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
留住手艺2[日] 盐野米松 著,英珂 编译为着更加富裕、便利的生活,我们每天奔波劳碌。 然而从某天起,街边作坊里敲敲打打的声音止息了,接下来,蜻蜓和萤火虫不见了,山川本来的颜色也失去了…… 我们,是不是太快了?这么快的速度,我们是要到哪里去呢? 我想知道,那些过去的手艺人,他们在思考什么,他们的人生到底是怎样的。 停下,站住,回顾。也许能看到一条指引我们的新道路。 本书是日本采写名手盐野米松,继引起广泛关注的谈话录《留住手艺》之后的同名续作。 1999年,初版《留住手艺》试图呼吁人们关注即将消失于工业化浪潮中的传统手艺。今天,手艺人总体仍在消逝,但也有一批批的年轻人开始接过手艺的传承;醉心于追求高效的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记忆逐渐模糊,但也有人开始跳出现代化的轮盘,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书采访了十九位默默无名的传统匠人,他们的技艺人生是过去生活的剪影,对于今人来说,仿佛熟悉,又很陌生。他们的语言真挚,朴实,不经雕琢;他们心手合一,所制作出的物品都刻印上自己的人格。愿这些以一技之长走过一生的匠人,为读者带来鲜活的启迪。
-
中国传统形象图说李庆瑜,徐华铛 绘《西游记人物/中国传统形象图说》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华铛先生又一力作。书中共设五个篇章,分别为唐僧取经团队、佛教界人物、道教界人物、妖魔鬼怪形象、其他类人物,共计127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西游记人物/中国传统形象图说》选用写实为主的白描勾勒形式为这部恢弘的古典名著造像,再现经典名著《西游记》中各角色形形式式的样貌。作者文字简练易懂,图文并茂,供广大读者欣赏。
-
梅与竹[美] 马克·本德尔 著,唐力行 编,李东鹏 译,何其亮 校在长三角地区,观众在书场里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说书和弹唱。故事每周都在书场里上演,主题一般围绕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传统至今仍在上海和有“园林之城”之称的苏州蓬勃发展着,《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是对这一迷人的口头叙事传统所做的全面介绍。说书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它可以与戏曲和其他表演形式相媲美。在当下,苏州评弹是世界上具有生命力的说书传统之一,在长三角地区仍活跃着数百位说书人。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对传统说书艺术的鉴赏,马克·本德尔运用民俗学的方法进行研究,聚焦语境化的叙事表演,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关于传统艺术的概述。除了提供历史和相关的社会背景,《梅与竹:中国传统苏州评弹/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还探讨了如何在表演中打开和探索口述领域,为不了解说书传统的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直观体验。
-
明代以来汉族民间服饰变革与社会变迁崔荣荣,牛犁暂缺简介...
-
海宁皮影戏海宁市文化馆 编《海宁皮影戏(套装共3册)/守护皮影海宁皮影戏录音录像保护工程十年成果集成丛书》涵盖了具有代表性的海宁皮影戏剧本以及目前所知的所有海宁皮影戏曲谱。这些珍贵的资料,揭示了海宁皮影戏的悠久历史与发展脉络,展现了充满魅力的海宁传统文化基因,为今后推进海宁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唐卡南文魁《唐卡(套装上下册)/西北民间艺术品典藏丛书》重点介绍了明清以来西北及整个藏区藏传佛教寺院和各族群众供奉的唐卡共550多幅,其中明代唐卡120多幅,清代唐卡260多幅。其内容包含佛像、菩萨、说法图、佛经故事、藏传佛教历史人物、天文历算、藏医藏药、自然风光、花卉鸟兽等方面的题材。《唐卡(套装上下册)/西北民间艺术品典藏丛书》以图书为载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这些珍贵的民间工艺品记录下来,载入史册,流传后世,珍藏,为抢救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民间绘画南文魁《民间绘画/西北民间艺术品典藏丛书》收集了西北地区甘、青民间民俗画150幅,民间宗教神道画60幅,家族家谱画30幅,农民画50幅,其他画30幅,共计320幅。这些绘画艺术品包括甘、青,特别是青海河湟地区民间民俗画民间年节风俗画、吉祥如意画、敬老爱幼画等;民间宗教神教道画,如道教人物故事画、民间传说人物故事画等;继承家族、民族的家谱画,家谱列宗祖画、宗教官员、中举画和农民创造的农民画。
-
饶毓黔书法篆刻作品选饶毓黔暂缺简介...
-
柳宗悦民艺思想研究王芊暂缺简介...
-
东莞老手艺谢莲秀,郑子龙,祝成明 著,王少文 编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总有那么一些特殊的记忆,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任时光冲刷淘洗,却总是历久弥新。每一个地方,每一座城市,在它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都会留下许许多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特殊记忆。在这些令人难以忘怀的特殊记忆中,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有劳动生产的发展和传承,也有生活风俗中的记忆和味道。这些特殊的记忆,随着时光的流逝,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深情和热爱,逐渐成为一种刻骨铭心的乡愁,甚至成为一个地方或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深藏在历史时光里的老手艺,就是平常、普通、大众化的特殊记忆中的一种。这些老手艺流传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存在于寻常的横街窄巷之间,接地气,为普通大众所熟悉。一件充满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或是一碗有着家乡风味的地方小食,往往能勾起人们对故乡无穷无尽的思念和回忆。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游子来说,中国的陶瓷、丝绸和茶叶,就是他们对祖国的印象和记忆。而在国内,人们只要说起陶瓷,就会想到陶都江西景德镇;说到有紫玉金砂之称的紫砂壶,就会想到紫砂之乡江苏宜兴;说到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就会想到砚都广东肇庆;说到工艺富丽繁复的琉璃和景泰蓝,就会想到老北京琉璃厂;说到精美绝伦的苏绣和丝绸,就会想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苏州和杭州。而对于家乡的味道,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咸,人们更是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一串简单的糖葫芦,就是人们对老北京街头的记忆;一个狗不理包子,就是人们对天津的印象;一席特色的水席,人们就会想到古都洛阳;一碗风味独特的拉面,人们就会想起兰州;一个香味扑鼻的肉夹馍,人们就会想起古都西安。在粤鲁湘川等各式的菜系中,人们总会循味识故乡,无论身在天涯海角,却始终忘不了故乡的味道。在我们东莞,让人印象深刻的老手艺比比皆是。如莞城的干角灯、中堂的龙舟、清溪和樟木头的客家麒麟、道滘和望牛墩的七夕贡案、大岭山的莞香等,这些老手艺在东莞可谓流传久远,东莞老一辈人所熟悉;而东坑的糖不甩、石龙的麦芽糖、虎门的油鸭、厚街的濑粉和萨其马,这些东莞家乡的味道也早已深人人心,耳熟能详。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这些老手艺在时光的流逝中也渐渐为今天的人们所淡忘,有些已经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到了濒临失传和消亡的境地。今天东莞的年青一代,许多人对这些老手艺已经知之甚少,对家乡独特的味道也已经逐渐淡化甚至遗忘。这是一个让我们痛心疾首和极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迅速行动起来,留住这些故乡的记忆和味道,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