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戛纳光影黄岸本书作者是《广州日报》电影线记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其近10年的电影观察和思考、经历和故事汇集成册。全书分为戛纳记忆、电影节片花、影人近距离、行业观察、随思小撷五个部分,以作者多次前往戛纳国际电影节采访的经历、故事、见闻为主要内容,讲述作者与电影的故事。例如,“戛纳记忆”里,有《江湖儿女》世界首映,全场观众起立鼓掌5分钟;有看《归来》时,法国观众感动地涕泪横流;有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被赞名副其实的“中国大年”的民族自豪。还有“电影节片花”里的“我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看粤剧电影”,有广东电影惊艳亮相欧洲,有纪录片的城和纪录片的人。还有“影人近距离”里那些努力、认真为中国电影作出贡献的人们。
-
后危机时代美国喜剧电影类型研究吴琼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整体社会文化氛围日趋紧张,喜剧电影以“冒犯”为己任,被容许的边界却不断缩小,于是相应呈现出新的类型格局和创作取向。本书围绕当下占据北美市场主流的四种亚类型展开研究,即动作犯罪喜剧、动作冒险喜剧、浪漫喜剧、公路喜剧,以票房、口碑为依据,筛选代表性影片进行文本细读,探讨其类型形态、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喜剧机制,尝试构建类型理论体系。对于当下本土创作而言,颇具参考价值。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喜剧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涉及新自由主义危机、身份政治、民粹浪潮等热门社会议题,为读者理解喜剧的本质、理解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一种新颖、广阔和富有启发性的视角。
-
电影学院190 故事创作大师班刘大鹏 著这是一本以课堂实录形式呈现的编剧教程,精编8位国际一线编剧在“大师之光”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授课的讲稿,面向青年编剧,对症行业痛点,亲授好莱坞通行规范、亚洲影人的变通法则及欧洲创作者的独特经验。构思故事、塑造人物、改编IP、构建世界……不同类型、题材的剧作方法和经验点拨,皆倾囊相授。书中特设学员提问环节,解答新人在当下中国影视创作环境中的真实困惑。
-
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董冰玉 著《真人秀模式节目本土化研究》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其在中央戏剧学院授课内容整理而成,在原有《节目分析》这门课程的基础上,融人了中外同类节目的模式比较,聚焦于深度挖掘模式节目本土化过程中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因子,以期在理念和实操中展开分析和探讨,推动本土化模式节目发展,进而达到带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反复观摩、研究国内外的各类节目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有些节目已相隔数十年,但仍然经久不衰,甚至难以超出,这对今天的节目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
在爱和思中行远小小土 著《在爱和思中行远》共七大部分,六十五篇文章。不看文章内容,单看每一篇文章的标题,就足见作者的用心之甚。比如《在人生的苦咖啡中前行》《隐瞒的无奈》《一束束光的照亮》《时间是记录爱的》《春天里栽下的不仅仅是树》《列车驶向下一站》《在多维空间里的我》《虽然没有看到你的风情》《你轻轻地向我走来》等。这些用心良苦的标题设计,不但让我们在触目之初,便读出它的内涵与深意,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着诗意的美,让人遐想,引入入胜。
-
语境与身份类成云 著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1996年开始实施“九五五〇工程”,从而使中国电影1999年市场陷入低谷的同时,创作却呈现出繁荣态势,“创作高潮形成了。但是市场情况却不好,这的确是1999年的一个突出现象。”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经济发展由此步入新征程,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也步入了一个新台阶。笔者当时的基本判断和表述是:加入WTO在即,中国的电影市场必将进一步开放,外资外片参与竞争必然会给民族/本土电影带来更大的冲击。加入WTO对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然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恐怕应该反过来说,是挑战大于机遇。2003中国电影整体上依然处于彷徨四顾,犹豫不决的徘徊状态,笔者称之为中国电影“新的十字路口”。之前的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首次明确了电影的产业属性。遵循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的指示,政府管理部门在2003年底、2004年初集中、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使得电影产业化从政策导向和口号变成了可量化的“现实”生产力,一个坚实的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平台被搭建,加入WTO以后中国电影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和风险被化解,2003-2015年中国电影以超过30%的复合性增长速度持续增长的局面被直接促成,市场与创作层面活力迸发,实现了未有过的跨越式发展。
-
电影市场扩散的原理与实证张旭 著《电影市场扩散的原理与实证》基于创新扩散理论,从电影市场的实际出发,提出了电影市场扩散的基本概念,认为它是以某部电影为扩散主体,在其市场发行的周期内,通过相应的扩散渠道,起初由少数观众率先消费,其后在该电影的潜在观众群体内逐渐传播,最终为更多观众消费的动态过程。本书从概念、主体、要素、过程、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等角度构建了电影市场扩散的理论框架,并从季节效应、口碑效应、竞争效应和品牌效应四个方面,挖掘了电影市场扩散的特殊机理,依据电影票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电影票房预测和电影市场营销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
哈利·波特美)乔迪·利文森 著,南非MUTI工作室 绘,马爱农 译这本精美的彩色画册,为你讲述对角巷里那些你不知道的秘密!破釜酒吧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奥利凡德的店里有多少根魔杖?韦斯莱魔法把戏坊有什么麻瓜道具?闲人免进的翻倒巷有哪些店铺?电影中的魔法长袍经历了几代的变化?…………想了解更多,就打开这本《哈利·波特:探秘对角巷》,一头扎进这个拥有魔法的巫师集市吧!跟随本书精美又细致的插图,一起探索对角巷的秘密吧!从奥利凡德魔杖店、韦斯莱魔法把戏坊堆满商品的货架,到古灵阁的地下金库和其他更为神秘的角落,书中每一页都再现了深受哈迷喜爱的电影中的经典场景。精彩绝伦的插图重现了这条熙来攘往的魔法街道,你很容易就能认出极具标志性的建筑、颇具人气的巫师角色、神奇的魔法道具,以及更多精彩内容。与此同时,还有更多引人入胜的细节,揭密了把“哈利·波特”原著搬上银幕的过程。“这是一本精心编排、言之有物的书。”——“电影舞台”网站 “跟随精美的插图来了解奥利凡德、古灵阁和这条专享的街道上其他店铺的内部机密吧。”——亲子网站“红色三轮车”“跟随这本充满细节的书进入熙攘的对角巷,在这个所有年轻巫师都梦想前往的圣地来一次旅行吧。”——“思想线”网站
-
迷影[法] 安托万·德巴克 著,蔡文晟 译“迷影之于我的意义,乃是一种涵盖了对电影、电影导演、影评人以及观影者的爱。”——安托万·德巴克 那些活动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期的狂热影迷究竟是怎么看电影的? 他们会坐在放映厅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姿势?他们如何主持电影俱乐部? 他们的团体活动具体是怎么进行的? 他们如何借由谈话、书信,以及私人或公开的写作去分享自己的观影日记? …… 迷影曾是一种属于法国的热情,影迷不仅为之阅片无数,更奉献身心——就看过的片子交流雄辩、撰写评论、谒见导演、创刊办报,甚至是主持电影俱乐部。据说,正是这股极其特殊的风气,让20世纪那些大师级导演在解放时期到1968年间的巴黎无不名重一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所谓的迷影文化“造就了”希区柯克、霍克斯、罗西里尼、雷诺阿等多位电影艺术家,是影迷将他们拱进严肃作者和知识分子之列,从而跟阿拉贡、毕加索、约翰·凯奇等人一样,成为20世纪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影迷究竟是何方神圣?在本书中,安托万·德巴克将逐一为这些日后纷纷当上批评家、导演、作家、记者的“电影恋人”立传、画像,尤其是巴赞、侯麦、朗格卢瓦、特吕弗、戈达尔、里维特、夏布洛尔、达内等人。他在巨细靡遗地描绘这几个伟大身影的生命历程、热情理想和奋战事迹的同时,更以一种超越电影及其历史的眼界去加以审视之:毕竟,这些深受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传统、结构主义影响的影迷,确实能从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观照那些涌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潮流、艺术形式以及重大的论题。
-
让奇迹发生[加] 彼得·D.马歇尔 著,施博闻 译《创造神奇:导演的艺术与技能》解析了电影导演中的每一个方面,告诉读者,其实执导电影比想象得简单。关键是要正确习得电影制作这门手艺,然后才能挥洒自如地在电影制作中运用你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