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主题史李心峰本书“以主题为经,以历史为纬,深描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史”。本书在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中,择取32个在我们看来比较重要的概念、论题和基本学科,统称之为“主题”。这32个“主题”分别是对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几个最为常见、基础、核心的概念的史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一些长期探讨或集中讨论乃至论争的理论问题的史的勾勒;对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形成的一些最重要、最基本的艺术学分支学科的回溯、回顾与梳理。通过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史”的描述,本书比较立体、整体、简略地描绘出一幅中国现代艺术理论发生、演化的“全景图”。
-
中外传世名剧(明)汤显祖 著,金凡平 等改编,苗洪 校注整理本套丛书采用了一种这样的出版形式:我们将古代的戏剧原著与当代人将其改编为小说或者可称为故事的改编本并列出版,即在一《中外传世名剧:中国卷·牡丹亭》里你既可以痛快淋漓地欣赏戏剧故事的起伏跌宕,又可以慢条斯理地品味戏剧原作的优美台词,但要强调的是,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文白对照关系。改编尽管是忠于原著的改编,但也有作者的理解与发挥,可以称这样的改编形式是一种变脸。原著仍然是原著,但为了便于少儿阅读,请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专门人士做了版本上的整理,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与注释。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改编、校注、整理工作,古典戏剧那难以揭开的面纱将被轻轻撩去,我们的孩子们与热爱中国古典戏剧的广大读者也将逐渐步入古典戏剧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因为阅读难关至少降低了一半以上。读懂她,读熟她,进而背诵她,掌握她,甚至演绎她,继承她,发扬她。
-
中外传世名剧(元)关汉卿 著,李立 等改编,张原 等校注整理本套丛书采用了一种这样的出版形式:我们将古代的戏剧原著与当代人将其改编为小说或者可称为故事的改编本并列出版,即在一本书里你既可以痛快淋漓地欣赏戏剧故事的起伏跌宕,又可以慢条斯理地品味戏剧原作的优美台词,但要强调的是,她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文白对照关系。改编尽管是忠于原著的改编,但也有作者的理解与发挥,可以称这样的改编形式是一种变脸。原著仍然是原著,但为了便于少儿阅读,请了从事文字工作的专门人士做了版本上的整理,并对原著进行了点校与注释。我们认为,通过这样的改编、校注、整理工作,古典戏剧那难以揭开的面纱将被轻轻撩去,我们的孩子们与热爱中国古典戏剧的广大读者也将逐渐步入古典戏剧那金碧辉煌的殿堂。因为阅读难关至少降低了一半以上。读懂她,读熟她,进而背诵她,掌握她,甚至演绎她,继承她,发扬她。
-
中外传世名剧(元)王实甫 著,王嵘 等改编,苗洪 等注整理本书的核心为《关目欣赏》与《形象剖析》、《改编·演出》三部分。《关目欣赏》共包括四篇文章。第一篇是《张生如何发现、欣赏、歌颂莺莺之美》,写《西厢记》的开场,张生如何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发现、欣赏、歌颂莺莺的面容美、体态美、动作美、风度美、神韵美,并为之倾倒,决定设法进行追求的。第二篇是《用误会法强化喜剧气氛》,读者和观众看到张生跳墙之前对《明月三五夜》一诗破解的自信不疑,张生跳墙之后的狼狈处境,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可以说是全剧中笑料最多的一场戏。第三篇是《充分显示红娘机智敏捷的一场戏》,《堂前巧辩》在一般单出演出时都称《拷红》。主持拷问者为一家之主的老夫人,被拷问者为侍婢红娘,按学面解是如此,按形式讲,亦是如此。另一篇《西厢记对性禁区的冲击》着重谈《月下佳期》。这场戏单出演出也有,不是最多。正因为在《关目欣赏》一组文章中对莺莺、张生的人物性格、内心世界作了较细密的剖析,对他们二人的动作、行为也都作了必要的解释,所以在,形象剖析》这一组文章中没有再列专题,只是分别论述、分析了红娘、琴童、老夫人以及普救寺的和尚们。其中红娘的重要性超过其他琴童诸人,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也最大,所以谈得多一些。
-
我的秘密之花陈晓云著作者以一种男性的视角来关注电影中的女性。另外还有四位女性合作者,则真正为本书提供了女性的视角。也许,这种性别视角的交汇,能够给本书带来别一样的新鲜元素。主题分为:花非花、花样年华、情迷六月花、那时花开、双生花、恶之花、她比烟花寂寞、海上花、末路狂花、一树梨花压海棠。
-
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蔡尚伟主编本书论述了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的娱乐化、大众文化时代的电影传播策略、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纪录片的娱乐化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娱乐化等内容。
-
成长现场向向+24GE编著从前有一个鼓手,他的名字叫奥斯卡,他拒绝成长,身高停留在94厘米。从前,我们都有过94厘米的身高,后来,我们长高了,头顶的天也长高了。 成长是人生与艺术的重大母题。作为第七艺术,电影就像一面会说话的镜子,映照出多少成长场景。本书精选24部成长电影,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一个成长故事进行人证、物证、证词等的还原,力图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护好一个个我们曾经置身其中的现场。书后附成长电影不完全片目...
-
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何苏六著中国电视纪录片近50年的历程,是一个个回归过程。由政治回归到人性;由虚幻的英雄回归到生活中的个人;由空洞的说教回归到真实的记录;由边缘回归到社会现实;由个人化的行为回归到社会化的责任,等等。一步步都是对于纪录片本体和本性的探寻和归依。 本书根据风格、类型、功能等彼此关联映照的多种环境因素,把近50年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不同时期。虽然各个时期都有各自的明显特征,相互之间却也不乏勾连。在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纪录片从政治化逐步演变到社会化,其间可以解读、值得解读的内容很多。不过,其发展的总的轨迹是一个从国家工具形态逐步演变为大众媒介形态,从政治产品演变为文化产品,从国内走向国际,从民族走向世界,从个人行为走向社会行为的过程。
-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教程黄会林B1420世纪艺术样式中发展最快的,大约要数剛刚诞生的电影和电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影视艺术。与影视艺术迅猛发展相适应,影视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影视艺术学科基础教程系列》正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为影视专业教学设计的一套系统教材。艺术陪伴人类度过最初的蛮荒岁月,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和灵魂栖所。它是人们美的理想的凝聚与自由的象征。艺术属于大众,属于社会的每一个人。艺术来自于民间,也生长在民间,它的最高使命在于为大众服役。影视艺术是最年轻的艺术样式,它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现代艺术媒介。没有电的发明,没有光波、声波技术的发展,影视艺术也就无从谈起。同时,影视艺术也是现代工业的产物,它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体制的运转。因此,它是一种不同于任何古老艺术样式的新型艺术。学习影视艺术,必须从它的本性出发,了解其基本特征,掌握其基本规律,这样才可能真正认识影视艺术,从事影视艺术研究、教学和创作。电影电视是科技和工业的产物。但是,影视艺术的生成过程却不仅仅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也是人类艺术发展积累的结晶。中国古代就有灯影、皮影、木偶戏等艺术样式,反映了人们对活动影像的追求愿望。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也常常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为影视艺术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当然,限于社会形态和科技水平,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不可能产生影视艺术。本书旨在以中国美学为支点,观照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育,为建立中国景视美学体系作为努力。
-
名家推荐2004年最具观赏价值中外影片林少雄主编由程德培主编的“名家推荐2004年度最具阅读、观赏价值”的文学作品年度选本,共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上下卷)、散文随笔、人物印象、演讲谈话、中外影片七种。由50余位知名作家、编辑、评论家及学者联手推荐的“最具阅读、观赏价值”的年度作品,体现了更为宽泛的阅读眼光和审美趣味。如“人物印象”卷,所记人物有邓小平、杨西光、施蛰存、孙犁、常香玉、梁思成、贾植芳、康同璧等。“最具观赏价值中外影片”卷是本年度新推出的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