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不描不画学剪纸刘晓迪,郑蝴蝶 著不描不画,取纸即剪,剪随心到,用灵巧的双手把民风民俗、经典故事、生活信仰和内心情感用剪纸记录和表达,是民间剪纸以人传承记忆的重要方式。 本书基于非遗传承人郑蝴蝶、刘晓迪女士多年剪纸教学的宝贵经验,以非遗的教育性传承为切入点,结合剪纸技艺家族传承的特点,系统地阐述了不描不画学剪纸启蒙、探索、实践三个阶段的学习方法,汇集了上百个原创教学案例。为了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刘晓迪老师亲自示范,录制20个剪纸视频。本书适合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及非遗传承人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传承领域的一次富有独c性、创新性的实践探索。 不描不画是不用通过描图,完全在脑海里构思成型,直接剪剪纸的方法,这种剪纸方法的训练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大脑发育十分有益,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及审美能力,在空间造型水平及艺术鉴赏能力方面,更有着不言而喻的促进作用。 书中的剪纸作品及教学方法,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家族原创。
-
河北民间文艺史郑一民 著《河北民间文艺史》是一部地方文化史著作,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的总体背景下,以河北这一区域的民间文艺事象作为描述和研究对象,这一研究思路基本上属于区域文化研究。河北历史文化的深厚热土成就了燕赵大地民间文艺的繁荣。郑一民先生是在两个空间下来讲述河北民间文艺故事的:一是自然空间,即在山、川、湖、海和平原、沙漠空间下:一是文化空间,即在历史长河中政治、社会、军事、科技等各种撞击、交融所形成的文化层和文化圈。河北简称“冀”,为古九州之首,三皇开天辟地、五帝建都立业、大禹治水自此开始,商族最初建都于邢、秦始皇出生地在邯郸、燕赵于此争雄、汉光武帝在此地登基等,这些中华文明的显要标志性事件,都发生在河北,为河北历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河北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河北民间文学的丰富神话传说、故事、民歌、民谣、民谚,都与上述历史事件密不可分;五光十色的民间工艺,例如泥塑、陶瓷、石雕、剪纸、织染、绘画、刺绣、内画等,丰富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傩戏、皮影、秧歌、舞蹈、龙舞、鼓舞、狮舞和民间武术、吹歌、花会等,以及民间节俗、庙会、祭仪、信仰等,都在中华文明大历史背景下氤氲发生、成长壮大。郑一民先生以河北社会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为大背景,分门别类叙述各类民间文艺的发展演变,列举经典民间文艺事象,阐释民间文艺的特征,为读者讲述了精彩的河北民间文艺故事,值得读者去阅读。
-
桂州遗韵张宗亚,蓝凡武,潘宁,付新阳,韦剑华 编桂州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柘木镇窑头上村,是始于南朝晚期,历经隋、唐、北宋,延续500多年的以烧造青瓷为主的古代窑场,其烧造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是广西区内已发现古代瓷窑遗址中少见的。本书收集了大量桂州窑各时期的实物标本,以及桂林城区建设中发现的桂州窑的产品,并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分类、测量、分析。它们可以相互印证桂州窑产品生产、流通、使用、废弃的各环节,同时也给亟待研究的相关学术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本书集结了 7 篇研究性文章,专家学者们分别从考古、文物、历史、艺术等方面对桂州窑及其产品各抒己见,虽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形成学术争鸣的氛围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桂州窑的情况是大有裨益的。本书以期能为陶瓷考古、工艺美术、文物研究者提供一手的资料和基础信息,并深化对桂州窑的研究。
-
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人文研究郑冬冬 著中国民间装饰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门类,是一种普遍的艺术和文化现象,它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和不同时代文明的发展状况,是极需要研究者关注的课题。社会中许多艺术和文化现象与装饰艺术有直接的关联,无论从宏观的层面,还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都带有强烈的大文化色彩。民间装饰艺术的解读与研究,对于理解整个人类或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历史均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人文研究》基于把握实质,注重内涵,与时俱进的撰写思想,既有实用性考量,又注重优秀传统人文理念的传播。图文并茂阐述相关理论,以期让读者对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人文研究有一个整体认知。该书从第一章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文化溯源入手,对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概况、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与民俗、民间传统装饰艺术观念的形成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利用第二、三、四章三个章节的文字介绍了中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风格与特征,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图案与色彩,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分类与材料,能够使读者对民间装饰艺术的风格、分类及表现形式产生较清晰的认识。为深化对中国民间装饰艺术内涵的认知,该书利用第五、第六两个章节对民间传统装饰的人文特性,即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以及民间装饰艺术对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社会意义及其人文精神进行阐释。力图从概念梳理、形式分类及精神内涵三大方面,对中国民间装饰艺术进行深入解读。
-
面塑传承人口述史马知遥每一个精选的艺术家都是非遗传承人中闪亮的那一个,他们无论受挫还是取得成功都是一道传奇。在贴近真实的口述实录中,我们师生本着真实记录、仔细捕捉、留住历史、启发众人的目的,让这样一套书既可以成为非遗保护成功案例的汇总,让不同行业的非遗传人在阅读中获得启发,也可以成为专业研究者的□□手田野资料,为在不同视角下研究非遗提供智慧,同时也可以成为大众的读物,在每一个民间艺术家的个人故事里,了解和亲近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尤其是,非遗需要从娃娃开始,从小培养孩子们的非遗保护意识,这几乎已经成为学界共识。
-
优秀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刘爽 著工艺指将原材料或半成品加工成成品的工作、方法、技术等。《优秀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主要论述其中的手工艺。《优秀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大部分内容是从活态传承出发,在传统手工艺传承理论下,结合安徽传统手工艺传承典型案例,展开对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研究。最后一章则提到了传统工艺的代表——徽州民居。《优秀传统工艺活态传承路径与典型案例研究》共八章,约20万字,由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刘爽撰写。为了保证内容的丰富性与研究的多样性,笔者在撰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很多关于传统手工艺传承方面的资料。
-
中国面塑刘洁 著书中收录了国内知名面塑家刘洁2010年到2020年创作的一百六十余尊面塑作品。包含他首度出版发行的历史人物系列,神祇人物系列,三国系列,隋唐演义系列,西游系列,水浒一百零八将系列作品,并在部分附上六尊面塑作品的详细制作步骤,广大读者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刘洁目前的创作状态以及对中国面塑的理解。
-
风筝史话徐艺乙 著本书为中国著名民艺家徐艺乙所著,详实地讲述了风筝历史与文化。全书共七个章节,分别论述了风筝的起源、风筝的发展与流传、风筝的分类、风筝与风俗、曹雪芹与风筝、风筝与科学技术,以及外国风筝。在梳理中国风筝的起源、发展与流传的基础上,作者运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总结中国风筝的分类与民俗学意义。同时,从科学角度分析风筝原理和外国风筝,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老腔新唱张辽艳 著华阴老腔是中国地方戏曲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华阴老腔诞生并主要流行于陕西渭南市华阴双泉村,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华阴老腔是我国传统皮影戏的一种,其唱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别具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概,被誉为陕西戏曲的“活化石”。 华阴老腔自诞生之后,由于独特的传承机制,导致其长期局限于华阴及周边地区,然而这也使得华阴老腔保持着较强的原生态性质。华阴老腔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上的封闭性、剧种上的独存性、取材风格的张扬性、音乐体系的自律性、审美对象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原声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民族精神价值。 本书共分为6章,第一章通过追本溯源,从华阴老腔产生的文化背景着手,对华阴老腔的起源说法、华阴老腔的发展演变与传承、华阴老腔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二章从华阴老腔的剧本特色、声腔特色、音乐特色、语言特色4个方面对华阴老腔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三章从文化审美角度,对华阴老腔的大众文化审美、农业文化审美、地域文化审美、诗赋文化审美进行了详细阐释。第四章从华阴老腔的传播方式入手,对华阴老腔的电视传播、电影传播、网络传播、教育传播进行了详细阐释。第五章从近年来华阴老腔的传播特点与趋势着手,对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的跨界、华阴老腔与旅游文化的跨界、华阴老腔与曲艺文化的跨界进行了详细阐释。第六章着眼于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创新,对华阴老腔的传承谱系及特点、华阴老腔面临的传承挑战、华阴老腔的改革与创新、华阴老腔的传承发展路径进行详细分析。 本书理论严谨,案例充实,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适用于华阴老腔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对华阴老腔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以及关心和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传播的读者阅读。
-
一刀一纸一世界张毅,赵罡 著本项目为浙江省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本书介绍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的历史与传承,以及金坛刻纸的技能与方法,详细介绍并引导读者跟着本书的内容学习金坛刻纸的具体操作方法,再根据创作引导内容自我创作金坛刻纸,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达到运用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美化生活、提升审美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普及,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活力。本书内容主要是以步骤图为主,旨在教授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步骤,关键的步骤还配以视频,使得技能技巧的介绍与传授更加直观、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