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
-
中国传统建筑徐潜,张克,崔博华 编《中国传统建筑》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展示出来,让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今天振兴民族文化,创新当代文明树立自信心和责任感。
-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林徽因 著林徽因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代建筑,并逐一做出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具有科学之严谨,同时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了我国古建筑在技艺方面的精湛成就,充满诗情画意。本书收集了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述,包括外出考察古建筑的调查报告,对古代建筑的看法和评价,对当代社会人民生活住宅的设计与研究,还有随笔杂谈等,力求展现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的一面。
-
中国古代著名建筑徐潜,张克,崔博华 编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我国的古典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菲拉雷特建筑学论集暂缺作者《菲拉雷特建筑学论集》在西方建筑学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部具有权威的经典图书。本书作为“西方建筑理论经典文库”中的一本,已被列入对“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它将对我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迪借鉴价值和指导作用,为我国建筑师和相关专业在校学生提供*指导。本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之一,是继阿尔伯蒂以后的又一部西方重要理论著作。本书以一种叙述梦中所见到的城市与建筑为线索,描述了作者理想中的建筑与城市,并论述了15世纪意大利城市及其建筑从策划、选址、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其对城市选址及城市规划概念的提出,在西方历史上也是最早的。菲拉雷特也是一位重要的实践建筑师,其重要建筑作品至今仍然保存。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编委会 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普及版 美术卷):中国建筑艺术》的编纂在学科内容上,注重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更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
建筑艺术解读与欣赏胡大勇,刘沁 著《建筑艺术解读与欣赏》分为五个篇章,分别从宫廷建筑、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近现代建筑五个方面阐释建筑的发展、类型及特征。内容有点有面,以建筑为点,旁及其他艺术门类;有纵有横,纵向把各个历史年代的建筑以建筑类型相互串联起来,横向把建筑流派、建筑风格加以归类。重点介绍各个时期和各种建筑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和相关背景材料,并介绍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思想。以翔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照片对中外著名建筑加以解读与赏析,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建筑艺术解读与欣赏》适用于面向全体大学生所开设的艺术欣赏类课程,同时也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自学之用。
-
建筑设计效果图手绘李磊 著《建筑设计效果图手绘:线稿与上色技法》由多次荣获手绘艺术设计大赛“最佳指导教师奖”的专业手绘一线讲师和设计师撰写。内容共分7章。从线条开始,系统、全面地逐步讲解如何排线、线形的组合、建筑透视规律、建筑立体形象思维训练、建筑物线稿的绘制、配景的空间层次与表现、马克笔笔法规律、马克笔上色方法与技巧、马克笔与彩铅配合上色的技法等内容,并对绘画过程中易出现的线的问题、透视的错误、马克笔笔法的谬误等详加分析。作者字斟句酌,表明笔法走向和阐明绘画技巧的标注清晰、易学,力求把好的学习方法和从教学中获得的学习经验融汇在本书中,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建筑设计效果图手绘:线稿与上色技法》案例选择覆盖面广,从透视关系,到各种建筑类型,再到建筑色彩表现,均有实际案例呈现,并详细讲解绘画过程,适合作为相关专业的艺术设计学生学习参考,也适合相关培训班作为教材或辅导用书。
-
建筑艺术赏析聂洪达 编建筑艺术是建筑学入门的向导,也是欣赏建筑、了解建筑的主要内容。《建筑艺术赏析》以建筑艺术为主线,对建筑的背景、功能和 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为读者勾画出一条清晰的建筑艺术发展的历 史轨迹。 本书语言生动、图片丰富、选材经典可作为建筑和艺术类院校的公共选 修课教材或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等相关从 业人员参考使用。
-
中国国宝建庄裕光 编《中国国宝建筑·中原珍藏》主要是解读山西、河南境内的国宝级古建筑。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传说黄帝与蚩尤逐鹿中原,并在此赢得胜利,因此,中原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都城建于山西夏县,奴隶制繁荣期的成汤故都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春秋战国时,这里是群雄争霸的战场,从东汉起至西晋,政治及文化中心开始东移,洛阳逐渐与京都齐名。北魏统治者更推行汉文化,迁都洛阳,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发展。东汉明帝时,天竺僧人用白马驮来的佛经供奉于大理寺正堂供人朝拜,后来正式建成白马寺珍藏,被佛教界尊为“释源”——意为中国释学之发源地,由此开始,中原大地成为佛教最为兴盛的地区。南北朝时,辽国萧太后十分重视佛教,洛阳庙堂林立。据《洛阳伽蓝记》载:洛阳永宁寺塔高百余尺,天气晴朗时,数十里可见。河南、山西境内石窟丰富,洛阳龙门石窟和大同云冈石窟,因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原遗存的佛塔、石窟之多,折射出这一地区宗教建筑之繁盛,该地区至今是中国古塔最多、类别最齐全的地区。北宋政治中心进一步东移汴梁(今河南开封),汴梁商业随之繁荣,成为全国首富之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历史。山西境内气候干燥,通风良好,有利于木建筑的生存与保护,所以可称经典的古建筑很多,唐、宋、辽、金建筑就有106座。始建于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两座大殿,经历了1200多个春秋,至今巍然屹立。建于辽代的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全高67.31米,按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也算是高层建筑,建成迄今已度过900多个寒暑,其间经受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主体巍然不动。其“明五暗四”的构造做法,为现代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山西又是被后世尊为“关圣帝君”的关羽的故乡,山西境内祭祀关公的庙宇很多,其中以解州关帝庙规模最大,造型最为奇特和精美。此外,太原晋祠圣母殿的庄严古朴、宋代泥塑的栩栩如生、平遥古城的完整、晋中大院的深邃敦厚、票号镖局建筑的时代烙印,都已载入史册。中原大地,不愧是中华文化的摇篮!百闻不如一见,身临其境,你会感受更多。
-
中国国宝建筑庄裕光 编西南地域辽阔,本册的品读路线,跨越四川、重庆、湖南、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市、自治区。汉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全国仅存三十余座,绝大部分在四川境内。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成都,通过云南与东南亚各国进行商贸和宗教交流,因此西南地域内的佛教香火十分兴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被公认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新都宝光寺五百罗汉塑像之精美,昆明筇竹寺栩栩如生、佛俗众相皆备的罗汉塑像,全国罕见。四川又是道教发源地,青城山道教建筑不求浮华,自然天成,忠实地表达了道家返璞归真的哲理。而两千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尚在造福人类,实为世界之奇迹,它与峨眉山和乐山大佛已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四川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资中文庙的至圣先师孔子为什么站着?因为这里是他音乐老师长弘的故乡。资中文庙内悬挂有清代八个皇帝和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国民党总裁蒋介石等送的匾额,文化氛围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自古诗人例入蜀”,因此巴蜀建筑特别是祠堂、书院和园林建筑,大多充满诗情画意。杜甫生于河南,后避安史之乱流寓四川,一生重要作品都在成都草堂完成。成都杜甫草堂不仅陈列杜甫作品丰富,且因园林布局极具川派园林朴实典雅的风格而受到国内外园林学界的重视。罨画池是南宋时蜀州通判陆游的衙署园林,命名“罨画”,其中蕴涵有对陆游的诗意的评价。杨升庵祠及桂湖为古代“南亭”故地,明中叶,当朝首辅杨廷和为鞭策儿子杨升庵刻苦学习,在此僻静之地建书房。杨升庵状元及第并在翰林院展示文采后,地方官绅为显示乡里荣耀,将杨升庵读书处修建为纪念祠供人敬仰。由于桂花寓含品格高贵,故园林内广植桂花,金秋时节香飘数里,“桂湖”之名不胫而走。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成都是蜀汉的政治中心,三国遗迹、三国故事俯拾皆是,最著名的首推丞相祠堂——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南北朝,唐代已具相当规模,是全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的祠庙。在封建社会,“君为主,臣次之”的等级观念决定了武侯祠的从属地位。大门上悬挂的匾额是“汉昭烈庙”,看不见“武侯祠”的字迹。可是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在国宝名单上赫然夺目的是“武侯祠”。四川在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两次遭“屠城”之灾,是外省移民让四川的经济得以恢复。由于这个特殊的历史,使四川城乡会馆林立。会馆既是外来移民聚会的场所,也是对家乡文化的眷恋,因此各省移民的会馆大都采用原籍建筑形式,供奉家乡的尊神。这种地域文化的交流,使西南地域的建筑呈多元并存的局面。楼阁建筑是西南地域重要特色之一,湖南岳阳楼、成都崇丽阁、重庆石宝寨、昆明大观楼、贵阳甲秀楼、广西经略台真武阁等国宝建筑,都在这条观赏线上。全国现存宋塔较多,而北宋第一塔就诞生在四川南充。瑰宝多多,难以尽述,请君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