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
-
徐秉言竹木雕刻徐秉坤 主编徐秉言认为,在竹木上刻画,并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摹刻,而是二次创作,是自己艺术情趣,胸襟人格对原作感悟的体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整,根据自己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创作。如他所刻的由黄胄绘作的《赶集归来》图,对人物面部刻的较实较细,喜悦的表情生动外溢,有一种少女牧民特有的健康之美。而对驴和牧羊犬的刻画则充分利用了红木的肌理,用劈刀法刻出几个大写意笔法的块面组合,深浅浓淡,浑厚豪放,表现出了它们的肌肉结构和活泼神态,使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雄浑刀法在红木上得以再现。其虚实相间,动静有序,工写结合,赏心悦目,似比黄胄的原作更具神韵。 徐秉言的红木浅刻,能运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譬如他在他的作品《听雨》中,荷叶用削刀法和细刀法刻出徐青藤的泼墨法笔意,既有水墨淋漓之感,又富有层次墨韵,而茎杆和翠鸟则刻出了八大山人笔意,线条沉着,既韧且健。整个画面在不同刀法的组合下,和谐统一,达到了强烈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这幅作品在法国展览时,得到广泛好评。
-
潜在与显现滕小松《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融历史叙述、与逻辑分析于一体,系统地考察了古今中、外雕塑草稿的七种典型,并深入地探讨了雕塑草稿的潜在品格和雕塑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雕塑草稿在“加减乘除”之后无论成了还是没有成为正式作品。都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也都具备潜在的审美品格。雕塑草稿作为雕塑生成过程中的“实际存在物”,具体地显现着雕塑过程的动机兴起、意象生成和形式建构,也隐现着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和演变机制。《潜在与显现:雕塑草稿研究》不仅对雕塑历史及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而且对艺术批评、艺术鉴藏和艺术家传记写作也有启示性作用。
-
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林树中本书分上、中、下三卷,辑录了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精品1380余件,并附录:1840年后中国历代雕塑外流大事记、中国历代雕塑海外藏馆概览。书中所录作品分为彩色图版、黑白图版、图录、附录四部分。彩色图版和黑白图版加注朝代、材质、尺寸,并附有图片内容说明,图录部分仅注明朝代、材质、尺寸。所录海外藏中国历代雕塑作品均按朝代顺序、材质分类编排。
-
邯郸古代雕塑集粹乔登云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邯郸古代雕塑集粹》是继《邯郸文物精华》之后又一本反映邯郸文物风貌的大型图录,精选了200余件古代雕塑艺术珍品,包括青铜器、金器、玉石器、陶瓷器等品类,其中包括大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精美佛教造像,另外有墓葬随葬品如镇墓兽、俑等,种类丰富,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性。不但适合文博界人士参考,对美术界、宗教界人士亦有很高价值。
-
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冯贺军 著《中国古代雕塑述要》分石窟寺与佛教造像、历代陶俑、陵墓雕刻三大部分十四章,基本涵盖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门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它的发展历程,希冀对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读者有所裨益。
-
中国雕塑史梁思成 著《中国雕塑史》根据作者1929~1930年在东北大学讲授“中国雕塑史”的讲课提纲整理、配以图片编辑而成。当时考古资料还不甚丰富,作者也未亲临云冈、龙门、敦煌、大足等地考察,主要根据自己在欧美各大博物馆观摩馆藏中国文物的体会,参考欧美及日本学者的相关著述,提纲挈领地介绍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历程。《中国雕塑史》版本采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
寿山印钮艺术郑宗坦,郑晓为 著《寿山印钮艺术》是专门谈寿山石雕刻中的重要组成的石章印钮艺术的。寿山石印章与肇庆的端砚、宜兴的紫砂壶一样,不仅有其功能性的一面,更多的是因其材料珍贵,印钮或印体中的雕刻艺术巧妙精美,而被人们作为艺术品收藏,受到收藏家和寿山石艺术爱好者的青睐。寿山石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这是众所周知的。寿山石雕刻产业的大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国家改革开发的好政策,我国国民经济得到飞快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变化。
-
中烟标收藏图鉴李铭《中烟标收藏图鉴》带给读者诸君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而且是多方面的知识。因为中烟标是在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出口的特殊烟标,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中烟标的特点可以用大、小、多、少来概括。中烟标的题材非常广泛,因而小专题中蕴涵着夫专题,大专题中又包容着小专题,给烟标收藏爱好者在组织专题时留下许多想象、编排的空间。本图鉴是读者诸君了解、认识、喜爱、钟情中烟标的平台。它是烟标收藏爱好者的工具书,方便他们欣赏、检索;它是烟标设计人员的参考书,提供给他们查询、借鉴;它是烟草行业的资料书,可以作为珍贵的文献、档案;它是宣传烟文化的敦科书,充分展现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
-
直接金属雕塑孙璐 著《直接金属雕塑》是按照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编写,包括了从传统的写实造像,到最新的材料研究等雕塑基础教学各方面的内容。《直接金属雕塑》建立在丰富的教学成果之上,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完整的课程配置相结合,是科学的立体造型与现代材料语言方法的统一,是迄今为止第一套系统反映我国高等艺术院校雕塑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以及科学发展进程全貌的教材。
-
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张道一 李星明《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两晋南北朝》选录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代表作品二百五十六件(组),彩色图版三百帧,分墓表石雕、石墓门及石葬具雕刻、墓内俑像二大类,其中有相当部分为考古新发现,在此首次发表。彩色图版前冠本卷编着者专论两篇,后附图版说明,旨在体现这一时期陵墓雕塑艺术的基本状况。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艺术,上承两汉,下启隋唐,既保持本土文化特征,又汲取外来文化因素。历汉末三国薄葬之风后,两晋某些贵族官宦墓前开始列置神道石雕。及至南北朝,帝王陵墓设置神道石雕已成常制。南京附近现存二十余处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构成南北朝陵墓石雕的主体。陕西、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历年发现的北朝帝王公卿陵墓神道石雕的种类配置和造型风格与南朝不尽相同。北朝墓葬出土的石墓门和石棺椁、石棺床或行榻等葬具上的浮雕和缝刻艺术价值甚高,有的明显含有佛教和祆教等外来文化成分。两晋南北朝随葬墓俑可分南北两大系统,在南方,自西晋而历东晋南朝,以南京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始终是墓俑最为集中的地区,但一直保持小俑群的规模。而在北方,从西晋起,历十六国、北魏、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墓俑发展延绵不断,俑群由小而大,至北朝晚期,已拉开隋唐墓俑昌盛时期的序幕。两晋南北朝陵墓雕塑风格并呈,反映了民族大融合时期多彩斑斓的文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