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广东汉剧老艺人口述史王琴 著本书注重老艺人的亲身实践、通过口述进行互动与表述。本书对三十多位广东汉剧老一辈艺术艺人回忆性文字的采编和记录,对老一辈艺人手稿、文献的整理,以及广东汉剧院老一辈艺人艺术档案的整理,通过“口述历史”的方式打开老艺人尘封的记忆,拾起他们与广东汉剧息息相关的各种历史细节,他们的故事将还原“广东汉剧史”重要的口述史料,广东汉剧鲜活的当代史(1949——至今)。 该书以广东汉剧的老艺人及周围人群、亲身经历者为考察对象,力求口述历史与史料发掘相结合、相验证,口述材料与文献资料不断佐证,推进广东汉剧传承发展脉络的梳理和
-
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吴震 著自孔子揭示其忧患之一是“学之不讲”这一观点以来,在社会上进行讲学便构成了儒学的传统,而将此传统发扬光大,则莫过于近世中国的宋明时代,特别是16世纪阳明学时代更有集中的展现。在阳明学时代,王门诸子推动的讲学已经超越了学术切磋的知识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广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讲学具有了阳明心学的学派建构和身份认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对阳明学时代的讲学活动进行必要的文献梳理和学术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和把握阳明学时代的社会思潮及其时代特征。本书以收录原始材料为撰述形式,这些材料原是吴震教授为撰写博士论文《阳明后学研究》,大量阅读明人文献时随手摘录的,此次增订本对全书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大量增补。全书以活动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现了16世纪初以来阳明学时代思想活动的发展样态,揭示了阳明学作为一场思想运动的发展过程及其广泛持续的社会效应。
-
民国传奇杂剧全编姚大怀,程华平 著民国时期传奇杂剧继承历代杂剧、传奇的发展,是构成一部完整的中国杂剧史、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阿英、梁淑安、左鹏军等学者虽曾提及百余种杂剧,但基本集中于吴梅、卢前、顾随等少数作家。由于缺乏完整的民国时期的传奇杂剧文本,对该领域的整体研究、总结杂剧发展演变规律,就难于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本书将今天能够见到的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加以搜集、整理与出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填补杂剧历史空白的价值,对于撰写完整的中国传奇杂剧发展通史,探讨新文学背景下古典戏曲的命运,考察传奇杂剧发展与消亡对当下戏曲发展的借鉴,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民国时期传奇杂剧全编的整理、出版,实为一项惠及学界的重要工程。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程华平等主编,通过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查访文献,目前基本收集到传奇杂剧300余种,其中200余种系新见剧目。除剧本正文外,附着于文本的序跋、评点以及与作者生平、著述相关的稀见文献也加以全部收入,并为每部作品撰写剧情说明。本书现依据上海图书馆等馆藏机构的原始图书、报刊为底本影印出版。
-
看戏段昭南 著,王小平 编这是一本介绍京剧文化的书,以“一戏一文一图”的形式,从说戏、说角、杂说、戏词等几个角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一百出经典京剧曲目。同时附带了“京剧大事年表”“京剧舞台掠影”“一台戏词”(《霸王别姬》),以全面展示京剧的历史发展脉络、艺术形式缩影和叙事特色,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真正地走进剧场“看戏”,感受京剧的魅力。 在书籍结构设计上,希望读者打开这本书时,像是拉开一道通往京剧艺术的大幕。“给读者的一封信”就是一次邀约,读者借由一张“戏票”,走进“剧场”开始“看戏”。目录设计成京剧舞台的幕布,大幕拉开戏目显现,幕布后面,生、旦、净、丑几大行当角色的人物渐次出场。书籍设色按京剧舞台枣红色大幕、浅绿色二道幕、浅黄色三道幕来设计,借此烘托出舞台的氛围。每折戏相对独立,阅读从戏目、戏名、戏种、说戏、说角、杂说、戏词、戏画,一步步展开和推进。每看完一折戏,会有一个幕间休息的空间。在此读者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任意一折戏。戏后三部分内容:“京剧大事年表”是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代表性的剧种的历史回顾;“京剧舞台掠影”是京剧形式上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杂技于一体的缩影;“一台戏词”是对京剧的叙事特色的展示,京剧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精彩的故事,细节之处极尽铺排,情节、唱腔、道白千回百转。
-
清园谈戏录王元化 著此为“王元化著作集”丛书品种之一。本书为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谈论戏曲的专题文集。包括《京剧与传统文化丛谈》《胡适与京剧偶记》《谈折子戏》《谈基础与流派》《京昆丑角戏》《由伍子胥所想到》等篇章,原于2007年由上海书店社出版。作者以鉴赏的眼光看待京戏,首先把它当作一件艺术品,鉴赏是要满足艺术享受,而这种艺术享受包含了剧中的思想意蕴、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作者写这些文章,不仅是出于爱好,而且更是意在探讨中国文化传统资源中“至今仍在吸引我们、令我们感到喜爱的那些东西”。并告诫青年朋友:没有技巧,就没有京剧,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的内涵,如果光遵守京剧前辈的规矩法度,而不能像前辈一样去理解戏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不懂得像前辈一样在表演上展出风格和气派,就只能是一种貌合神离的模仿。此次再版这本有关戏剧评论的结集,也有利于对王元化思想的更进一步研究。
-
汉剧脸谱高翔 编著汉剧传统十大行当中,净、杂两行都属于“花脸”,在化妆上都需要脸谱。戏曲传神写意,脸谱是能集中体现的形式之一。本书首次从学术上追溯了汉剧脸谱的渊源,归纳了汉剧脸谱的特点和流变,指出了其与京剧脸谱的区别,搜集了大量已经濒临失传的脸谱画法。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部分,对汉剧脸谱的渊源、流变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汉剧十大行脸谱进行分类,分为末、净、生、旦、丑、外、小、贴、杂十类,且图文并茂地展示各种类别的汉剧脸谱,对特色脸谱及已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单列出来,指出特色脸谱与京剧脸谱的区别,分析濒临失传的汉剧脸谱的画法。第三部分对本书所列的汉剧脸谱进行系统总结。
-
戏剧[美] 马文·卡尔森 著,赵晓寰 译有史以来戏剧一直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木偶戏到哑剧到街头表演再到现代剧场,这种复杂的艺术借用了各种其他艺术形式,如舞蹈、文学、音乐、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并将人类活动和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创作。在本书中,戏剧研究专家马文·卡尔森纵横几千年,带领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各种戏剧形式是如何演化并流传至今的。此外,他还将戏剧表演与戏剧文本加以区分,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戏剧艺术家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做了一次引人入胜的探索。
-
戏剧空间视觉创造伊天夫 著戏剧空间创造是指在剧场中,导演利用一切舞台手段进行视觉化的空间叙述,创造能够被现众广泛认识和接受的视觉图象与符号,构建一种能传达戏剧思想精神和文化的整体性视觉语言。 这种整体性的视觉语言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多义性的特征:系统性是指围绕剧场所展开的不同维度、功能各异、层次分明的戏剧整体,包括空间、文本、演员、布景、道具、灯光、服装等,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创造戏剧;复杂性是指构成戏剧整体的各个部分具有完全不同的学科知识基础以及空间展开方式,必须在导演的统一协调和指挥下,借助合力才能完成戏剧空间的视觉创造;而多义性则表现为复杂图象与符号在进行叙事、抒情和表意过程中的信息传达,具有意义重叠与错位的不确定性。它源自戏剧作为综合整体的艺术观念和剧场艺术的“现看”理想。
-
戏曲讲堂·豫剧艺术周武占,贺庆华 著本书是“戏曲讲堂”系列丛书的一种,除了讲述豫剧的基本知识外,着重通过音乐演奏让读者直观地去学习、了解、认识豫剧的音乐唱腔特点。书中所选的曲牌、唱段,从专业演奏的角度进行了音视频录制,并以二维码的方式同乐谱一起呈现,为读者学习豫剧、学唱豫剧提供了便利,相关视频资料可扫描二维码关注“河南文艺音乐戏曲教育平台”获取。本书适用于戏曲进校园的广大师生,也可作为大中专院校及职业院校的艺术公共课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也适用于广大戏曲爱好者学习。
-
黄梅戏回娘家章华荣黄梅戏源于湖北的黄梅县,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是地域文化色彩浓郁的中华戏曲艺术瑰宝。从根生湖北,到叶茂安徽,再归根故土,《黄梅戏回娘家》真实记录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四十年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黄梅县紧抓精品剧本创作、演出,多部作品获得全国大奖;成立省级黄梅戏剧团,涌现了一批德艺双馨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抓人才培养,梨园芳华,薪火相传,最终实现了把湖北黄梅戏“请回娘家、打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全书共分上中下三卷,立章谋篇构思精巧、独具匠心,文笔清新、流畅,有人物、有故事,可读性强,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对研究湖北黄梅戏的发展史有重要作用,也兼具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