将引领未来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与此同时,按照创新 的内在逻辑,不断探索开发与建设科学技术的新知识体系和新研究方法,成为科技 情报服务工作者面临的巨大挑战。众所周知,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 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巧,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 物质装备。科学体系由命题性知识融合而成,基本上是围绕宇宙演变、物质结构、 生命起源、意识本质这4个世界本源性的“根问题”展开探索的;技术体系是指令 性知识的汇集,相关新知识围绕着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这五大“前沿线”加速展开。今天,这4个科学“根问题”和五大技术“前沿线” 仍将是酝酿原创突破和颠覆性技术最为可能的创新空间。如何通过实时的科技情报监测、预测与响应体系建设,支撑未来前瞻性部署研 究可能产业化的颠覆性技术,成为当前我国科技情报事业的主要挑战之一。为此, 围绕中信所国家国际创新战略智库、国家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国家科技信息资 源综合利用与服务中心(简称“一库两中心”)的建设目标,面向未来大数据驱动 的科技情报服务,中信所重点科技领域课题组以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 向的六大前沿技术——软体机器人、神经形态芯片、脑机接口、类石墨烯二维材料、 基因编辑、钙钛矿太阳电池为重点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度分析。研究以专利、论文、 科技项目、投融资、学术会议、科技论坛等科技数据和信息为基础,从发展历程、 观点与碰撞、竞争与合作、未来展望4个维度深入分析了技术的内涵与外延、发展 脉络、政府支持、专家观点、市场情况、区域竞争与合作、创新主体、人才等, 展望了前沿技术的发展前景,提炼出未来技术发展尚需解决的问题和方向,探讨了 全球背景下开放合作对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发展上述前沿技术领域的 建议。
-
风筝史话徐艺乙 著本书为中国著名民艺家徐艺乙所著,详实地讲述了风筝历史与文化。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风筝的起源、风筝的发展与流传、风筝的分类、风筝与风俗、曹雪芹与风筝、风筝与科学技术,以及外国风筝。在梳理中国风筝的起源、发展与流传的基础上,作者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中国风筝的分类与民俗学意义。同时,从科学角度分析风筝原理和外国风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一刀一纸一世界张毅,赵罡 著本项目为浙江省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本书介绍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的历史与传承,以及金坛刻纸的技能与方法,详细介绍并引导读者跟着本书的内容学习金坛刻纸的具体操作方法,再根据创作引导内容自我创作金坛刻纸,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达到运用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美化生活、提升审美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普及,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活力。本书内容主要是以步骤图为主,旨在教授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步骤,关键的步骤还配以视频,使得技能技巧的介绍与传授更加直观、易学。
-
黑陶文化的艺术符号破译尹杰 著艺术中的符号往往是以不确定、不规则的普通符号组合而成的,每一次组合都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它没有确定、普遍性的意义表现,来呈现我们所感知和未知的事物中那些隐蔽的、我们认为存在或不存在的事物。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符号作为传递意识的载体,对它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符号化的思维、符号化的行为,仍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形式,人类对文化现象的研究也使人类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符号活动。在文化意识的范畴里,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示观念的符号。因此,人类的文化世界也可以认为是人所构成的符号世界。艺术把形象放入意念世界中,在人们共识的、约定的符号形态中,从一种表现中产生另一种表现,在一种理念中构建另一种理念,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复杂的事物。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模式组成不同的符号,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念,使传递意念的形式呈现多样化。我们将符号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运用到艺术活动中,其作用是从更深层面上探究艺术这一符号所代表的内在意义,揭示艺术与人、艺术与自然的联系,把握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构成关系,来表达无形或有形的设计概念,从而获得人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以艺术符号形式的输出。 本书基于黑陶文化的艺术符号破译,通过研究黑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实践解析及案例分析,诠释黑陶文化中艺术符号所体现的艺术价值及存在意义,同时探索黑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