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京剧第一科班孙萍 著富连成社是我国京剧教育目前的有名科班,从1904年创建到1948年停办,该科班共办7科,培养学生800余名,有名京剧演员侯喜瑞、马连良、谭富英、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等均出身于此。富连成社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京剧人才,为我国的戏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对后来京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积极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富连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有行,—21年,由外国语大学主办、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富连成戏曲学术论坛”已举办两届。这两次论坛汇集了国内外近30所高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艺术家,对中国传统戏曲人才培行全盘反思、系统回顾、客结,在继续秉承“教学相长”理念的基础上扎根大地,放眼世界。本书为参加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的文章,收录研讨文章40余篇,余万字,内容涉及富连成社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人物研究、剧目研究等,旨在为培育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新特征的高素质、国际化、专业强、品德优的戏曲人才贡献力量。
-
戏曲导演基础教程李小琴 著《戏曲导演基础教程》是一本结合作者戏曲表演、教学、导演实践经验编写的戏曲导演基础教程。全书主要从戏曲导演创作基础课、戏曲导演史论指要、戏曲导演概论、著名戏曲导演选介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戏曲导演的创作、任务与职能,梳理了中国戏曲导演史的发展脉络,并概述了现当代及古典戏曲导演的实践、建树与创新。同时,《戏曲导演基础教程》结合课堂教案、片段导演练习及戏曲剧目导演案例,讲解细致,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科学实用。
-
中国京剧和梅兰芳【日】村田吴江 著;张西艳 译《中国京剧和梅兰芳》一书由“梅兰芳小史”“中国京剧概要”“京剧的欣赏方法”“剧中的梅兰芳”“梅郎评”“常演剧本概要”“梅郎杂话”“名曲原本”“咏梅集”九个部分组成,正文前附有冯耿光、罗惇曧、大仓喜八郎、龙居赖三的题字和梁士诒、李宣倜的题辞,还有听花散人、乌江散人的序和梅兰芳的大量经典戏装照。通过此书,我们可以了解梅兰芳的生平,可以看到梅兰芳为京剧艺术的发展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看到梅兰芳成功背后强大的团队支持,可以了解中国京剧的相关知识和诸多经典的剧目,可以看到梅兰芳的绝代风华以及时人眼中梅兰芳的经典形象,也可以了解中日戏剧的相同和差异。
-
戏曲声腔剧种丛考苏子裕本书细致考察南戏行当体制的由来,南戏的发展阶段,认真梳理南戏各大声腔的名与实,来源、演变与影响。主要有海盐腔,从海盐腔演变而来的宜黄腔,弋阳腔,受弋阳腔影响的四平腔、京腔、河北高腔、四川高腔等。既有“史”的脉络,又有地域空间的联系。另有两大专题研究:汤显祖与宜黄腔,江西采茶戏。解决了戏曲史上许多长期辨认不清的问题。
-
边缘人的生存之道彭庆鸿 著本书研究对象是江南地区的一个大众群体:个体说书艺人。他们在各“书码头”之间流动说书,业内称之为“走码头”,是传统说书艺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说书艺人在改造与生计之间寻求平衡。1960年评弹组织化改造完成,大部分说书艺人进入国家文艺团体,成为团体艺人,但在市场之中依然存在一批个体艺人,又名“飞兄”,他们有特殊的生存空间、生存方式、生存特点与生存策略。20世纪80年代起,一方面,受国家文艺体制改革的影响,个体艺人又恢复了合法演出的身份;另一方面,受外来文化冲击,评弹市场出现明显萎缩,个体艺人的生计依然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时代发是展紧密结合的,因此,通过对个体艺人的探讨,揭示了一个群体、一个曲种、一个时代的变迁,亦可为当下评弹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考。
-
戏剧内外陈军 著本书是作者十年来关于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理论思考和心得结晶,内容涉及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现状,学术史意义,话剧接受研究的理念、方法与路径,中国话剧接受研究的三个主体及其场域关系、话剧接受研究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等相关理论问题思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戏剧学”,力求和深化西方接受美学研究,等等,书中用一定篇幅有意选取一些个行实证研究,诸如“第四种剧本”的接受、《茶馆》在国外演出的接受、后戏剧剧场的接受,等等,尤其是对中国当代话剧接受研究的特点和规结和思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戏剧学”,不是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范畴与分析框架出发,而是从中国话剧实际出发来研究话剧接受,为西方接受美学提供中国验,力求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理论建构。
-
戏曲里的中国许石林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
20世纪以来上党梆子演出剧目研究庞雅心著晋东南地区的上党梆子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发展历史,从原来的“土戏”到如今的上党梆子,取得极大的发展变化。本书结合上党梆子传统舞台题壁及目前上党梆子演出情况,对上党梆子传统戏的继承、发展进行分析。同时对上党梆子20世纪以来演出的新编历史剧、现代戏进行梳理,并分析了上党梆子演出面临的困境。上党梆子作为地方剧种,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以为其他地方剧种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启示借鉴作用。
-
实用剧本创作指南诺埃尔·格雷格高校创意写作系统在美欧已有80余年历史,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大陆第一家正式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本科生的高校,积极开展与创意写作有关的专业改革实践。本书为该校“广外创意写作译丛”中的一种。原作者诺埃尔·格雷格的系列研讨会延续了十来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并塑造了当今许多主要剧作家和戏剧制作人的想法。本书研究戏剧写作,从戏剧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题材选择等各角度分析戏剧创意写作问题。
-
中国戏曲西方译介研究文献汇编廖琳达一、主要内容与形式 本书收录清代西方对中国戏曲译介和研究的珍贵文献(主要集中在1731-1909),将西方人翻译的中国戏曲剧本、研究和介绍戏曲的文字文本汇集、影印出版,为了解其历史情形提供参照,为国内学界研究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及西方的戏曲接受情况提供可靠的文献。 本汇编计划编撰10卷,,自1731年法国传教士马若瑟翻译第一本元杂剧《赵氏孤儿》开始,到1909年英国传教士麦嘉湖《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一书里谈论中国戏曲的篇章止,尽量将清代西方戏曲译介和研究文字全部收录。 收录文献以年代先后为序,其中三位西方戏曲翻译和研究大家戴维斯、儒莲、巴赞单独成卷(戴维斯1卷,儒莲2卷,巴赞3卷),其他人合卷。二、价值与意义清代来华西方人接触到中国戏曲,对这一东方文化结晶体及其艺术价值高度重视,从而开始进行译介和研究。1735年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所译元杂剧剧本《赵氏孤儿》在法国出版,引起了文坛轰动,助推了18世纪法国和欧洲的中国文化热。清代中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来华西方人有戏剧爱好者频繁出入戏场,留下众多看戏记述和评论文字,将戏剧刊本和舞台演出本翻译到西方,并扩而大之对戏曲的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西方汉学家更对中国戏曲进行历史和现状探索以及文本钻研,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提升了西方对中国戏曲的整体认识。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了解西方人早期接触戏曲时的观察角度、秉持观念、衡量坐标、评判标准以及翻译策略,探查其接受心态,从而观测到戏曲对西方跨文化传播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为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借鉴。同时我们亦可借以反观晚清中国各地盛行的戏曲状貌、舞台情形、戏园状态、流行剧目,偶尔还能见到著名戏曲艺人的行踪,以及不同声腔剧种脚色行当的情形,从而填补国内史料的不足,有助于构筑对于清代戏曲状貌的完整认识,推动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深入进展。 国内对于西方翻译和研究中国戏曲的文献还少有出版,整理出版这套文献有着填补空白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