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观戏品艺朱崇志、周宏武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对于中国文化,意义尤其重大:其不仅形成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而且最终铸成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和人格魅力。本书以大学生对戏曲艺术及戏曲经典作品的品读、鉴赏文章为主要内容,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戏曲从一知半解到欣赏赞叹的审美历程,旨在探索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样式在图像式接受、碎片化理解为审美风尚的当代社会得以薪火相传的有效方式,同时也凸显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感知和独特体验。读者对象:大学生、戏曲爱好者、戏曲教育人员等。
-
导演与构作法[丹麦] 尤金尼奥·巴尔巴 著本书是“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表演系主任、戏剧导演何雁策划主编的重要出版项目之一,以介绍、翻译和研究20世纪涌现的重量戏剧大师的表演方法与相关理论为主要内容,丛书中涉及的重量戏剧大师众多,包括本书作者尤金尼奥·巴尔巴,20世纪伟大的表演训练大师迈克尔·契诃夫,美国表演大师桑福德·迈斯纳、克里斯汀·林克莱特、凯瑟琳·菲茨莫里斯、费登奎斯等。本书是巴尔巴经典著作《论导演与戏剧构作——燃烧的房子》的翻译作品,书中展现了原作者在导演与戏剧创作方面的新思维,书中内容对我国戏剧包括话剧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现场性菲利普·奥斯兰德《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菲利普·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学习表演课程的学生和学者的B读之作。
-
展开艺术想象的翅膀丁是娥口述 ;简慧等整理丁是娥,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工花旦、正旦、老旦,唱腔婉转、绮丽、多彩,自成一家。本书根据丁是娥口述的材料整理。内容共两个部分:“求艺篇”撷取她艺术生活中的某些片断缀合而成,记叙了童年学艺、满师之后以及解放迄今的部分经历,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回忆,反映了她艺术上成长的过程,并可窥见沪剧发展之一斑;“谈艺篇”则结合她长期的艺术实践,着重谈了在《罗汉钱》《雷雨》《阿必大回娘家》《寄生草》和《芦荡火种》这几出戏里塑造角色的体会,阐发了自己的艺术见解。
-
音乐剧表演教程刘红梅 等 著本书通过梳理音乐剧表演专业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对音乐剧表演创作的基本观念、规律、创作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强调了生活与音乐剧表演艺术的关系,对音乐剧表演创作的戏剧与歌舞场面基本技巧进行了细致的归纳。全书阐述了演员如何从规定情境中组织建立有机、统一、完整的舞台行动,通过内外部结合,塑造音乐剧舞台人物形象。从素质训练、基础训练、基本技巧、形象创造四个部分,详细论述了音乐剧表演的基本方法。本书的出版,将丰富、充盈国内音乐剧表演的“新形态教材”,具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
萍踪兰影余懋盛 著余懋盛为湘昆名家,著名昆曲编剧,原湖南省昆剧团支部书记。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1960年郴州地区湘昆剧团成立后,调入剧团任编导,为湘昆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萍踪兰影——湘昆旧忆》系余懋盛遗著,全书分为九章,共40余万字,并配有1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通过回忆其一生的戏曲情缘,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湘昆剧团成长壮大的艰辛历程,折射出新中国戏曲发展的概貌,其中所记人物既有诸多昆坛和戏曲界名家,也包括董每戡、王季思、陈寅恪、胡忌等著名学者。该书稿为现当代文化史、戏曲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
编剧学刊·第六辑陆军 主编本书是一本专业的编剧学相关文集,内容涉及剧作家研究,编剧理论研究,戏曲、影视剧编剧研究及戏剧文化研究等,涵盖戏剧编剧艺术的方方面面。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主题论述,逻辑清晰,材料详实,论点新颖;各位作者多关注于当代编剧艺术发展的前沿,亦有对古今中外戏剧艺术的分析与解读。全书较全面地对编剧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呈现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对当代编剧创作有所指导,对作为普通观众的读者有所裨益,是一本既具有先锋性,同时又具有高瞻性学术价值的图书。
-
民国京剧批评研究任婷婷《民国京剧批评研究》以民国时期京剧批评为研究对象,研究梳理了京剧批评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勾勒出自清末“花谱”以来京剧批评的流变,在甄别大量史料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现代观念下的京剧批评的范式特征。既有对民国京剧批评形态的整体论述,也有对徐凌霄、张厚载等人的重点解析。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以京剧批评历史为研究对象又不拘泥于历史研究,在试图阐述京剧批评传统的形成、确立与建构过程中,也注重对当代京剧批评的启示和建设意义。本书既有学术史的意义,对当下京剧批评亦不无借鉴,是近年来京剧批评的力作。
-
时尚的剧场叶长海叶长海,戏剧博士,副教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东华大学时尚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戏剧研究、时尚文化传播。本专著为 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剧场艺术的时尚化与时尚传播研究”结项成果。本专著首先从中西方戏剧历史和当代剧场的总体特征出发,考察当代剧场的现代性、先锋性与时尚化的关系,厘清了当代剧场艺术向时尚化靠拢的逻辑和动机;在此基础上,着重从戏剧文本的再生与创新、主旋律戏剧向主流戏剧迈进、造型审美视角下时尚与剧场的相互影响、在时尚影响下当代剧场的观念嬗变几个方面展开阐述。作者分别从“作为商品的时尚:商业戏剧的生产与传播”“作为媒介的时尚:剧场内外的传播”“作为媒介的时尚:剧场内外的传播”“作为体验的时尚:剧场空间与美好生活”等几个方面展开。
-
戏曲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编辑部 编《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的一本学术系列文集,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戏曲研究集刊文集之一。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大图书馆、高等院校,以及各艺术研究所订阅的重要学术文集。第127辑分为五大版块,分别为民间戏曲研究专题、古代戏曲、现当代戏曲、非遗研究、学术动态,各个版块各有特色,收录了《从延安文艺的形式探索看“新歌剧”与“民间小戏”的观念交响》《北京天桥地区演剧空间的生成与消亡》《陕西碗碗腔影戏民间抄本形态考察》《从文人“拟院本”到“单折杂剧”》《曲牌体艺术的传播原理与昆曲的兴衰》《论古代戏曲批评“线”类术语的指向》《新见冯叔鸾戏曲创作考论》等学术研究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