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艺术
-
泥塑肖像彼得·鲁比诺 著本书是对泥塑肖像的逐步指导,是一本适合在工作时随时翻阅的实用雕塑手册。 《泥塑肖像》模拟了一个真实的工作室,用近300幅图片带领读者经历了一个完整的雕塑过程:从准备工作到收尾,从整体结构到眼睛、鼻子、嘴巴的细节等。在本书中,shi界ji雕塑大师彼得·鲁比诺不仅会传授泥塑肖像的基础知识,还将展示艺术家如何用工具和双手表达自我。
-
雕塑的故事安东尼·葛姆雷,马丁·盖福德 著,王珂 译雕塑是什么?雕塑可以调动人的身体,甚至操控人的身体,进而通过身体来影响人的思想。雕塑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它就像炼金术,能够将一块黏土或石头变成完全不同的东西。雕塑的基本前提,回应了由来已久的观点——“物质至上”。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质疑世界,以及地球的重要方式——前者由我们所创造,而后者是我们创造的来源。 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关于造型艺术的十八个主题,展开了一场关于“雕塑是什么”对话,结集成册,是为《雕塑的故事》。在这部近四百页的图文对话集中,读者借助两位对话者的视角回顾了史前时代至今的人类造型史,涵盖了出自部落巫师、无名工匠、伟大的雕塑家,直至当红艺术实践者等创造者之手的艺术杰作。 雕塑是什么?本书的探索早已突破了所谓 雕塑 的传统疆界。《雕塑的故事》会探讨巫术、仪式和舞蹈,也会畅谈那些由光线、人的行为以及虚空构成的作品。以上所有元素,都能够作为塑造世界的原材料而发挥作用,并被赋予人性意义。此刻,材料即讯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并非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杰作,却美不胜收。
-
剑气箫心沃兴华 著2019年是农历己亥年,沃兴华先生以龚自珍的诗为书写内容,创作了一个系列性的“大作品”,从年初到年末,共创作四百余件作品,并从中遴选出约七十件,合为“沃兴华书龚自珍诗选”。作品之外,有前言及《龚自珍与书法》二文,既可帮助读者理解这批作品,又大大丰富了本书内容,使之展现出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效果。全书内容包括:1.前言,分为“为什么要选龚自珍诗”“什么叫大作品”“书名的由来”三个方面;2.《龚自珍与书法》专题论文,主要论述龚自珍的书论及其书法实践;3.作品,即沃兴华书龚自珍诗选,约七十件,有释文,无注解。
-
无定形伊夫-阿兰·博瓦 著本书是一本有较高专业性的艺术理论书籍,源自1996年在蓬皮杜中心举办的展览《无定形》,内容是对画展上画作内涵进行阐述说明。“无定形”这一概念、画展以及文章,均受惠于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的思想。 此画展的艺术品表现手法前卫,含义较为晦涩,对观众的视觉感受和艺术理解力有较大冲击力,也是一种审美挑战。书中内容涵盖二十世纪以来欧美一些著名思想家的观点,如雅克·拉康、让-弗朗索瓦·利奥塔、雅克·德里达、茱莉亚·克里斯蒂娃,以及弗洛伊德、本雅明、马克思、黑格尔等,也涵盖了现代艺术的历史及其反响,包括未来的指向。特别适合艺术工作者和爱好者阅读。
-
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崔元和 著元和先生长期潜心研究佛教艺术及美学,且较长期担任五台山研究会副会长,故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是他研究的一个重点。他先在高校任教,后又较长期在出版系统工作,所以谦称自己是“编外研究人员”,但他所做的工作件件都具有学术的高度。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五台山寺院造像稽考》上、下两册,是他在五台山研究方面推出的又一重要成果。历史上五台山的地理概念,分“台内”和“台外”。“台内”,其中心区是今台怀镇及周边的五座山台。而“台外”系由五台中心区向四方辐射开去,旧有“四关”之说。所谓“四关”,即雁门、平型、牧户、龙泉四关,“四关”之内方圆五百余里都属五台山的范围。《清凉山志》中又有“四埵”的界定。“四埵”的范围,则大致各去中台一百二十里。无论是“台内”,或是“台外”,其名胜皆因寺院而兴,也皆因佛教文化艺术的价值而能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也许正是因为五台山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元和先生自觉承担起五台山研究的文化使命,举凡五台山范围内的文化遗迹,无论内外大小,他大都实地踏查详考,拾遗补阙,考论辨析,集合而成现在的篇章。文中有不少新发现的史料和文物,改变了长期讹传的陈说习见;更有在常人目之平淡的事象,他却能鞭辟人里,获得新的见解。书中所拟的篇目少见大题,却每每关系重大,需读者平心静气地去阅读思考,方能探知含藏其中的要义宏旨。
-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罗世平 著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群,是中国西南边陲遗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古代大型石窟群,代表了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石窟艺术的成就,有“南天瑰宝”之盛名。因其处于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特殊位置,石钟山石窟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一书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罗世平担任主编,中央美院牵头,联合重庆大学、剑川县政府,针对石钟山石窟造像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民族历史、美术考古、美术史等学科做了跨领域探究,是我国第一部从艺术考古的角度对云南剑川石窟进行研究的专著。全书通过文字调查,借助三维数字测绘、光栅扫描等前沿技术手段,完整且忠实地记录了该地区石窟造像的现状,深入探讨了造像样式的外来与本地改造融合、佛教造像与本地王权之间的关系等议题。
-
生命之树吴为山 编木雕是与非洲人民联系紧密的艺术形式之一,亦是非洲雕刻艺术的精华所在。我们很难用一种固定的风格定义非洲木雕的美,非洲木雕集独特的材料美、娴熟的技术美和质朴的形式美于一身,其直接来自于自然,天然地带有了如非洲大陆一般的本真和单纯,所以非洲木雕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直接的自然主义印象,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与执着,一种对艺术纯真的理解,一种与非洲人气质和天性相似的粗犷夸张和纯朴直接,但这种直接却又深具含义,令人感动,这也恰恰是非洲文化的独特个性。本次展览以“生命之树”为主题,甄选馆藏非洲木雕百余件,主要展示在仪式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非洲面具雕刻,表现非洲人世俗生活的人像雕刻,以及体现非洲艺术家独特世界观和感知力的西泰尼和云形等雕刻作品。这些木雕除部分面具带有传统非洲部落雕刻的特色外,其余大多数均是由专业的非洲现当代雕塑家创作完成的,这些作品弱化了传统木雕的社会功能,更强调其艺术审美意义。非洲艺术家以娴熟的创造技艺将他们对生命的敏感、敬畏和深切体验融于作品之中,使木雕富有了如树木般的蓬勃张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再造研究娄芸鹤 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价值再造研究:以“锡雕”生产性保护为例》通过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锡雕”生产性保护企业代表“荣盛达”和世界非常大的锡制品企业“皇家雪兰莪”的比较性研究,诠释了在数字技术时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现代文化、社会、经济价值等属性,从而得到永续传承的可借鉴路径;并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涵及理念的历史衍变的梳理,探讨源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创造性需要在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文化政策引导策略的支撑下,才可以慢慢培育出来,进而才能上升为民族文化创造的自觉性和文化发展的自党性。
-
瓯塑基础教程李晰睿 著古时候,都是师徒口口相传技艺,手把手地教,基本没有教材可言。《瓯塑基础教程》分三个大篇章:上篇为瓯塑艺术探骊,解密瓯塑,阐述瓯塑的起源及发展。中篇为瓯塑教学初阶,教授瓯塑创作的流程。下篇为青弘瓯塑赏析。本瓯塑教程教授基本的瓯塑制作技法及作品制作过程。该书内容可供瓯塑初学者学习瓯塑基本功三至五年,学习该书就可以独立创作简单的瓯塑作品。进一步深入学习瓯塑有待青弘《瓯塑中级教程》和《瓯塑高级教程》整理出版。
-
秋石晚霞郑蓉 编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