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张君秋有声剧目伴奏曲谱集史迎军 著本书采用大16开本,约440页,收录作者费数年之功整理的张君秋代表剧目伴奏曲谱50余出,分为选段(以剧中的主要和重点唱段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选场(以剧中主演的场次为主,配以相关演员的唱段,按顺序相衔接)和全剧(剧中所有人物角色的唱腔按照出场顺序排列)三个部分,每一部分所收剧目大体按照录音年代排序,时间跨度为1938—1990年。记谱整理规范、准确、完备,板式、伴奏曲谱、锣鼓、唱词俱全,对京剧张派艺术的传承有积极意义。 作者系张派知名中青年琴师,整理认真、细致,关于京剧张派的伴奏曲谱整理,该书是目前为止最为规范、完备的一种,且实用性极强。
-
汪经昌手抄昆曲谱汪经昌,陈安娜 著陈安娜,美国纽约海外昆曲研习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汪经昌,幼时随吴梅先生学习戏曲,曾任台湾师范大学、东吴大学、文化大学等校中文系教授,讲授曲学课程,是陈安娜女士大学三年级的元曲教授,也是把陈安娜女士领进昆曲艺术和文化殿堂的启蒙老师。本书为汪经昌手抄昆曲曲谱,由其学生陈安娜女士编辑整理。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抄录的十五出折子戏曲谱,有《琵琶记》《还魂记》《西厢记》《长生殿》《渔家乐》《孽海记》等名剧名段。另外还收录了汪经昌先生撰写的《吴梅生平及学术研究》,以及为《蓬瀛曲集》作的序。陈安娜女士也写了一篇《怀念恩师汪经昌教授》的长文,讲述在台湾求学期间汪老师言传身教对其昆曲唱念表演学习的深刻影响。编者希望能借这套曲谱的出版,展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界前辈先贤们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及诲人不倦的传承精神。
-
戏剧空间视觉创造伊天夫 著戏剧空间创造是指在剧场中,导演利用一切舞台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空间叙述,创造能够被现众广泛认识和接受的视觉图象与符号,构建一种能传达戏剧思想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视觉语言。 这种整体性的视觉语言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义性的特征:系统性是指围绕剧场所展开的不同维度、功能各异、层次分明的戏剧整体,包括空间、文本、演员、布景、道具、灯光、服装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创造戏剧;复杂性是指构成戏剧整体的各个部分具有完全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以及空间展开方式,必须在导演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借助合力才能完成戏剧空间的视觉创造;而多义性则表现为复杂图象与符号在进行叙事、抒情和表意过程中的信息传达,具有意义重叠与错位的不确定性。它源自戏剧作为综合整体的艺术观念和剧场艺术的“现看”理想。
-
戏曲讲堂·豫剧艺术周武占,贺庆华 著本书是“戏曲讲堂”系列丛书的一种,除了讲述豫剧的基本知识外,着重通过音乐演奏让读者直观地去学习、了解、认识豫剧的音乐唱腔特点。书中所选的曲牌、唱段,从专业演奏的角度进行了音视频录制,并以二维码的方式同乐谱一起呈现,为读者学习豫剧、学唱豫剧提供了便利,相关视频资料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河南文艺音乐戏曲教育平台”获取。本书适用于戏曲进校园的广大师生,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及职业院校的艺术公共课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也适用于广大戏曲爱好者学习。
-
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马紫晨 著本书是国家重点出版项目《中原珍稀剧种整理与研究》中的一卷,内容包括中原花鼓戏泛论、代表性班社剧团(30个)、代表性剧目(45个)、代表人物(88位)、中原花鼓分论、代表唱段(128段,含荆州花鼓、东路花鼓、光山花鼓、随州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凤阳花鼓、淮北花鼓、豫东花鼓、郧阳花鼓、商洛花鼓、豫西花鼓、河洛花鼓、武陟花鼓)。四平调史略再探、四平调班社剧团(13个)、代表性剧目(32个)、音乐形态、代表人物(58位)、代表唱段(18段)。另有图片160幅。其涵盖面广,资料翔实,出版之后对中原乃至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意义深远。
-
文化生态视角下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现状及问题研究廖亮 著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参与国人精神家园的构建,是当下的一项重要议题,这其中要重视年轻群体与戏曲的关联是人们的共识。本书以上海地区本科院校学生戏曲社团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等科学方法,深入调研,旨在梳理以大学生戏曲社团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与戏曲之间真实的文化联系,同时,通过各高校学生戏曲社团不同案例的深入分析,尝试找到在政策导向、校园文化、社团实践三者之间搭建良性文化生态环境的合理途径。全书分为三个部分。, 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基本情况,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的数量、历史、人员规模、群体结构、戏曲社团的运作方式、隶属关系、组织架构、资金来源等;第二,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戏曲文化实践及认知,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聚合方式、日常活动、校际联动、文化交流等;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成员的戏曲接触途径、观剧习惯、剧种偏好、戏曲认知、兴趣爱好、自我定位等;第三,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的校园文化现状,包括上海高校学生戏曲社团所在高校的戏曲通识课程状况、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戏曲演出状况、校园传统文化节活动状况等。
-
鬼节超度与劝善目连王馗 著《鬼界节度与劝善目连》系著名戏曲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所长王馗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被纳入曾永义主编的台北“国家”出版社戏曲研究丛书中,以繁体字本在台湾出版,受到学术界关注, 现在我社出版该书简体字版。 传统的七月十五盂兰盆会,在民间也被称作“鬼节”,是宗教特征十分鲜明的民俗节日。演出于鬼节的目连戏,是重要的民俗事项。 目连戏是以宗教故事“目连救母”为题材,保存于民俗活动中的古老剧种,也是佛教与中国戏曲结合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祖”。 2006年,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戏剧化的表达方式,目连戏通过神、鬼、人在天堂、地狱、人世的游走,渲染了节日庆典的宗教气氛,凸显出宗教超度所必须的劝善惩恶、忏悔罪孽、自我成就等仪式内容,这不但成为理解目连戏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也成为破解节日庆典与故事传说相互依存关系的重要依据。 本书共有27万字,考察了鬼节在明代以来的盛行,以及其丰富、庞杂的节日表演系统,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目连戏作为民间劝善书的伦理道德内涵。作者选取福建莆仙目连戏的田野演出个案,并附以大量田野调查的图片,指出其在宗教礼仪中的超度主旨,内在本质于目连戏的“劝善”职能。 同时将目连戏研究中的数十个问题,分散在各个章节,以期从宗教信仰和节日庆典的角度,对目连戏研究有所推进。
-
粉墨登场温会会 著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非常具有文化内涵的国粹,其中有十个**有代表性和**有独特内涵,被称之为中国十大国粹,它们分别是:刺绣、剪纸、围棋、陶瓷、茶道、汉服和丝绸、京剧、中医、功夫、书法。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先辈留下的智慧结晶,是国家的文化瑰宝,了解中国十大国粹非常必要。本书通过绘本的形式为小朋友介绍了京剧文化,帮助小朋友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
-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王怡琳 著《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中国戏曲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十七年”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本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一审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对稿件中存在的逻辑表述混乱、语病句、排版格式不统一、错别字、参考文献差错等问题进行了处理。现提交复审。
-
民国传奇杂剧全编姚大怀,程华平 著民国时期传奇杂剧继承历代杂剧、传奇的发展,是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杂剧史、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阿英、梁淑安、左鹏军等学者虽曾提及百余种杂剧,但基本集中于吴梅、卢前、顾随等少数作家。由于缺乏完整的民国时期的传奇杂剧文本,对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总结杂剧发展演变规律,就难于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书将今天能够见到的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加以搜集、整理与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杂剧历史空白的价值,对于撰写完整的中国传奇杂剧发展通史,探讨新文学背景下古典戏曲的命运,考察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借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全编的整理、出版,实为一项惠及学界的重要工程。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华平等主编,通过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访文献,目前基本收集到传奇杂剧300余种,其中200余种系新见剧目。除剧本正文外,附着于文本的序跋、评点以及与作者生平、著述相关的稀见文献也加以全部收入,并为每部作品撰写剧情说明。本书现依据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机构的原始图书、报刊为底本影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