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中国电影的空间美学牛鸿英,贾磊磊 编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不仅仅是电影不同区域的分类研究,而是建立在自然地理基础之上的文化、历史、社会与艺术的综合性研究。尽管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离不开不同地域电影的分析与判断,但是,建立在总体地缘文化框架的研究视野与那种建立在单一艺术框架内的一般性区域电影研究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具体地说,电影的地缘文化研究具有明确的总体性视野,它从一开始就是在与其他不同的文化形态相互比较中确立了自己的方法论立场。本书是一部电影地缘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缘文化理论与中国电影美学;“一带一路”电影与国际地缘文化;西部乡土的空间美学建构与地缘文化生产;中国区域电影的美学实践与文化身份等。
-
中国电影与价值引领慕玲,刘正山 著《中国电影与价值引领》聚焦新时代中国电影与价值引领的逻辑关系,从院线电影、网络电影、电影教育以及具体的电影文本创作等多个维度,分析中国电影尤其是现实主义创作在当下的经验与困境,提炼中国电影在思想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引领的特色与规律,探讨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与路径,以期驱动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
-
我在好莱坞做了上百部电影[美]罗杰·科尔曼,[美]吉姆·杰尔姆这是一本被全球独立电影人奉为“圣经”的自传。在本书中,美国传奇影人罗杰·科尔曼以真诚风趣的口吻,将自己的创业故事娓娓道来:从大制片厂的送信小工起步,适时抓住入行机遇,在片场的摸爬滚打中,逐步确立了一套“多快好省”的工作方法。而后作为独立创作者和制片人,进入火力全开的高产期,曾经只花两天一夜的时间和3.5万美元就拍出了风靡影坛60余年的名作。他充分发挥调配资源、任用人才的智慧:经费匮乏?布景循环利用!人手不足?新人机会管够!这位非科班圈外人士带领其团队,与大片厂斗智斗勇,还组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靠生猛创意在体制外杀出生路,一跃成为低成本拍片的领袖人物,以及稳赚不赔的一代项目管理大师……在科尔曼的自述之外,本书还穿插着大量合作者回顾与其有关的珍贵记忆,勾画出了更立体的行业群像。这不仅是一份热血沸腾的个人奋斗自白书,更是一部风云激荡的影业变迁传奇录。相信所有娱乐从业者都能从中收获共鸣,上班族也能受到激励和启发。
-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赵鑫 著本书共分七章,分别是:第一章 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及其创作理念概述;第二章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五章 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六章 21世纪以来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第七章 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界定。第二,提出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二个维度、三个因子和和四个影响因素。第三,将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第四,勾勒出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嬗变轨迹。第五,归纳总结当下中国文化人类学纪录片创作的现存问题并对未来发展做出展望。
-
影视文化·第26辑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影视文化》系列的第二十六辑,分“人工智能与影视专题”“电影史”“影视文化研究”“电视研究”“类型及个案研究”几大专题,囊括中外影视文化理论的主流话题和前沿问题,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当前电影电视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动向。
-
数字电影摄影[美] 戴维·斯顿普(David Stump) 著,周令非,李志永,王秋雅 译本书由在数字视觉效果领域工作了超过30年的戴维·斯顿普(David Stump) 编著。这是一本关于数字电影摄影工具和技术的书。它详细解释了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工作原理及专业流程,并教授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成功的电影摄影师必须兼顾艺术素养、技术能力和商业头脑。需要熟练掌握打光、合成、取景并具备其他美学思维,同时熟悉数字摄影机、记录仪和相关工作流程,此外还要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设备(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工作。本书重点关注目前常用的设备和技术,详细说明数字摄影机的工作原理,选择不同的摄影机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以及如何选择正确设备使摄影师能更有创意的讲述故事。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摄影机传感器、色彩与色彩空间难题、帧速率与宽高比、摄影镜头与摄影机、高分辨率数字电影摄影机、摄影机的设置与操作、工作流程准备与设计、现场拍摄须知、色彩管理与工作流程、显示、后期制作与数字中间片、数字电影的交付与存档。本书非常适合电影摄影专业的学生以及在职电影摄影专业人士阅读。
-
建构英雄传奇王平著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电影明星成龙的唯一一部博士论文,也是全球第一部相关研究的学术专著。成龙是当代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中的一个独特个案。一方面,凭借影片中“动作英雄”形象的广泛传播,成龙作为电影明星获得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另一方面,由于在银幕之外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等社会活动,成龙友好、慈善的公众形象令其影响力超越了电影领域,他更是成为了一个“文化英雄”——既是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华文化代言人,又是华人群体口中的“大哥”。这就形成了以成龙电影为主体、成龙本人的银幕外活动为外围内容的成龙现象。成龙现象是研究中国电影海外发展、明星品牌及窥探当代大众文化的重要样本,其所具有的巨大海内外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文化现象。遗憾的是,国内外学术界对成龙现象的探讨远远无法与成龙的影响力相匹配。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成龙的不同英雄形象如何在银幕内外得以建构,同时也分析了这些英雄形象如何表征了东西方大众对于“英雄”的价值期待与文化想象。
-
当代电视节目的特色与革新陈世华著本书围绕纪录片、电视剧、专题片、真人秀综艺等创新性电视节目形态展开,遵循界定概念、追溯历程、阐明特色、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基本思路和写作框架,以代表性的电视节目为典型个案,界定其概念和特征,说明其重要价值,追溯起源及其动因,描绘其流变历程和当下状况;从传播契机、选题选材、内容结构、叙事模式、受众定位、拍摄方式、表现形式、营销方案等方面重点阐明其成功之道和特色经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缺憾,并从法律规制、政策引导、题材选择、内容叙事、技术运用、影音文字表达、品牌塑造等维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完善和提升的策略,以期推进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影像与印象万丽萍 著本书基于电影审美场境理论和国家形象接受特点,分析了我国电影国家形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概念、审美、符号、情感等方面考察电影影像中的中国形象创作路径,并从海外受众接受的角度,探讨如何从“影像”到“印象”,提出中国电影国家形象海外传播的宏观策略
-
犹在镜中[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著,韩良忆,王凯梅 译英格玛·伯格曼被公认为电影史上非常伟大且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多次斩获世界电影大奖,无论在影迷还是优秀导演心中都占有极高的地位。这是继《魔灯》后伯格曼又一部具自传性质的作品,围绕自己多部电影展开。从内心隐秘体验到影坛高峰经历,伯格曼深度回顾了个人影坛生涯,揭开《野草莓》《第七封印》《犹在镜中》等影史艺术片的制作幕后。《犹在镜中:伯格曼电影随笔》始于一场长达60小时的对话,之后全文由伯格曼本人重誊、润色,并隐去发问,最终沉淀为一部珍贵的大师私人电影记录。文中多处引录伯格曼的日记、工作手记、原始剧本等一手资料,文采斐然,并附电影年表及由伯格曼基金会、瑞典电影公司授权的精美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