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中国版式变化体戏曲源流研究孟繁树著本述着重研究四个问题,探讨梆子腔产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梳理和勾勒以梆子腔为主要标志的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发展脉络及其历史地位;勾画出梆子腔家族的各个分支流变的历史概况。
-
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英)J.L.斯泰恩(J.L.Styan)著;刘国彬等译编辑推荐:本套书共分三册五十入章,着重讨论了现代剧坛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本套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融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为一体,可供广大现代戏剧理论研究者参阅。
-
京剧“样板戏”短小唱段集萃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京剧“现代戏”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代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几十年的现代题材作品,而京剧“样板戏”则是特指《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巷》、《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奇袭白虎团》、《平原作战》、《杜鹃山》、《磐石湾》等几出京剧现代戏。
-
戏曲艺术论路应昆著戏台就像一个大窗口,将世间数不尽的离合、纷争与恩怨是非摄入其中。但台上的戏并非生活现象的实录,镜头对准的是人心,让戏中人捧出他们的心,把他们的酸甜苦辣变成观众的酸甜苦辣,同时也把观众的梦想化为戏中人的梦想。
-
一个人的传奇(奥)斯台芬·茨威格(S.Zweig)著;吴秀方译本书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台芬·茨威格的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位著名作家和他儿子的故事。《一个人的传奇》既非古典意义上的悲剧,亦非揭露家庭罪恶的自然主义戏剧。它的情节扑朔迷离,悬念迭起。情节发生突变,真相逐渐明朗。剧中有一个从不出现却又无所不在的人物,那就是一生成为传奇的已故作家卡尔。
-
90年代中国戏剧研究蔺海波著本书对90年代中国戏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评价,对90年代中国戏剧人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了理论的观照与剖析,对于当代中国戏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
优伶谭帆著优伶以及他们的艺术活动是古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他们甜润的歌喉,优美的身姿和戏谑的表演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调融着社会的氛围。人们都依恋他们,亲昵他们。然而,当时优伶所遭受的苦难和摧残却与他们所创造的艺术文化极不相称,人们在观赏其艺术创造的同时又侮辱他们、作践他们。艺术的尊荣与艺术创造者的低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确实是一个独特的群体。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戏剧表演学胡导著本书作者联系自己一生参加的演剧实践活动“经历”(包括看戏、教学、创作、学习、科研等一切“所作、所见、所闻”的实践活动),对自己近半个世纪来所学习的斯氏演剧学说,试着从方法论上来给予验证、检验,并期望能对它们的发展作出论述。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斯氏演剧学说的五个方面,因而全书分五篇,共含二十二章:第一篇“赞斯氏的‘行动’说”,共五章。主要以苏联专家的示范教学和古今中外一些名演员的创作实践以及我们自己的教学、创作实践作为例证,验证了斯氏的“行动”学说是反映了表演艺术的客观创作规律的;因而它也为表演学的科学方法论的创建及话剧表演教学体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第二篇“对‘自我出发’诸说质疑、商榷与争议”,共三章。有一时期,人们曾为斯氏的“情绪纯真”、“自我出发”诸说感到困惑,我在一本苏联《心理学》上,发现书上提出的“想象情态体验”说认为——“人是可以通过想象情态体验到别人情感的”这一论断。这论断及时解决了自己一些困惑;也为本篇提出的需要给予质疑、商榷的诸说在争议上导向了深入并使之更具有了科学性。第三篇“有机天性——演员的心理一形体技巧”,共六章。前三章强调了要以“想象情态的体验”说来参与阐释斯氏学派提出的想象、假使、感受、信念与真实感、形体自我感觉、第二计划等心理技巧,要求学生学会在一度创造的规定情境中进行“行动”后。首先学会运用“有魔力的假使”在创造状态中想象和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本篇所阐述的不只是“自我出发”式进行行动创造的心理技巧,而是明确把它们发展成为演员创造“人物行动过程”和创造“人物形象”的心理技巧。第四篇“性格化’创造及有关诸创作问题”,共六章。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十六章——它用“比较戏剧”方式对斯氏的、哥格兰的、焦菊隐的三个演剧学派不同的性格化方法进行了比较阐述;在这一章前先提出了“观察一摹拟”说,在这章后则评述了过去几个演剧时期一些演员的杰出的性格化人物形象塑造,并有论据地提出客观上早存在这情况而斯氏还未及提出的“演员的创作气质与人物形象的气质创造”及“演员的创作魅力与人物形象系的魅力创造”两说……这些,让本书得以以第二十章作为一项主要研究成果,提出:必须把“性格化”教学纳入学院的表演教程。并在教学中发展斯氏的“性格化”说。在具体创作方法论上,也以较充分的论据突破习惯的创作思想禁区,提出“按哥格兰的方式构思人物形象,按斯氏的‘直觉’方式体现构思,创造形象”这一说。是的,这是突破,突破了由于苏联戏剧学院的表演课教学大纲上只提了“性格化”这概念而只字未提它的创作方法这一教学法上巨大的创作空白;也突破了我们学院由于受这影响在近半个世纪来的表演教学中一贯地只提“教会学生创造人物形象”,而几乎从没明确提出过和运用过以“性格化”方法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一教学法上的空白。第五篇“‘创造状态’论”,两章。主要论述“下意识”创作境界。
-
上海话剧志李晓主编;上海文化艺术志编纂委员会,上海话剧志编纂委员会编本书分团体机构、演出场所、舞台美术、理论研究、出版物、传记等八个部分,系统地记述上海地区的话剧艺术及理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赏戏随兴言谈录曲润海著本书收有“建立有利于艺术创作和演出繁荣的机制”、“当前戏曲创作六题”、“学时曹禺戏剧思想开创戏剧创作未来”等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