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雅克·贝汉自然纪录片的生态美学论刘亚男,张帅著当今时代,面对频发的生态灾难,人类开始过渡到生态文明觉醒的阶段。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纷纷以各自擅长的形式呈现着个体的反思。雅克·贝汉便是这样一位非凡的自然纪录片大师。本书以雅克·贝汉的“自然三部曲”《微观世界》《迁徙的鸟》《海洋》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美学、生态学、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着重挖掘其自然纪录片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人文观照。
-
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徐锐著本书选取湖北垄上传媒这一电视媒体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的创新示范为个案,从媒体平台理论切入,围绕“农村电视公共服务的发展历程与现实图景-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动因-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的平台化转型路径-服务三农新媒体平台的构成方式-服务三农新媒体平台的运行机制-农村公共服务中电视媒体平台化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展开研究。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和品牌公信力,转型为与现代农业跨界融合的服务“三农”的新媒体平台,从而实现农业产业链上中下游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提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率。
-
一本书读懂中国电影魏飞菲 著本书以时间为轴,系统讲述了中国电影的百年影史及几代中国电影人的奋斗历程。书中还介绍了中国不同时期的主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和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等,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史和优秀传统。 本书还精选了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电影的演变史,将中国的电影艺术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既是一部中国电影简史,也是一场让读者切实感觉到电影魅力的视觉盛宴,相信这部浓缩了中国电影历史与文化的小书,会让我们懂得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奇妙的体验。
-
推理下午茶张璇 著本书是推理评论作家张璇(笔名“Z总监”)的作品合集之一,收录了她创作的23篇关于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侦探推理悬疑类文学及影视剧的评论文章,其对象囊括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侦探推理悬疑类小说和影视剧代表性作品。每篇评论文章从知名作家和他们笔下的侦探以及影视剧中饰演侦探的演员等角度介绍了与之相关的侦探推理作品,深入浅出地分析解读了作品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并罕见地从小说及不同版本影视剧对比分析的角度介绍推理作品。从“英国侦探小说之父”柯南·道尔到“欧美推理小说黄金时代三大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约翰·狄克森·卡尔,再到现代流行侦探小说作家苏·格拉夫顿、J.K.罗琳等作家,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的侦探电影和电视剧,还包括西方作家创作的以华人侦探为主角的作品,中国和日本等国对欧美推理小说的翻译介绍和影视改编等。每篇文章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一部关于欧美地区推理文学影视的百科全书。
-
影像的叙事与批评罗良清 著本书立足于21世纪我国影视市场的现实,分别从电视剧和电视节目两部分着手,选取不同题材的电视剧(历史题材剧、都市题材剧、宫廷剧)和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晚会类、文博类、宣传片类)进行鉴赏与批评,同时与同题材优秀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从不同的叙事视角进行问题式研究,深入剖析不同题材电视剧和电视节目构成的叙事手法、叙事风格、审美传播等,阐明大众影像观看盲视的原因及其解蔽的策略。
-
中国电影研究4王海洲 主编《中国电影研究4:“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学术会议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试论第五代到21世纪之初的中国青春片的时代变迁;创造历史:对中国电影代际的重思;有关中国电影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影人年谱与中国电影史研究;纽约:通往中国的途径;中国电影研究在日本;中国电影提升文化软实力面临的困境:以北美市场为例;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的认知与反思;中国电影与西方观赏公民;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意义及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国际视野下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及其新美学——兼及与第六代导演的比较及其走向世界的思考;等等。
-
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张建琴 著《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辽宁大学国家教育论丛》在“异域文化作为文化‘他者’”的理论假设之上,借鉴后殖民主义、比较文学形象学、跨文化形象学、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展开研究。通过对经典电影文本的多层次分析,找出美国电影在塑造中国形象中形成的普遍的、稳定的、延续性的特征和程式,揭示形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
-
耿西林纪念文集刘力强 著《耿西林纪念文集》这本书,既是对一位资深电影人的深切怀念,也是关于中国电影市场机制改革的生动文献。包括耿西林同志的生平、年谱、追思会发言、业界同事文章、亲友文章、耿西林同志在报刊和大会上发表的文章、耿西林同志去世后媒体发表的纪念文章、唁电电文节选等。
-
电影中的东京[日] 佐藤忠男 著,沈念 译黑泽明、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无数名导曾被这座城市蛊惑,献上自己单恋的情书。 本书为日本权威电影评论家、日本映画大学名誉校长佐藤忠男从电影出发撰写的东京都市形象论,展现了东京历史在电影中的流变,以及名导们对都市的表达方式。与京都对标,东京在日本一直是开放、多元的代名词。作者从地理和历史两个维度来展现了这种开放和多元。首先,东京从江户变成东京的过程中在内部分化出完全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山手线环线的出现促成了城中心的精英文化,传统住宅区形成的贫民区文化,郊区集合住宅形成的“团地”文化。其次,通过不同年代的电影所展现的东京形象,揭示了每个阶段出现在这里的文化浪潮,比如20世纪60年代因为经济的增速在新宿出现了酒吧街,20世纪70年代形成的青年亚文化浪潮等。 本书并非僵硬的电影评论,作者作为一个地方少年来到东京,邂逅电影的心路历程充满细腻的情感。东京和电影,是他事业和人生的两面。东京和电影,也承载着经历了战前战后的一代人亲历一个城市成长为现代都市的情愫。
-
日本电影的黄金时代[日] 春日太一 著,吴伟丽 译作为日本电影巨星,仲代达矢近九十高龄仍活跃在电影界与戏剧舞台。他无比丰厚的从影经历也是日本电影史的宝贵财富。在日本电影的黄金期(1960年代)仲代达矢与黑泽明、成濑巳喜男、小林正树、五社英雄、冈本喜八等著名导演合作无间,共同铸就了无数经典电影,他与三船敏郎、高峰秀子、原节子、胜新太郎等名演员共同工作的经历也是独一无二,由此堪称电影史的活证人。本书是他晚年接受电影史研究学者春日太一访问的精华,他把自己的片场经历,各个名导、名演员的接触印象娓娓道来,是引人入胜的回忆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