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信·念上海艺术研究中心 上海越剧院 编《信•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文集》是一本由上海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越剧院共同编选的专题论文集,作为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丛书的一种,具有文献的作用。本书由“主题发言”“越剧改革”“越剧艺术”“越剧文化”和“圆桌对谈”五部分组成,比较全面地展示了本次研讨会所收论文与会议发言的主要内容,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在越剧改革和袁雪芬越剧艺术贡献的研究方面的新视野、新成果。作者基本为学者群体,大多以戏剧研究为专业方向或职业,学术性鲜明,对戏剧爱好者整体了解越剧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晚清民国戏曲现代化研究胡非玄 著本书在对戏曲现代化研究问题上,突破了戏曲本体现代化研究的惯常思维,在关注戏曲本体现代化的同时,广泛运用艺术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等研究方法,将视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全书分八章,从戏曲的生存环境空间切入讨论了戏曲现代化展开与都市的必然性,再详细论证了武汉地区晚清民国戏曲的管理系统、行业组织、戏班建设、演员社会形象、戏曲观众、戏曲文学、戏曲表演等七大方面的现代化表现、背后成因以及相关启示。
-
高校戏剧教学中的OBE理念应用姜文啸本书是一本关于高校戏剧教学方面的著作,作者在对国内外OBE实践成果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对这一被欧美高校广泛应用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进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高校戏剧教学应用OBE理念培养新型人才的实践加以说明和论证,指出高校戏剧教学应用OBE理念,客观上可以在思想观念、教学目标、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等方面齐步并进,可在推动戏剧教学中的学习与研究一体化、课堂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与就业一体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更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培养社会广泛需求的新型戏剧人才提供新的模式。
-
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特色与价值研究何虹 洪林富本书是一部探讨晚清民国粤剧剧目文献特色和价值的专著。作者基于历史文献学与粤剧艺术理论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在厘清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的历史概貌后,通过史料论证、舞台艺术价值揭示等方法对粤剧剧目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和系统解读,全面真实反映了其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拓宽了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剧目文献的研究领域,推进了对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史的研究。
-
清末民国京剧批评的观念与形态研究简贵灯清末民国时期,京剧批评主要以报刊为媒介,散见于中国大地报纸杂志的艺文版面。报刊剧评的流行与京剧的发展成为相辅相成的独特文化现象。本书从“剧评之变与影响因素”与“剧评团体与剧评家”两个议题出发,作者所论的“京剧批评”主要是京剧这一剧种演出之批评(场上之批评),而非传统的京剧文学创作之批评(案头之批评),也非传统意义上的戏曲理论与批评。作者对京剧批评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估他们在京剧批评史上的价值,为进一步推进京剧批评研究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全书还对清末民国京沪主要戏曲报纸与期刊进行了系统地归纳和整理,是一部具有京剧批评史意义的专著。
-
沪剧艺术大观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院) 编本书为上海沪剧院70周年纪念图书,内容包括沪剧流派介绍、主创漫谈、舞美制作、经典剧目剧照、演职人员简介等,把上海沪剧院在坎坷中不断奋进、守望中不断突破的70年,真真实实地告诉给新老观众,更告诉给年青人,并饱含着希望、信念、勇担使命,继往开来。上海沪剧院走过了风风雨雨的70年,多少故事,多少记忆,多少人,一一浮现。一代代艺术家满怀着对沪剧艺术的热爱和忠诚,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台前幕后,创造了一系列琳琅满目的沪剧作品和风采动人的艺术形象,为上海城市的发展,为时代精神的传递,绘影留声,铭刻风华。
-
淮剧在静安的鎏金岁月上海市静安区档案馆,上海市静安淮剧艺术家周筱芳流派促进中心淮剧发源于苏北江淮地区,诞生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1906年淮剧传入上海,浸润在海派文化的环境中,成为海派文化的一员,是上海市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静安区档案馆保存了大量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淮剧档案。为进一步普及淮剧文化,讲好静安淮剧故事,静安区档案馆与静安淮剧周筱芳艺术流派促进中心联合编著《淮剧在静安的鎏金岁月》一书。全书共分为历史篇、艺术篇、剧目篇、人物篇、追忆篇、传承篇、纪实篇,对淮剧在静安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归纳和条理化整理,从各个侧面详尽记述了淮剧的艺术特色和发展脉络。
-
邕剧排场戏研究陈建平戏曲史上,“排场戏”这个专有名词较少得到学界关注,但它却是粤剧、邕剧、西秦戏、祁剧、桂剧等地方戏表演艺术精华的重要承载。排场戏因为涵盖了本剧种不同行当几乎所有的表演程式,而成为艺人入门的必修课。 广西邕剧是在湖南祁剧、广西桂剧的影响下,融合本地土戏、民间说唱和外来声腔而形成的皮黄声腔剧种。邕剧排场戏是邕剧艺人创造的既有独立欣赏价值,又可被套用于含有类似情节的其他剧目中的综合性表演套路。邕剧中许多为其他剧种所罕见的表演特技,如气功变脸、大过山、十八罗汉架等濒临失传的南派传统技艺,至今仍顽强地保存在排场戏中。 《邕剧排场戏研究》约25万字,以“邕剧”(南宁地方戏曲)和“排场戏”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编:“本论编”内容涵括邕剧发展的历史、邕剧排场戏的形成、邕剧排场戏的类型、邕剧排场戏的结构、邕剧排场戏的艺术特征、邕剧排场戏的演出及人才培养等,既有历史研究,又关注当下。“资料编”为作者从《广西戏曲传统剧目汇编》(第26-54集)中辑录的97种邕剧排场戏,根据剧本内容的基本性质和应工行当,将其分为文排场、武排场两类,并简要标注其名目、主要内容、人物行当、使用剧目等,是研究邕剧排场戏的重要资料。
-
中国历代艺术学研究文丛·戏剧卷傅谨 主编内容简介:书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戏剧文献的体与用”,追溯了先秦时期戏剧的发生,梳理了两宋之交从《青楼集》开始,至清末民初《申报》《大公报》上关于戏剧的报道等文献,从而探讨戏剧表演的职业化、曲律制定规范化、演唱理论发展、戏剧价值凸显等问题;第二部分“文献选编”,收录《教坊记》《青楼集》《太和正音谱》《远山堂曲品》《论戏曲》等重要文献全本或部分内容。
-
教育示范剧孙惠柱 秦子然 朱静洁 石基正 编著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综合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的一本教材。主要用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以指导他们在各校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戏剧教育的示范与普及。成语剧是一种全新的戏剧样式,短小精焊、有趣好玩的成语剧不仅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很好的载体,也是向全社会推广戏剧艺术的绝妙抓手。本书从拔苗助长、坐井观天等耳熟能详的12个成语出发,通过巧妙的构思,创新编剧,将古老的成语故事结合现代的故事情节和理解,以及中西文化结合的视角等,用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短剧既有情节,也有创意,既有古人的智慧,也有今人的巧思。而且,作者还详细地用台词、走位、动作、表情等的设计,将一出几分钟的小剧,演绎得活灵活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