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四辑宋宝珍 著《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第1辑至第四辑付梓,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重点课题,作为话剧研究所的一项学术工程,它完成了初步的阶段性工作。《中国话剧艺术家访谈与研究》的内容以两种形式呈现:一是以对话体的方式,对在世的话剧艺术家进行采访和记录;二是以传记体的方式,对已逝的话剧艺术家或者不便采访的话剧艺术家进行艺术总结。我们力图在“访谈”中回望和审视话剧历史创造中的生命个体,在“研究”中探究话剧艺术家的人生轨迹和艺术业绩。如果说“访谈”是与前辈话剧艺术家的心灵对话,那么聚焦于话剧艺术家的“研究”将是学术探索的开始。
-
川剧文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营山县委员会 著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等情况,史料较为系统、翔实;其二,主要记述川剧乐器和舞台美术,或以图片图表展示营山川剧主要乐器、行当服饰、舞台座次,或用文字记载川剧锣鼓、剧场舞美等;其三,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相关人物,有剧团领导,有演员,有乐师,有戏迷,有以他人视角记述的,也有第一人称口述的;其四,主要记述营山川剧的多姿多彩,有县川剧团演出的剧目收录,有民间庆坛活动中的灯戏,有行业禁忌习俗,有川剧人才培养,有逸闻轶事,可补史志之缺;其五,为剧本版块,选取20世纪50-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营山“土生土长”的剧本各一个,介绍了剧本创作的时代背景、剧情梗概、演出情况、剧作者等情况,并附有3个剧本全文、1个剧本选段。
-
王金璐谈艺录赵永伟 著王金璐系当代京剧武生泰斗。本书内容分为回忆和谈艺两个部分,文前集中收录王金璐剧照及工作照,文后附录在王金璐先生教学演出本基础上加工整理的《林冲夜奔》《挑华车》等经典剧本,以及王金璐先生年表。 中华戏校(1930—1940年)是由戏曲界及文化界一批有识之士创办的新式京剧教育学校,其特有的教学、管理理念及成就在京剧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金璐先生毕业于该校,本书回忆篇的一组文章从个人的视角,细节化地呈现了其学习、生活的全貌,历历如绘,为研究中华戏校的历史、个人的成长史、京剧的传承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王金璐先生系京剧武生名家,谈艺篇的一组文章,皆行家语、心底话,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铃木忠志戏剧研究邹慕晨 著本书是国内篇以铃木忠志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铃木忠志是具世界声誉和影响力的东方戏剧家,选取他为研究对象,对我们了解日本戏剧、东方戏剧,并考察这种戏剧的形成与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本书次全面地系统地梳理了铃木忠志的戏剧活动,并指出,铃木忠志的戏剧演变是包括戏剧在内的东西方思想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从而揭示出一个戏剧家的成长与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他的文化选择的深刻联系。铃木忠志的戏剧活动不仅包括戏剧理论,也不仅包括戏剧创作,还应包括戏剧表演训练,戏剧村落和戏剧节的创建,因此必须将他的戏剧看成一个生态整体来加以关注,才能还原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铃木忠志,他的戏剧既是独立的,但也是开放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本书抢先发售将文化人类学、生态学和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铃木忠志的研究,特别是以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观照铃木思想,从而较为深入地揭示出一个东方戏剧家与西方思想的文化联系。除了研究铃木思想的来龙去脉,译介工作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本书次将日本的铃木忠志研究介绍到国内来,编写的铃木忠志创作年表在国内尚属抢先发售。
-
戏剧颂[法] 阿兰·巴迪欧 著,蓝江 译戏剧与哲学是一对古老的搭档,彼此共生又相互竞争。巴迪欧重新审视了这一对共生于古希腊的“老伙计”之间的千年对话,并赋予其新的阐释——戏剧和哲学在根本上共有一个问题:如何用某种方式告诉人们,是否还有在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之外的生活可能性。 《戏剧颂》是阿兰·巴迪欧和尼古拉·张于2012年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的一次公开对话。对话围绕“哲学戏剧”,戏剧与哲学,戏剧与舞蹈、音乐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而这场对话本身也不乏戏剧性。 《戏剧颂》介于哲学著作和戏剧理论之间,对话的形式让它易读易懂,对于从事戏剧或喜爱戏剧的人们尤为适用。本书还特别收录法国剧作家阿尔弗雷德·雅里的代表剧作《乌布王》,此剧被誉为荒诞派戏剧的先驱之作,由诗人、兰波译者王以培先生翻译。
-
京剧往事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本丛书是十三五规划项目,是在北京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京剧谈往录》(共四编)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丛书编委会由迟金声、钮骠等京剧大家领衔,组织老中青三代学者,根据“亲历、亲见、亲闻”的原则,以原书内容为主要框架,从京剧发展历史的学术研究角度,扩大作者范围,增选重要名家、事件的相关篇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一代京剧艺术家、京剧史学家的口述、访谈、研究的作品进行系统地梳理。本丛书共分十卷,每一卷又都包含“艺苑薪火”(介绍重要的京剧教育机构)、“菊部群英”(收录京剧名家的自述与他述)和“梨园旧闻”(再现前辈的京剧史研究成果)三大板块,基本囊括了京剧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院团、人物及重要流派。本丛书是国内首部保护、宣扬、传承京剧文化的大型作品,收录的文章既有名家的绝版篇目,也有前辈的封笔之作,还有很多首次面世的遗稿,珍贵程度不言而喻,可谓一部“京剧口述断代史”。
-
茅威涛越剧唱腔集浙江小百花越剧院 著这本唱腔集里,茅威涛精心挑选了其40首具代表性的精彩唱段。其中许多唱腔早已在广大观众戏迷及同行中传唱。如《陆游与唐琬》中的《浪迹天涯》、《怜卿人比黄花瘦》,《唐伯虎落第》中的《画誓》,《藏书之家》中的《三跪求书》,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回十八》,《二泉映月》中的《且向泉中唱月明》等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浪迹天涯》,声、情、韵发挥极致,演唱极有个人风彩,成为了越剧发展新时期的新经典。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及其在中国的影响董晓 著俄罗斯戏剧教育家、文艺理论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的戏剧观念不仅奠定了20世纪中国话剧现实主义表演的科学基础,同时对于话剧学习戏曲的表演体系、创造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表演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对其表演理论的解读至今仍在中国文艺界被不断提及。本书论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价值和在世界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探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描述20世纪各时间段我国戏剧界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观念接受的变化过程,包括对该体系的推崇与批判中所包含的误读、误解,重新审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的真正价值。
-
中国优秀儿童戏剧赏析雷丽平 著儿童剧在中国文艺的花园中可以说是小众的,能够发表出来的作品,数量是少之又少。最权威的选集是任德耀、方卫平主编的《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儿童剧》(1)(2)(3)(4)。本书主要内容架构为鉴赏、评价中国1920年到2020年期间优秀的儿童剧作品,主要由独幕剧和多幕剧构成,其中又分为现实主义题材剧、历史题材剧、科幻题材剧、童话寓言剧等。
-
文化转型中的当代戏剧丁罗男 著本书是中国戏剧理论界著名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丁罗男多年的研究成果,既有对当下的学术热点 ,如后戏剧 、戏剧与城市的关系等的思考 ,又有对话剧史论基本问题的论述 。本书由三个版块组成,分别为“文化转型与戏剧走向”“当代戏剧研究与评论”以及“历史研究的当代启示”,共收录文章32篇,篇篇观点明晰,剖析到位。作者视野宽广 、观照中外 、逻辑清晰 、论述有力 ,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