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中韩电影海报设计美学比较研究杨建华 著本书是第一部系统从美学角度对中韩两国电影海报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美学专著。本书通过中韩电影海报设计风格比较研究,立足于东亚传统美学和中韩各自本土传统审美文化,系统梳理与有着同根同源、都沐浴在儒、道、禅审美文化背景下的中韩两国,各自电影海报设计艺术对传统美学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及各自表现出的同质化和差异面,从韩国海报设计美学创新与传承模式的比较中,对中国海报设计美学体系的国际化建构意义深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在中韩电影海报设计美学的比较研究领域是第一次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对促进两国现代设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特别适合中韩两国专业类文化公司、广告、设计公司专业参考;高等艺术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设计学科辅助教材、教师和科研机构研究者的研究资料。
-
2021中国电影市场报告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编《2021中国电影市场报告》是倾心推出的第15个年度报告。15年来,坚持科学、客观的统计原则,做到认真、严谨、准确。经过多年努力,这本“红皮书”逐渐得到业界认可和欢迎,成为电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近年来,加强调查研究,对数据统计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在2020年度报告中引入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城镇人口和居民收入消费等指标;电影票房收入层次更加细化,在2021年报告中首次未将年度票房1万元以下影院列入统计范围。我们为之所做的所有努力只有一个目的,即为会员单位、电影学者、研究人员以及热爱电影的人们提供客观、真实数据。希冀能够帮助大家准确把握电影市场发展概况,共同推动中国电影繁荣发展。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中国电影人沉着应对,有勇气,有智慧,有力量,有着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决心和信心。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用心、用情、用功做好电影发行放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电影强国梦不懈奋斗!
-
中国电影新生代的轨迹探寻丁晋 著本书以结构主义叙述学和电影社会学为出发点,以导演为主要线索,对21世纪以来中国新生代电影文本的叙述结构要素进行细致的类型划分与量化统计分析,制成图表并总结类型,同时综合创作者访谈、产业数据等资料,力图更为清晰理性地把握创作间的联结及其与产业的互动,增强对中国电影创作发展深层规律的开掘。
-
电影剧作模式解析卢芳芳 著本书提及模式研究对于中国电影的特殊意义时重点谈了两点,一是中国电影的模式在历史上受到好莱坞模式与苏联模式的影响,二是剧作模式与当下电影市场。前者是作者对中国电影的历史考察后的判断,表示她的研究没有漠视这一历史现实;后者则是明确表示,她的研究与当今电影实际的关系。如今的电影市场以及由此延伸的观众及其观众研究、观众心理研究关乎电影的生存。这种关系不能不决定她的研究方向、研究重心的重新确定。如果说,上述这两点表示作者的研究始于实践,那么,作者对本书“目标读者”的重视,表明她的研究最终是走向实践的。作者借助于理论的归纳与分析,将研究成果落实在中国电影的创新上,落实在中国电影新人的培养上。
-
中美悬疑网络电影叙事比较研究张阳 著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发展,悬疑题材网络电影已成为全球影视产业重要创作形式。美国悬疑网络电影出现《解除好友2:暗网》(UInfriended:Dark Web,2018)、《黑镜:潘达斯奈基》(Black Mirror:Bandersnatch,2018)等“颠覆”传统叙事语言的桌面电影和交互电影,创造出电影与新媒体跨媒介叙事的融合形式;中国悬疑题材网络电影则以“悬疑 魔幻”“悬疑 古装”“悬疑 情节剧”为主,形成类型杂糅多变的艺术效果。然而对于当下中美悬疑网络电影叙事发展研究的滞后性和薄弱性使之缺乏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终掣肘了中美悬疑题材网络电一步向前发展。本书旨在比较中美悬疑题材网络电影在叙事题材、结构、元素、策略等方面的异同,探索全媒体时代中美悬疑题材网络电影在跨国别、跨文化、跨媒介视阈下彼此借鉴发展的可能性。
-
中国电影与文化传统王海洲 著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高度重视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传统、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之间关联关系的价值。2018年6月,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研究部召开“中国艺术传统与当代中国电影的创新发展”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相关电影教研单位的60余位学术带头人,立足中国电影艺术传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反思电影本体理论,探索中国电影美学的基本规律,研讨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重大问题。从与会学者数量、学术代表性等方面评估,此次会议均达到近年华语地区本学科领先水准,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成果显著,对于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学习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变中国电影研究的话语体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19年3月,会议论文集《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中国电影与文化传统》作为“中国艺术传统与中国电影”系列研究的纲要,研究框架共分为五编,“致广大而尽精微”,力求化繁为简、提纲挈领,把代表性的传统艺术精粹编入教材,并结合电影文本和艺术创作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期达到具体生动、以小寓大的效果。
-
什么是故事[英] 彼得·马翰(Peter Markham) 著,董瑷珲 译本书从结构化的角度分析了导演和剧本之间的重要联系,涵盖了导演在着手处理导演技艺的所有其他方面之前需要了解的故事和剧本创作方法的 22 个要点。彼得·马翰(Peter Markham)总结了他 17 年的电影创作研究生教学经验,以及他之前在英国广播公司担任导演并从事制作的职业经历,展示了无论是电影短片、电影长片、电视剧还是季播剧背后,影视创作者是如何将剧本中戏剧性叙事元素的严格分析应用于他们的创作理念的。本书结合对故事、前提、主题、类型、世界 / 设定、基调、结构和关键影像等基本要点的研究,引入介绍创作者不太熟悉的文化、社会和道德画卷、叙事视角、观众的旅程等概念,并以2014年美国纽约翠贝卡电影节评委会奖提名电影短片《格格不入》的剧本为例,将每一章的见解应用到此案例研究中。本书是有抱负的导演想要了解如何解读剧本以获得效果的重要资料,同样也是帮助影视创作者了解如何将导演工作和剧本创意结合的宝贵资源。
-
作为国家软实力的华莱坞电影何镇飚,张侃侃 著本书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审视当代电影,认为电影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媒介地理学、电影产业研究、青春电影研究、身份认同研究的方法论界面,深入地剖析华莱坞电影不断延展的空间呈现、类型电影的内部与外部维度、电影的青年与青年的电影、弱势群体的表征伦理,以丰富的内容把握华莱坞电影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以柔克刚、包罗万象、蓄势待发的特点。本书的特色在于平衡历史与当下、商业电影与作者电影、电影研究与社会质询,动态地表述华莱坞电影的历史与现实
-
录音师实战技巧[加] 蒂姆·克里奇(Tim Crich) 著,刘心睿,赵颖 译《录音师实战技巧(第4版)》是一本由拥有25年工作经验的录音师蒂姆·克里奇(Tim Crich)编写的实用录音技巧大全型图书。他曾与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等许多乐队合作,与其合作过的艺人及制作人不胜枚举。他还著有《Assistant Engineers Handbook》一书。作者在本书中分享了多年来与众多艺人、制作人和乐队合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录音技巧及录音捷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录音工程师、声音的特性、录音棚的搭建、架子鼓的话筒设置、电吉他的话筒设置、声学乐器的话筒设置、人声的录制、控制室的设置、录音的起点、信号通路、录音与混音等。本书提供的指导建议简单明了,对录音棚工作十分方便。尤其是清晰明了的表格和图示,可令你节省很多宝贵的时间,使查阅更为便捷。本书将为您成为专业级录音师铺垫好的基石。第4版中新增内容包括: ● 在当今这个需要频繁上传、下载、共享及转换音频文件和数据的时代,探讨了如何对文件进行存储及处理的相关问题;● 数字音频工作站的相关问题;● 与房间声学处理方面有关的更多内容。
-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史杨宣华 著电影音乐作为电影声音的一个分支,严格意义上说,从电影诞生之初就已经和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默片时期,人们常常用乐师现场演奏音乐等方式填补画面的空白,掩盖放映机的噪声。因此,有评论家认为其实电影史上并没有一个绝对无声的“默片时代”。1927年,人们一次在标志着有声时代来临的美国影片《爵士歌王》中听到了一首歌曲和几段场景音乐;而在中国,电影音乐同样扮演了电影声音先行者的重要角色:1930年,电影《野草闲花》中金焰和阮玲玉演唱的《寻兄词》,成为中国观众能够从电影中听到的早的电影歌曲。七十多年来,中国电影音乐遵循中国电影的发展轨迹,经历了“萌芽及迅速发展时期”“十七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新时期”。音乐这种独立的听觉艺术形式,与电影完美结合之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中国电影音乐从最初在表现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深受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到逐渐在演变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风格相结合,直至最后走出银幕,融入社会生活并借助电影广泛传播,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电影音乐家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介绍电影音乐的专业理论书籍大都围绕“电影音乐分析”或“电影音乐鉴赏”展开,很少站在美学高度对电影音乐给予宏观的、深层次的剖析和梳理。虽然目前一些学者已经在“电影声音发展史”的研究中涉及了电影音乐的相关内容,但是专门针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系统研究,目前仍是一片空白。纵观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同时代背景、不同人文风貌的电影,其音乐是有区别的,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因此,探寻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是该书研究的重点。该书将根据目前已有的理论、分析、鉴赏类电影音乐书籍,在本人从事电影音乐研究的基础上,从电影音乐的发展史出发,用哲学、电影学、史学、美学和音乐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层次解构电影音乐,该书将着重对中国电影音乐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加以梳理和归纳,并对电影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体现的不同美学特征、文化内涵及传播学特质结合重点影片音乐加以分析和评价;同时,结合电影本土化、民族化的大方向,论述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电影与音乐的关系。中国电影音乐从起源到现在,其表现手法、功能作用、存在形态等发生了根本变化。系统研究、归纳、总结并整理它的内在规律及作品风格,对将来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而积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