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
-
戏里戏外刘衍青书稿为宁夏哲学社会科学与领军人才培育工程阶段性成果,宁夏“十三五”重点学科建设成果。书稿围绕明清经典小说戏曲的编演和宁夏戏曲的编演展开,紧扣“戏”里与“戏”外的内容,即舞台表演方面和经典小说、剧目改编等,内容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小说戏曲为主展开论述:一是从小视角切入,论析明清小说情节背后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四大奇书”中“上元节”民俗文化析论》《对人濒死现象的关注》《的生命意识》《的生命奇观》《的当代改编》等,揭示小说细节处所反映的哲学思想、人文伦理和科学价值。二是以清代至民国时期“红楼戏”的编演为考察对象,关注这一文化现象所衍生出的问题,如编演原因、流行剧目、灌录的唱片及名角表演等,主要包括《“红楼戏“改编动因》《“红楼戏”编演与都市文化》《“葬花”余波与“送酒”热潮》《“红楼戏”唱片的艺术价值》等。第二部分以宁夏秦腔等戏曲剧种的发展为主展开论述,既从宏观上论述宁夏秦腔、京剧、小曲的编演,也从微观上比较考述《玉凤簪》等秦腔经典剧目的演变、宁夏庙会戏的演出,民营剧团的经营现状、戏曲演员访谈等,多侧面记述宁夏戏曲的演出。
-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修订版)对电影导演专业做了系统而又实在的理论确立,细致全面地阐述了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应该掌握的基本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述与教学并重是本教材的一大特点。前两章介绍了电影的基本概念和导演的职责与任务,第三、第四章,对导演艺术创作的核心——导演构思的论述上,作者从导演构思的特点与依据的论述入手,发展到人物、动作、银幕空间与时间等具体的构思手段,旁征博引,实例丰富,别具一格。第五章对电影导演的手段即电影的语言的论述,作者对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声音等的理论及实例的论述中,结合了他自己与电影学院导演系其他教师多年教学的方法与经验,条理清晰,例证丰富,包含不少实践与作业的教学提示,使其极具教学与操作价值。
-
表演技术新论赵宁宇本书题为“表演技术新论”,所谓表演的技术,是指演员在表演创作工作中所用的主要工具。无论外部技术,还是内部技术,都是表演创作方法的一部分。近年来,有一些有关表演技术的概念频频被学术圈和艺术圈热议,在实践中展现出新的价值。如即兴创作、直觉创作、针对电影创作的微相表演,如戏剧与电影表演的差异与融合等,值得我们在学术层面进行总结和研究。
-
和而未合的电影与游戏张毅 著本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当前影游融合与非融合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在对游戏改编电影的口碑情况做出梳理之后,对这两派观点进行理解与批判,提出对电子游戏的□□脉络,以及对游戏改编电影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对自20世纪70年代起的电子游戏-电影联动现象进行了□□性的回顾。以半个多世纪电子游戏的发展为主线,以游戏改编电影的近30年□□为副线,客观理性的梳理了新旧两个媒介发展历程中相互交织、影响、相斥等诸多情况。并以《刺客信条》《生化危机》《魔兽世界》等争议颇多的游戏改编电影为典型样本,细致分析了争议的重点,归纳出社交机制和媒介机制两种最可能成为问题原因的路径进行探讨。第三部分,从“社交作为人类本能”这一立场出发,考察了在社交情境中,电影和游戏作为不同社交参与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体现出的媒介差异。进而得出初步结论:“观众-电影”与“玩家-游戏”分属两种不同的双向互动机制,“观众-电影”以异步的情感唤醒为主,而“玩家-游戏”以即时性的情绪唤醒为主。至此,对于门类艺术的具体规律研究已经超出了社交理论工具的适用范围。研究深入到运用情感、情绪理论工具进行实证分析的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从《头号玩家》《文明6》等实例出发,细致论证了情感唤醒与情绪唤醒之间在机制、动力生成上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讨论了作为异步互动的类型电影与作为即时互动的角色扮演游戏。结论部分,除了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总结之外,进一步讨论了游戏的致瘾性:依靠其媒介特性,电子游戏对构成社会性的人类基本情感有着强大的规避作用,这可能是游戏成瘾性的一个重要根源。
-
中国戏曲电影实践与探索尹大为 著《中国戏曲电影实践与探索》基于戏曲电影的实践研究了戏曲电影艺术、视角和美学的创造规律与技巧,梳理了戏曲电影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分析了戏曲电影如何利用戏曲元素与现实场景有机结合,从而吸引观众用观看电影的习惯去欣赏中国戏曲艺术,在这方面尹大为导演做得非常成功。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我从事电影工作,也喜欢戏曲艺术,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和四功五法出神入化,京剧梅派表演已被列入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我有幸被中国剧协邀请参加过两届中国戏曲电影高峰论坛,在论坛上我观看了尹大为导演的戏曲电影《安娥》(评剧)、《顾家姆妈》(滑稽戏)、《父亲啊!父亲》(眉户剧)、《小凤仙》(粤剧)、《一盅缘》(锡剧)等。我还曾参加过以“尹大为导演的戏曲电影探索之路”为主题的研讨会。在这样的戏曲电影研讨会上,我深深感受到了尹大为导演对中国戏曲电影的情怀,对戏曲发展要与现代电影融合的责任意识。他的成就赢得了业内人士及专家和电影人的敬佩。
-
音乐剧调音[美]香农·斯莱顿(Shannon Slaton)音响设计和调音对音乐剧演出效果有巨大影响,但幕后的音响技术人员往往是不被人了解的,本书系统介绍了这些职位在戏剧演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技术和职业发展指导。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库房工作人员到助理音响设计,再到音响调音师的各种职位,通过简单和易读的形式,结合大量个人实战经验及专业采访记录,斯莱顿向我们介绍了戏剧演出的现场调音工作是如何从设备的基本搭建到利用音量来塑造氛围和空间感、情感、紧张感,以确保每场演出都可以达到一流的音响效果的。此外,本书还注重调音技巧和练习方式的内容。本书适合剧场、剧院技术人员,戏剧音响技术人员和各大艺术院校舞台音响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参考学习,也适合有志于从事现场扩声和舞美等行业的人员快速入门。
-
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马文·卡尔森 著,李言实 译哈姆雷特有一句著名的话:“戏剧表演就像举起镜子观照自然。”但是与镜子里的映像不同的是,戏剧中的形象是由真实的物体构成的,其中最瞩目的就是人的身体,其在映像的世界之外是独立的存在。在整个西方戏剧史中,有一些时候隐藏在幻觉之后的现实被展示出来。近年来,欧洲和北美戏剧开始唤起人们对其作品中真实元素的关注,即表演者的直接呈现——他们并不创造角色,他们甚至不是演员,而是作为自己出现在舞台上;文本不是由剧作家创作的,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有时候演员和表演者(跟观众)共处于真实的环境,其中包含有他们可以直接接触到的真实元素。马文·卡尔森认为,这些戏剧无论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现象学层面上,都构成了戏剧的重大转向,它不再模仿——而这正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戏剧的核心。《打碎哈姆雷特的镜子:戏剧与现实》考察了近当代这些剧团(如里米尼纪实剧团、拉斐尔·桑西剧团、大嘴突击队、俄克拉荷马自然剧园以及铸造厂剧团等)创作的作品,同时将其置于历史视角下,揭示了当今戏剧的深层渊源。尽管可能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后现代现象,但是就像其自身所证明的,“真实戏剧”有其非常深厚的历史根源。
-
戴面具的伊丽莎白傅光明本书共分为10个章节,以读者熟知的经典人物约翰王、理查二世和亨利四世等为核心,阐述了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前人已有作品的原型故事之间个性和共性的内容,意在呈现,身为生活在英格兰王国伊丽莎白时代和詹姆斯一世时代的天才编剧,莎士比亚如何通过编排历史来编写历史剧的。可以说,莎士比亚是一个既擅、又能、还特别会利用一切已有的素材、资料,由“借”而编出原创剧的天才,不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前人作品当中的人物原型、故事原型是什么样的,只要经过他的艺术巧手灵妙一“借”,就能创作出不朽戏剧。因此,若想从莎剧中寻觅英国真实历史的踪迹,只会被莎士比亚领入歧途,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是戏,不是历史。
-
19世纪歌剧女性救赎主题研究李晶 著本书作者从19世纪与救赎主题相关的众多歌剧中选择6部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依次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韦伯的歌剧《魔弹射手》、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歌剧《诺尔玛》、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通过对歌剧作品的分析与解读寻找文本和救赎主题之间的关联,论述“女性救赎”主题的歌剧是如何在19世纪确立并不断发展,理解这一特殊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创作行为,探究“女性救赎”主题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和文化意义。
-
Chinese Theatre Arts Vol. 3 戏剧艺术 第三辑杨扬、李伟本书收录了发表于《戏剧艺术》中文版的12篇戏剧研究的学术论文,涉及话剧研究、戏曲研究、外国戏剧研究、舞台美术研究、表导演研究等不同领域,包括“新世纪以来上海先锋戏剧生态刍议”“五四以来婚姻爱情戏剧的八种模式”“20世纪京剧走向与西方文化影响”“康拉德•斯维纳尔斯基对布莱希特的接受研究”“探索与纠偏:新月社排演《齐德拉》的戏剧史意义 ”等。本书为英译本,读者对象为国外戏剧学者。本书的目的是将国内戏剧学优秀学术成果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同行,以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戏剧研究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