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李啸仓戏曲曲艺研究论集李啸仓著《李啸仓戏曲曲艺研究论集》主人公李啸仓同志1921年生于天津,读初中时开始搞创作,曾发表多篇短篇小说和独幕话剧。高中以后,开始研究戏曲和曲艺,并经常与昆曲界交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中国夏里亚平——陶显庭访问记》。1939年以后陆续发表了《昆曲盛衰史略》和《中国戏曲的启源及史的进展》等论述。进入大学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戏曲史、小说史、俗文学及音韵学。当时对宋代说话四家的分法,众说纷纭’,有以“合生”列为四家之一的。究竟应该怎样一划分?针对这个问题,他进行了探索,1941年发表了《合生考》,认为“合生”为一种说唱伎艺,不属于“说话四家”。之后,又发表了《谈宋人说话的四家》、《释银字儿》等篇论著进一步予以阐述,并对宋、金、元杂剧院本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与探讨。1947年以前,他写的多为对戏曲、小说和俗文学探索考证方面的论述。
-
外国歌剧选曲集周枫,朱小强译编;周小燕审订学唱的人常为找谱子而大伤脑筋,国外的歌剧咏叹调集子版本很多,有的偏重收意大利作品,有的则偏重收法、德、奥、俄作品,即使你买到两三种版本,也未必能找到你所需要的曲目。尽可能地将各种版本中的常用曲目集中起来,译编一套适合我们自己需要的咏叹调集子,是我们多年来的梦想。如今,由于香港美新艺术协会和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这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一集以周枫在1956年译成的《西洋古典歌剧选曲(男高音用)》稿本为基础,根据近年来声乐教学、演出、比赛、创作和欣赏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对曲目作了一些调整,使之更具有实用性。中文歌词直接译自意、法、德、俄原文,并作了比较认真的推敲,使之尽量做到既符号原文的意思,又便于演唱。
-
原野曹禺著编辑推荐:《原野》讲述了一个复仇故事。仇虎逃出监狱回乡报仇,却发现八年前勾结宫匪、害得他家破人亡的焦阎王已死,自已的心上人金子被迫嫁给仇人之子大屋,并替他抚养前妻留下的孩子。大星善良懦弱,孩子无辜、仇虎难于下手。但阎王之妻、瞎婆子焦氏却心狠手辣,欲致仇虎于死地。双方展开了殊死较量。全剧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具有一种原始粗犷之美。
-
京剧脸谱赵梦林、阎继青撰文;赵梦林绘图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分妆的一种程式。一般应用干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片,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为继承和发展这一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所收的脸谱,我们没有局限于某家某派,而是采取广征博采的方法,择优选入。所收的272个脸谱,侧重于常用脸谱,包括传统勾法与新编历史剧中的脸谱,基本上按剧目内容、人物所处的历史年代排列。对于一些象形性的脸谱,特编排在一起,以增加读者欣赏的趣味。一些不常用的脸谱,只要有特色和一定的欣赏价值,也酌情选了一些。
-
许姬传艺坛漫录许姬传著许姬传(1900-1990)业余曲家、著名梅派艺术研究家。浙江海宁人,生于苏州。曾祖父许琏(珊林)研究古文字学。1908年因父许省诗(冠英)赴淮安腐安东知县任。乃随祖父许溎祥(子颂,晚号狷叟)居杭州;在杭州从外祖父徐子静(致靖)读书、习昆曲,初唱老生外,又唱官生,唱法宗叶怀庭一派,讲求四声和用气,得授《弹词》、《酒楼》、《别母乱箭》等几十出戏,尤以《弹词》唱口得徐之精髓,兼擅吹曲笛,1916年冬在杭州初识梅兰芳,得观摩其剧,有昆曲《佳期拷红》等。1920年赴天津任职直隶省银行文书科,居河北区三戒里,以近邻得识著名曲家恽兰荪(擅歌《弹词》,有“恽弹词”绰号)请益度曲之道。1922年至1925年间曾兼职于上海,在会乐里等处曲会,每歌《弹词》、《惊变》等,与吴昌硕、刘翰怡、周梦坡等相唱和。在天津时,堂兄许伯明介绍程砚秋来与研讨昆曲《思凡》,为程拍曲并撅笛吊嗓。居津十年间,曾于直隶财政厅秘书任中,得识著名谭鑫培唱腔研究家陈彦衡,陈为吊嗓并指导研习谭派皮黄唱腔。三十年代初移家上海后,复与陈彦衡相往还,1931年5月协助陈彦衡出版工尺谱《燕台菊萃第一辑·四郎探母》一书,并曾在沪彩串皮黄剧目《空城计》、《捉放曹》、《探母坐宫》、《御碑亭》等,恪守老谭唱念规范。又爱好书画收藏,结识书画收藏家吴湖帆等。1931年起与梅兰芳合作,主要为梅担负文墨事宜。1950年9月随梅兰芳第二次北上,演出于天津时,开始为梅记录整理《舞台生活四十年》,考订精详,先后结为三集陆续出版,影响颇大。后随梅兰芳一家定居北京护国寺街,以梅兰芳秘书任职于中国戏曲研究院,又为梅记录整理《我的电影生活》、《东游记》、《梅兰芳文集》等著作出版,其中包含大量梅兰芳昆曲艺术的内容。1952年曾随梅兰芳赴维也纳参加世界和平会议,归途到莫斯科、列宁格勒演出,其中昆曲《思凡》一剧由许姬传掌握伴奏音带。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出梅宅,蜗居铁狮子胡同8年;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寓所与友人吴晓铃、叶仰曦、朱家溍、邹慧兰等曲集清唱,崇光起司笛;1978年美籍著名曲家项馨吾返国探亲来京时,许姬传联络北京曲家,在梅宅缀玉轩两度举行欢迎项馨吾曲叙,席间项亲为其撅笛唱《弹词》[一枝花]、[货郎儿]等曲。曾为梅兰芳孙女梅卫红习舞而创作散曲《春农曲》,由叶仰曦谱曲、邹慧兰编舞排练。北京昆曲研习社创办后,曾被聘为该社联合社员,参加该社活动;1979年该社恢复活动后成为正式社员。所著《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1983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又与其弟许源来合著《忆艺术大师梅兰芳》1986年在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残年耳失聪而笔耕仍不辍,1990年9月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遗著《许姬传艺坛漫录》1994年在中华书局出版,内有关于昆曲艺术的论述多篇。
-
戏曲.曲艺大百 会暂缺简介...
-
张凤翼戏曲集(明)张凤翼撰;隋树森等校点一、张凤翼(一五二七——一六一三),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字伯起,号灵墟,别署灵墟先生、冷然居士。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其弟献翼、燕翼并有才名,被称为“三张”。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六四),与燕翼皆中举人。张凤翼四上春官报罢,遂放弃仕途之路,杜门不出。他虽擅长诗文翰墨,卻恥於以诗文翰墨交结权贵,而以卖字自给。张凤翼喜度曲,自朝至夕,呜呜不离口。他曾与其次子合演《琵琶记》,自饰蔡伯喈,其子饰赵五娘;虽观者填门,而他竟毫不在意。晚年尤好撰乐府新聲,颇受人们喜爱。张凤翼著作甚富,有《文选纂注》、《处实堂前集》、《处实堂后集》、《四书句解》、《瑞蘭阁景行录》、《清河逸事》、《自订年谱》、《海内名家工画能事》、《国朝诗管花集》;另有《敲月轩词稿》,久已散佚。还作有传奇《红拂记》、《祝髪记》、《灌园记》、《竊符记》、《虎符记》、《扊扅记》,合称《阳春六集》,现存前五种。據传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著录,尚有《平播记》、《芦衣记》、《玉燕记》三种,均无传本。《羣音类选》中收录《扊扅记》九折曲文,是否张氏之作,尚有待详攷。故作为附录附於卷末。二、《张凤翼戏曲集》包括张氏剧作五种,(一)《红拂记》(二)《祝髪记》(三)《灌园记》(四)《竊符记》(五)《虎符记》(六)附录:《扊扅记》三、戏曲五种的底本及其校勘所用的各本:(一)《红拂记》:以较为完善的明末吴兴凌氏校刻朱墨套印《红拂记》为底本,校以(1)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红拂记》,简称继本;(2)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简称容本;(3)明万历萧腾鸿刻《鼎鐫红拂记》,简称萧本;(4)明末汲古阁刻《红拂记定本》,简称汲本;(5)民国初年贵池刘氏辑刻《暖红室彙刻传剧》本《陈眉公批评红拂记》,简称暖本;(6)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據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红拂记》,简称开本。凡六本相同,称“各本”。(二)《祝髪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註点板徐孝克孝义祝髪记》为底本,校以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孝义祝髪记》,简称继本。(三)《灌园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刊音註出像齋世子灌园记》为底本,校以(1)明末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汲本;(2)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據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开本。(四)《竊符记》:国内流传的系清钞本,明刊环翠堂刻本在法国,未见,此用一九八二年(昭和五十七年)日本思文阁出版的《中国戏曲善本三种》中影印的神田喜一郎所藏明万历金陵继志齋刻《重校竊符记》为底本。该版本系现存最早的版本,在国内首次校点出版。(五)《虎符记》:因流传的均系清钞本,故仅據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註花将军虎符记》校点。(六)《扊扅记》:據《羣音类选》本《扊扅记》散齣曲文校点。四、本集系现存张凤翼剧作的校点本,力求保持原貌,以供研究者参考,故对其中明顯表现历史局限性的词句,亦不作删节。校勘以有助於文字的瞭解,或有参考价值者为限,着重改正底本文字的讹脱、衍、舛。故正俗字、古今字、同义字等,不尽出校。五、凡底本文字与别本相近或间有差异文字均可讲通者,别本文字较优者酌情出校。底本文字明顯错误又无别本参照者,迳改,出校说明。别本文字明顯属讹、脱、衍、舛,而底本不误者,一般不出校记。六、所有校记均标明註码,附於各齣之后,以便参阅。七、卷首附载的插图和书影,皆从《古本戏曲丛刊》本和《中国戏曲善本三种》本中选出,使读者对原书刊印格式窥豹一斑。
-
杨宝森唱腔选集许锦文编著记谱暂缺简介...
-
中国戏曲服装图集马强,于巧兰编古老的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历史与文化的衍生,生活意欲与艺术创造的思索,辛勤与智慧的凝聚,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人们最喜开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完善。据统计,全国现有三百六十多个剧种,各省市以至区县皆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每种地方剧种又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所以,我国戏曲艺术可称为世界之最,被誉为中华四宝(戏曲、国画、书法、烹饪)之一。这部《中国戏曲服装图集》,选用了戏曲服装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将其编辑成册,供戏曲研究工作者、京剧服装设计者。戏曲艺术爱好者参考,亦可供国际友人欣赏研究。作者希望这本图集能对国际文化交流、弘扬民族文化做出微薄的贡献。
-
吴小如戏曲文录吴小如著收在这本《文录》中的拙文,我把它们大体分了分类。其中一部分原独成书,题作《台下人新语》现仍保留这个名目,所收文字到1990年为止。再有些短文属于回忆旧事和即兴评论性质,大抵是80年代中期写成的,这次虽重新加以编排,却沿用当初在报纸上发表时的专栏标题,分别为《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和《看戏温知录》。最后两个部分则近于随笔,一谈唱片,二聊闲天,其内容还是围绕着戏曲这个大题目来谈的,也一起收入本书,算作“尾声”。总之,这几年所写有关戏曲方面的文章,基本上尽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