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电影现象学周月亮 著本书是关于电影艺术的视频书。本书以现象学之美为逻辑起点,试图从新设计影视艺术的观念格局,开拓影视艺术存在发展的理论空间。世界是影视艺术的意志,影视艺术是世界的影像。影视艺术是影视艺术哲学的意志,影视艺术哲学是影视艺术的图标。影视艺术与人性、与历史、与技术间性互动、循环互激励、生生不息,影视艺术哲学宜随体附体、不断地重新开局。本书稿意在启发影视艺术将世界“现象化”的创造能力,寻找建立对影视艺术日日新的解释能力,在哲学与影视艺术、影视艺术与人类双向回流式的对话中建构存在的意义感觉。书中重新阐释了影视艺术的基本问题,核心提法是:现象即本体,影视通巫术,方法须直觉,效果靠博弈,旨在使影视艺术能有自己的本体论、方法论。
-
演员创造角色经典方法高敬瑜 著《演员创造角色经典方法》是对“形体行动方法”这一斯氏体系核心理论的专题研究。作者运用普遍联系的综合思维方式在斯氏体系的整体中去认识形体行动方法,将“方法”置于斯氏艺术生活的语境中加以看待,置于斯氏体系的动态发展中加以把握的多维度的探究,力图通过系统翔实的研究,去寻找“方法”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一步地说,此项研究不会仅停留在对已有思想、原理、诠释的追寻和总结上,更重要的是对斯氏理论做进一步的发展,去揭示形体行动方法的真实全貌,去深度开掘“方法”潜在的巨大能量和内在蕴藏的重要价值,以焕发斯氏体系在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的盎然生机。
-
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机制研究崔亚娟 等 著国内很多高校建立的影视研究机构多偏向于高精尖和学术性研究,对于影视教育和产业发展的研究尚显薄弱,对于影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关注较少,这是目前研究的空白点。本书是关于中国影视产业产教融合和中国影视应用型教育研究的权威报告。报告将全面梳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分析中国影视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现状,重点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产教融合方案,通过大量一线的案例和企业院校访谈,建立产业和教育的联系,探索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
影视制作基础与实战技巧张璎琪 周麟 著本教材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教 学 做”进行编写,以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实训项目以及实战案例为模块进行撰写,确保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渐进性和实效性。本教材共分10个章节,从影视制作前期策划、摄影到后期制作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通过若干不同类别的实战案列深入讲解影视制作基础与实战技巧的全过程。通过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让学生打牢影视制作基础,同时通过实战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影视制作专业能力。随书附赠实战案列光盘,便于广大师生学习选用。
-
新感觉电影韩帅 著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娄烨是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中重要的作者之一。他的作品广受西方现代电影影响,同时亦在后期作品中自发向中国传统美学溯源;虽在题材选择与风格样貌上灵活多变,却始终保持着强烈的主观性与形式感。由于娄烨的作者风格具有极强的原创性与独特性,其中的精神本质,一直难以使用任何既定规范的电影理论与流派特征准确概括。《新感觉电影(娄烨电影的美学风格与形式特征)》在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的创作中,寻找到与娄烨电影中极为相似的美学特质:即以直觉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主观优先性与以俄国形式主义思潮、西方现代派艺术手段为方法论的形式优先性。借由对这一文学流派与娄烨创作的理论观念与核心特性进行类比论证,笔者尝试将娄烨独具美学风格的电影作品称为——“新感觉电影”。
-
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姜学龙,王谋清 著《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聚焦于我国影视翻译研究与影视文化传播,旨在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尝试。《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整体上包括上、中、下三篇,分别探讨影视翻译史、影视翻译理论与影视翻译实践。为了更好地构建影视翻译理论以及进行影视翻译实践,《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上篇梳理了民国时期的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和中国电影翻译史,以期为影视翻译理论构建提供历史经验;中篇从影视翻译的基本概念,影视翻译的策略、方法与技巧,影视翻译的基本操作规范等方面构建影视翻译理论;下篇则探讨了片名翻译、影视歌曲翻译以及影视翻译批评等具体影视翻译实践问题,以增强《影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实用性。
-
剪辑功课爱德华·德米特里克本书是南加大电影系经典剪辑教材,曾入选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CILECT)电影剪辑和后期制作基础参考书目。在书中,作者基于入行近50年的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搭配多个亲身案例,详解电影剪辑的诸多核心要点,如运动对于剪辑的重要性,如何制造明快的节奏,如何剪辑对白,在“流畅”和“直接”之间如何权衡,以及怎样补救演员的表演等,以期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本书不仅介绍了剪辑的基本操作原理,还提出了后来风靡欧美的7大剪辑原则,影响了包括好莱坞著名剪辑师沃尔特·默奇在内的一大批杰出电影人。
-
华语青春电影类型学研究王昌松,陈一鸣 著青春电影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着其所处时代的特性以及年轻人的面貌。本书聚焦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出产的多类型青春电影,从人物关系、剧情冲突、文本表达等角度,探寻三地青春电影的不同特征,探寻青春类型片和亚类型片的类型代码,并从历史的高度纵观三地青春电影的发展走向。本书丰富了关于中国青春电影的研究,让这一电影类型在中国语境下得到系统化、理论化的探讨。
-
马与歌剧洪帆 著,黄丹 编意大利的西部片一开始被称作“通心面”,后来叫“威尼托的何帕龙”,最后被称为“通心粉西部片”,艺术风格完全建立于自己的神话之上。它往往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烈日炙烤下的大地寸草不生,唯有一片砂石荒漠;用凝灰岩建成的低矮白房子破旧而不能久居,苍蝇成群飞舞;这里是一座“鬼镇”,四周杳无人烟,到处散发着破败、腐烂与死亡气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得不和炎热抗争,出了门就没有任何植被,无处避荫,只有夜幕降临后才是可以逃避烈日灼身的时候。于是,生存成了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中人物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应对恶劣现实的态度可能有两种:一是听天由命,二是暴力解决。这两种行为动机都来自典型的地中海文化,它们在20世纪初的意大利讽刺怪诞剧与宣泄悲剧等艺术作品中都有鲜活的反映。
-
寄生虫奉俊昊本书是电影《寄生虫》的完整场次分镜图(故事板),包括162幕导演亲笔手绘分镜及十余幅灵感速写稿。影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金基宇,以做家教为契机,打入上层社会精英朴社长家庭内部,原本失业的金家四口人继而纷纷“成功入职”朴家,由此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故事,直到一起突发事件让所有人滑向离奇的命运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