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
-
雕塑的故事安东尼·葛姆雷,马丁·盖福德 著,王珂 译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再造研究娄芸鹤 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再造研究:以“锡雕”生产性保护为例》通过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生产性保护企业代表“荣盛达”和世界非常大的锡制品企业“皇家雪兰莪”的比较性研究,诠释了在数字技术时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现代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等属性,从而得到永续传承的可借鉴路径;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涵及理念的历史衍变的梳理,探讨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创造性需要在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政策引导策略的支撑下,才可以慢慢培育出来,进而才能上升为民族文化创造的自觉性和文化发展的自党性。
-
生命之树吴为山 编木雕是与非洲人民联系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亦是非洲雕刻艺术的精华所在。我们很难用一种固定的风格定义非洲木雕的美,非洲木雕集独特的材料美、娴熟的技术美和质朴的形式美于一身,其直接来自于自然,天然地带有了如非洲大陆一般的本真和单纯,所以非洲木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直接的自然主义印象,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一种对艺术纯真的理解,一种与非洲人气质和天性相似的粗犷夸张和纯朴直接,但这种直接却又深具含义,令人感动,这也恰恰是非洲文化的独特个性。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树”为主题,甄选馆藏非洲木雕百余件,主要展示在仪式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洲面具雕刻,表现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雕刻,以及体现非洲艺术家独特世界观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云形等雕刻作品。这些木雕除部分面具带有传统非洲部落雕刻的特色外,其余大多数均是由专业的非洲现当代雕塑家创作完成的,这些作品弱化了传统木雕的社会功能,更强调其艺术审美意义。非洲艺术家以娴熟的创造技艺将他们对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体验融于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树木般的蓬勃张力。
-
泥塑肖像彼得·鲁比诺 著本书是对泥塑肖像的逐步指导,是一本适合在工作时随时翻阅的实用雕塑手册。 《泥塑肖像》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室,用近300幅图片带领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雕塑过程:从准备工作到收尾,从整体结构到眼睛、鼻子、嘴巴的细节等。在本书中,shi界ji雕塑大师彼得·鲁比诺不仅会传授泥塑肖像的基础知识,还将展示艺术家如何用工具和双手表达自我。
-
湘西苗族木雕文化研究殷攻晖,邱大平 著傩面具作为傩文化**象、最直接的象征符号,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大大地促进傩文化的研究进程,从而使现代人更好地去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本书从神秘湘西、巫傩文化、傩面具与傩文化、傩面具艺术、傩面具的特征等方面对湘西傩面具进行了详细研究。
-
走近佛陀张从军 著大凡走进佛教的寺庙或石窟的人,最困惑的就是不认识佛教的造像,不知道这些坐着、站着的造像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摆出那么多不可捉摸的姿势和手势,穿着如此奇形怪状的服饰?这些姿势、手势和衣着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作为收藏鉴赏者,更困惑于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佛教造像。究竟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真的是什么时代的?假的又假在何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佛像为什么会有如此眼花缭乱的区别和变化?《走近佛陀》即为回答以上疑问的通俗读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精美的插图,对佛教造像就读者关心的问题作深入浅出的解读,为读者揭开蒙在佛陀世界的神秘面纱,从而带读者走近佛陀的世界。
-
明清江浙建筑木雕装饰赏析张伟孝,吴璐璐 著本书通过资料整理与查阅、实地勘测等方法对现存江浙地区的明清建筑木雕装饰的现状进行调查。本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部分对明清江浙建筑的发展、主要流派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木雕装饰特色与木雕装饰美学;第三部分遴选江苏省内的18个典型的建筑木雕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遴选浙江省境内的39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大雕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选择上海境内的5个建筑木雕进行了分析。赏析部分一共列举了62个典型建筑或村落,三个地区建筑木雕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浙江省内最多,明清时期遗存建筑木雕较好就达60多处,经反复筛选,选择39处进行分析。
-
诗意的虫洞傅榆翔 著该书汇集了傅榆翔近些创作的公共雕塑作品《移民外星人》《飞过远方的鹰与青狮白象》《白象》《儿童戏水》《盲区》《青狮与白象》《不息的史诗2020》等,以及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都灵大学个人艺术展、国寿嘉园展、跨界融合展等,此外还有作品申请、媒体报道、创作过程等。全面反映了近些年傅榆翔先生的雕塑创作成果。
-
当意即妙马玉 著马玉的创作也是经过十年的不断蜕变,慢慢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行走的艺术之路。她坚持不去迎合手工艺的庸俗现象,不求怪异,不同流俗,不做作,这是搞工艺和手艺很难做到的。她在继承学习传统的同时,坚持做有想法、精设计、细制作的漆艺术作品。马玉平时除在学校担任教学任务之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不停地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并且动手修复了许许多多古代遗存下来的残损漆器和漆家具,以天然漆为材料修复了大量古代的残破陶瓷器皿。她从中汲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巧妙运地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
超绝造型作品集[日] 大山龙,[日] 高木亮,[日] 塚田贵士,[日] 田边真 著,邹易诺 译《超绝造型作品集:雕塑技法书》主要介绍了四位造型师的作品,以及造型技法,每一位造型师的制作方法、使用的素材和制作想法都不尽相同。将四位设计师放在一本书中介绍不是验证哪位的制作方法是正确的,而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四位造型师才找到了符合自身的制作方法。或许在一两年后,每一位造型师都可能会摸索到其他的造型技法。“总得挑战新鲜的事物”和“一件事不断地持续做下去两种说法都是同等重要的,即使事物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但是我把现在所学握的每一种造型技法都写进了书中。在读这本书的人中,或许有人希望未来可以走上人物雕塑造型的道路。如果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我希望大家在造型中一定要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想要挑战新鲜的事物,不要犹豫,勇往直前。即便是失败了,产生挫败感,但是从失败中获取更多经验,这才是重要的。在开始的制作中不需要考虑它有多难,只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快乐地做下去,这是正确的。也许这不是为正确的造型技法,但是正如上面所述,我们四位专业的造型师,每一个人的造型技法都不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