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
-
202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 著《2023中国电影艺术报告》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推出的第16部年度电影艺术报告。本报告共九章,在宏观框架下,分门别类地对2022年度中国电影的艺术创作中的热点、现象、问题及趋势进行了全面、理性的梳理、细读和总结, 基本反映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和走向。针对不同艺术门类的专业点评深入到位,显示出较高的专业水准和理论深度。各章分项报告后的优秀论文推介彰显了对年度电影艺术创作成果的关注与重视。分项报告后的附录部分包含的内容有:2022年度“批评家选择”影片推介、2022年度优秀理论评论文章推介、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年度关键词、2022中国电影创作年度大事、2022电影节获奖名单和2022年度电影艺术文章索引。本报告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可以帮助影视从业者和普通读者把握2022年度中国电影的整体艺术状况。作为品牌图书,具备专业品质和出版价值。
-
上海电影发展研究焦仕刚 著1945—1949年的上海电影发展历史,是中国电影史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上海电影在战后迅速恢复、发展,成就中国电影又一个辉煌,重新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本书从上海电影发展史本体角度出发,将这期间的上海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基于中国大历史维度,通过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电影等隐形与显性话语符码体系研究,寻找上海电影内在一致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上海电影共通的艺术本质范式和历史发展动力结构,从而描画出上海电影发展的规律性态势轨迹图,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点历史性镜鉴。
-
电影艺术漫谈[加]程茂荣 著《电影艺术漫谈》以电影媒介和电影理论为纲,对电影艺术的各个方面,如电影艺术的四要素、蒙太奇、“米赞尚”、电影摄影、作者论、电影类型、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形式主义电影理论、电影符号学等做了简明而全面的介绍和探讨。全书视角新颖,脉络清晰,篇幅适中,文字晓畅。作者在书中既回溯了电影的成长历史,又能跟上最新的发展趋势;既将电影艺术的全貌勾勒出来,又深入地讨论了一些具体问题;既介绍了电影的基本知识,又阐述了重要的电影理论。这本书不仅能满足一般读者对了解电影奥秘的渴求,而且能迎合大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一部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有关电影艺术的著作。
-
叙旧与尝新谢飞 著,王垚 编《叙旧与尝新——谢飞自选集》收录了谢飞教授从教50余年来在影视创作、电影教育等方面的著述,其中“影视创作”编收录了谢飞教授执导的电影作品的导演阐释和访谈。“往事与故人”编收录了谢飞教授对父母及友人的回忆文章。“电影节”和“电影教育”编则是谢飞教授对近二十年致力从事的领域的一次系统总结。此外本书还收录了谢飞教授其他方面的研究文章、谈话和随笔。本书这些手的材料、详实的创作经历总结和对其背后人文关怀的阐释,对电影学院的学生以及喜欢、热爱电影的人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借鉴意义。
-
表演创作基础元素教程魏微,施浩野 著《表演创作基础元素教程》以“即兴”为突破口,沿袭现实主义表演创作目标轨迹,将大量的实验性训练作为呈现内容,用游戏的灵感帮助演员在基础训练的阶段夯实创作能力,是目前国内高校影视专业在表演创作基础教学方式上的首次探索。《表演创作基础元素教程》通过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体系与当代即兴戏剧的训练手段相结合,力图着重从表演基础元素训练出发,以当代即兴戏剧训练手段中的游戏性、自发性、再造性与适应性为基础,应对表演基础元素训练里对演员“注意力集中”“解放天性”“真实感与信念感”“交流、判断与适应”“组织人物行动”“规定情境”“性格”“节奏与速度”“人物关系与心理地位”“目标”等元素训练为内容,以激发演员在创作基础阶段对自我身体、思想、语言、表情以及行动路线等多层次的协作与思考为目标,帮助演员完善创作能力、丰富训练手段、提升创作水平。我们希望通过以“游戏与应用戏剧”的模式提升演员“去中心”及“合作流通”的创作意识,既注重演员培养模块中对表演能力的技术性要求,又填补了过往表演教学中对演员即兴能力训练的缺乏。《表演创作基础元素教程》力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通过理论梳理、训练指导、练习样本、图片等部分对表演基础创作学习过程中表演基础元素进行呈现,为表演教学提供参考。其中,各部分内容既沿袭了电影学院表演专业培养过程中的经典方案,同时也结合即兴表演能力训练中的要义进行大胆创新,为寻求学员在表演创作学习中训练手段的多样性积极探索。
-
中亚五国电影发展历程周艳著将中亚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发展脉络的时候,历史文化和背景的复杂性是必然需要廓清的问题。周艳博士在《中亚五国电影发展历程》中梳理了中亚电影历史发展之中的缘由,包括淹没的历史和重新开始的艰难,以及中亚各国之间很难具备由自身的地域文化产生的工业基础和市场需要,所以独立之后开始阶段并不凸显出中亚电影所具有的呈现状态。但是在梳理这一背景发展的基础上,《中亚五国电影发展历程》又很好地分门别类地对中亚电影各自的差异情况及发展的状况做了深入的分析。其中抓住主要中亚电影国家发展的状况深入分析,这对于理解历史和电影在其国度中不能不具有的缺失原因等认识具有启示意义。这里也给我们廓清了一个事实,即便是电影发展并不凸显的国度,也有值得作为研究视角切入的角度,包括文化背景、工业状况、意识形态、民族艺术的认知的高下的影响作用。但随着时间迁延,电影作为文化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却也特别需要给予认知,并成为缺憾后得到促发生长的可能。我们可以看到,在她的研究中特别重视透过女性、身份认同和民族构建等聚焦点来探讨中亚电影的重心。从显性的角度看,女性在影像中的价值,身份的需求在电影中也成为重要因素,关于东方的探索矛盾性也自然不可或缺,等等。从隐性的角度看,作为一个与俄罗斯一道曾经是大一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背后,所隐藏的宗主国观念和后来独立发展之中所呈现的隐秘内含。
-
中韩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研究峻冰著《中韩“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研究》是探讨中韩“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的学术著作,共分四个部分:首部分“‘作者电影’与中韩当代导演代群”,从宏观视角梳理了“作者电影”的理论背景与中韩当代导演(中国电影“新锐导演”和韩国“新新电影”导演)的语义命名、创作状况及文化倾向;第二部分“中国‘作者电影’导演创作”,从微观视角具体分析了陆小雅、姜文、张猛、万玛才旦、李安、蔡明亮等导演作品的“作者性”“作者表达”或“作者策略”;第三部分“韩国‘作者电影’导演创作”,亦从微观视角重点分析了李沧东、奉俊吴等韩国导演作品的“作者性”或“作者策略”;第四部分“中韩‘作者电影’范式与表达”,从伦理视阈、视听修辞等角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具体分析了中韩“作者电影”《归来》《芳华》《燃烧》《釜山行》及中国当代喜剧片的“作者表达”。《中韩“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研究》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点鲜明、论述翔实,对当代中韩“作者电影”导演作品的主导形态、“作者策略”(或“作者性”)、文化流变及实践意义的论析言之有物,见解新颖。《中韩“作者电影”导演创作研究》对电影创作者、电影教育与研究工作者、攻读电影各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广大电影评论工作者均有切实的参考价值。
-
类型理论与中国当代影视研究桂琳著本书是将国际类型理论与中国当代影视研究相结合后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开展此项研究,一方面是中国类型理论研究目前落后于国际类型理论研究的整体潮流,亟待提高研究水平;另一方面是国内目前快速发展的类型影视创作实践也急需理论与批评的介入和助力。有鉴于此,本书尝试将国际类型理论合理有效地应用于中国影视研究之中。其中既有对国际类型理论的梳理与评述,也有将其运用于中国影视研究的具体操作实践,对如何运用国际类型理论优秀研究成果,开展中国类型影视研究可以起到示例作用,有助于打破目前国内类型影视研究的瓶颈状态,推动中国类型影视研究走向深入。
-
从存在到演化包磊 著系列电影不仅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在具体的电影创作、生产与传播中也有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与价值。为什么有些系列电影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成绩,而有些系列电影却没能达到预期目标?为什么有的系列电影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却没能获得市场的认可?或者相反,有些系列电影连续得到市场的青睐,却并未在艺术上得到好评?作者基于中外大量系列电影发展的实际,对此做了相当认真而扎实的思考,提出了不少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相信这些对于系列电影的创作、生产与传播当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价值。作为年轻的电影学者,包磊博士以系列电影的研究已然为电影学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电影正在从大国向强国的迈进中不断创新推进,中国电影学术也特别需要年轻一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新颖的成果,助力自身富于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的理论学术话语的建构与提升。
-
中国电影政策的历史沿革与理论构建于丽 著本书由三个部分构成。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电影管理制度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电影政策入手对中国电影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总结我国在电影产业政策方面存在的规律与经验。第二部分从时间维度拓展至空间维度,以美国、法国和韩国三个具有典型意义而又有着迥然不同电影发展脉络的国家的电影政策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国电影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历史依据。第三部分回到中国电影政策理论构建的核心命题,从电影政策制定的目标、电影事业政策、电影产业政策及电影政策的长效机制几个方面的理论机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未来中国电影政策的理论体系建设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