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Hi-Fi High-End音响设计史[美]吉迪恩·施瓦茨(Gideon Schwartz)这是一本由吉迪恩·施瓦茨 (Gideon Schwartz) 编写的关于High-End音响设计史的图书。本书首先介绍了立体声的诞生、录音及重放技术的发明与改进,然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分6章分别介绍High-End音响设计史中的重要品牌与代表产品——即20世纪50年代立体声的诞生与兴起、60年代立体声音响的壮大与发展、70年代High-End音响的萌芽、80年代High-End音响产品的快速发展、90年代电子管的回归、新世纪后数字模拟复兴时代的开始。作者精心选择每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品牌和产品进行介绍,并配有大量精美的史料图片,在讲述这些品牌的发展、产品的经历与故事、表达对各个时期High-End设计与代表产品的敬意的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美妙的视觉享受。 本书适合从事产品设计的设计师、古董音响收藏家和音响发烧友阅读、收藏。
-
听音训练手册 音频制品与听评[美]贾森·科里(Jason Corey), [加]]戴维·H.本森(David本书致力于开发读者的专业听觉与评测能力,使读者具有与专业音频工程师一样的听音能力。第2版内容包括:声音的客观测量、声音信号处理的技术说明,以及它们与声音主观印象之间的关系。本书内容还涉及听力保护、耳机,以及还音响度、听音过程中存在的偏见等。此次网络版交互式听音训练软件练习模块可提供不同类型的信号处理及操作训练。书中清晰而详细地介绍了上述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习包将更好地帮助读者训练自己的耳朵,使读者可以真正地“听评”自己的录音作品。新版所更新的内容如下。·音频和心理声学理论,以告知和增强拓展读者的听评能力。·采用集成软件,以音频示例、听音训练及测试来提高读者的听音能力。这些音频示例均来自真实操作及真实项目中的录音。·先进的交互式听音训练软件练习模块,可提升读者的听评体验。·读者按照新的训练进度安排,可通过均衡听音训练软件练习模块进行循序渐进的听音练习,并从中获得一些听音技巧。
-
女性书写与电影改编杜巧玲 著.
-
中国IP影视化开发与运营研究司若当前,IP,尤其是知名IP,是中国影视产业中极具价值延展力的内容资产。我国“IP”的开发经历了从“单一产业链开发”到“多元衍生发展”的过程。早期IP的全产业链是各个环节的简单串联,链式单一,由此及彼。IP产业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发展之后,特别是在“互联网 ”效应的推动下,现在已逐渐发展成为循环闭合的产业链条,产业链各环节相互作用,彼此协作,实现从IP的来源、IP创作、IP开发、IP营销、IP消费、IP衍生等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随着影视行业发展,共建优质IP生态将成为行业里每个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
影像媒介的文化、历史与理论吴冠平 主编伴随着全球化与消费化,艺术面临着种种发展的危机,但也敞开了更加多元化的研究路径——艺术哲学、艺术考古、艺术的物质与技法研究等,不一而足,这预示着艺术研究的成熟与完善,也暗合艺术学理论学科建构的合法性。在此背景下,本书围绕影像艺术的理论探寻与历史分析,从“影像研究的哲学思辨”“影像的媒介考古学”“影像生产与传播中的再媒介化”“听觉文化研究”这四个部分拓展研究视域。
-
认识数字影像[美]布莱恩·布朗《认识数字影像》是一部数字影像制作“百科全书”。对于当今的创作者来说,数字影像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有许多新设备、新方法、新技术需要掌握。新的岗位,如DIT(数字影像工程师),已经成为影视制作过程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打通胶片和数字的壁垒,系统梳理从拍摄阶段的曝光控制、DIT工作,到后期调色的整个流程,囊括了该领域所有重要术语和实用方法,涵盖RED、阿莱、索尼、佳能等主流摄影机的技术细节,充分满足了一线工作者的实战需求。如果你要从事影视制作,不管是作为摄影师、DIT、摄影助理还是剪辑师、视效艺术家,它都是一本必备指南。对数字影像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也可以通过本书一窥门径。
-
理念与路径胡智锋 著本书分为上篇(史论篇)和下篇(实务篇),精选教育*“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智锋24篇已发表的文章,内容涉及胡智锋教授多年以来对影视行业、传媒学、主流媒体等领域进行的思考与研究。纵观世界影视的版图,中国电影、中国电视、中国的媒体行业是如何一步步突破自我,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本土化之路”,又是如何践行和实现了独特的理念与路径。本书将从道路选择、价值取向、竞争发展、存在问题等不同视角,进行全方位的观察、描述、探究与思考。
-
经典成长电影导论范志忠电影对这个时代的儿童来说,已经是种必不可少的成长养分。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帮助孩子理解和融入外部世界,获得眼界与阅历,积累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儿童电影是以儿童为受众的电影类型。本书以成长为线索,从童年、少年、青年、返老还童四个章节,选取了若干世界范围内的经典儿童电影例子,通过对相关经典电影的文本解读,深入分析诠释儿童在个体成长中的生命意义、美学精神和文化内涵。 本书为关注这一主题的读者做学术性导读。
-
总体屏幕[法]吉尔·利波维茨基 [法]让·塞鲁瓦 著,李宁玥 译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社会进入超现代的阶段,电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超电影。超电影呈现出三大基本逻辑,即夸张化、影片时空的去限制化以及时空形式的复杂化、自我指涉,由此又构成了三种影像概念,即过度—影像、多路—影像、距离—影像。在高科技的助推下,人们迎来了总体屏幕的时代,见证了屏幕的膨胀和爆炸、影像的饱和及其过度供应。电影受到来自其他媒介的冲击与威胁——电视、广告、信息屏幕、娱乐屏幕(电子游戏/MV)、表达屏幕(录像艺术/数字艺术),电影的类别身份和符号身份被置于危机之中。然而我们见证的不是电影的没落,而是在这种媒介文化中超电影逻辑和精神的全面扩张,它渗透到各种媒介之中,世界从此被建立在电影—风格之上的影像所塑造,存在从此成为一种电影—生活。本书中的理论与探讨构成了超现代性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电影和媒介文化、诊断今日全球的状况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
拾光影记侯光明 著本书为“北京电影学院学者文库”系列之一,主要收录了侯光明老师在电影研究和电影教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会议讲话、影视评论等,还有一些电影政策建议。本书以“中国电影学派”理论研究为核心,分为“求索之光:‘中国电影学派’理论体系建构”“传承之光:中国电影与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匠心之光:中国电影创作聚焦”“育人之光:中国电影教育视点”“发展之光:中国电影产业趋势”“理想之光:电影强国建设思考”六大部分进行收录,贯穿了“中国电影学派”的理论研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