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中国评剧发展史秦华生 主编《中国评剧发展史》作为一部评剧史学专著,全面系统而又立论清晰地阐述了评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指出了评剧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作者以发生期、形成期、繁荣期、衰落期、复兴期、沉寂期、新时期七个阶段,来概括评剧发展的历史分期,并以此作为叙述评剧发展史的构架,这种概括的独特性给人以鲜明印象,而书的叙述结构又给人以脉络清晰之感。尤为可贵的是,书中以丰富的史料,来说明立论的准确,既有可读性,又具有生动性。在诸多戏曲剧种史专著中,《中国评剧发展史》是不可多得的既具有思想性、学术性,又以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叙述,吸引人爱读的一本书。任何艺术形式及其表现的内容,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背景。该书在揭示评剧形成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方面,是以宽阔的视野审视历史史料,指出:“评剧,诞生于晚清西学东渐,变法图强,戏曲改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现代工业城市的发展,是评剧诞生的摇篮,也是哺育评剧成长的母体”;而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传播,也使评剧以新的思想内容在与群众的结合中,受到北方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他们精神.家园中的一片绿荫,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评剧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由多种艺术元素结合而成,其中主要以音乐的独特性,构成剧种的本质特征。该书在对评剧艺术整体发展的揭示中,突出了对评剧音乐、声腔及其演出规律的揭示,也使得对“史”的叙述,更贴近评剧艺术发展的本体规律。总之,该书通过对评剧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艺术呈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总结归纳,描述其发展历程中的兴盛变化,揭示其发展和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清晰地绘制出了评剧传承创新的艺术史画卷。该书既是评剧发展史的概括,也是评剧艺术理论的艺术总结,对评剧艺术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借鉴意义。评剧是京、津及周边地区流行的主要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有较大观众覆盖面的重要戏曲剧种之一。作为北京、天津的艺术理论研究工作者,进行《中国评剧发展史》的编撰,既是一种责任,也是对中国剧种史研究的贡献。我相信,戏曲理论界和众多评剧艺术家及广大观众,都期待着这本书的出版问世。
-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曲卷李伟 主编学术界一般以话剧的引进为界把中国戏剧分为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话剧引进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一直是所谓“戏曲”独步天下。话剧引进之后的百余年里,中国戏剧舞台开始了主要是话剧和戏曲二元共生的时期,作为古典/本土戏剧形态的“戏曲”也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所谓“戏曲”,实际上是一个外延很宽泛、内涵很模糊的概念,能否用它来指称中国土生土长的全部戏剧形态,也大有争议。那么,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是从哪里来的?它在历史上的存在形态如何?它的美学特征该如何描述?这恐怕是所有相关研究者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不好一概而论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多方面予以探讨。在《戏剧艺术》创刊三十周年之际,我们围绕这些问题编选了若干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的篇什,结集出版,或有温故知新之效,聊表总结纪念之意。本书分两辑,每辑按发表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第一辑为“戏曲历史与文化”,侧重于编选戏曲的历史形态与文体形式方面的研究。如,陈多先生、谢明先生、曹路生先生关于中国早期戏剧面貌的探寻,董每勘先生、曲六乙先生、刘祯先生、黄天骥先生、叶明生先生、王胜华先生等关于中国民间的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的戏剧形态如滑稽戏、傩戏、目连戏、傀儡戏等的研究,胡雪冈、徐顺平先生、洛地先生、徐扶明先生、廖奔先生、朱万曙先生、胡忌先生等关于南戏、元杂剧、地方戏声腔与演出形态等的研究。第二辑为“戏曲理论与批评”,侧重于编选关于戏曲美学特征的理论概括和从不同角度对戏曲进行批评研究的文章。如,焦菊隐先生关于中国戏曲艺术特征的探索,夏写时先生关于我国民族戏剧观的总结,叶长海先生关于中国戏曲总体性特征的论述,邹元江先生关于戏曲虚实关系的研究,都极有代表性。赵山林先生从戏曲观众学的角度、黄竹三先生从戏曲文物学的角度、周维培先生从戏曲曲谱学的角度、傅谨先生从戏曲脚色制的角度,都曾经对戏曲的理论与批评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发表在《戏剧艺术》上的篇什只是他们相关研究的一部分。王元化先生关于京剧的见解虽然是本书所收文章中最短的一篇,但却是他后来关于京剧的系统论述的纲领性文章。此外,张庚先生、俞振飞先生、蒋星煜先生等对戏曲的表演艺术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充分的论述,十分难得。而以吕效平先生的文章作为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发表时间的关系,还主要是因为它是近年来在现代戏曲研究方面具有突破性意义的研究成果。以上所录,大抵第一辑偏重“考”,第二辑偏重“论”。当然,对于传统文艺的学术研究都应该讲究文献学与文艺学并重,“义理”与“考据”互彰,往往“考”以“论”为旨归,“论”以“考”为基础,“考”与“论”是难以分家的,本书所收篇目也不例外,故合称“考论”。三十年戏曲研究当然不只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编选只能是全豹之一斑,挂一漏万在所难免。况且,仅就这两方面的内容而言,也由于编选者的学识水平有限,加上本书篇幅有限,遗珠之恨恐怕也不可避免,还望方家见谅并不吝赐教。就我个人而言,这次编选工作虽然经历了不少困难,但总归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旧文重温,许多篇什给我的依然是思想的启迪与精神的震撼,它们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学术价值,反而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显得尤为难能可贵。总之,三十年来我们以能发表包括本书所选篇目在内的脍炙人口的佳作而自豪,我们以拥有包括上述作者在内的优秀的作者队伍而骄傲。而也正是因为众多学者的努力和参与,我们刊物见证了三十年来戏曲研究的不平凡的历程。
-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戏剧总论卷沈炜元 主编《阐释戏剧》所收的文章,第一部分主要侧重对戏剧原理的阐释,第二部分是对当下话剧创作的评说,属于话剧史论的范围,第三部分文章论述的比较宽泛,如果像编杂志一样要起一个栏目名称的话,则可用“戏剧大视野”之类的说法概括。这些论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戏剧新观念的鼓吹,对戏剧现代品格的呼唤,对人文精神的弘扬。顾仲彝、李健吾等老一辈学者论述戏剧冲突、戏剧性的文章,谈的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从极度的文化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不久,本刊发表这样的论文,在戏剧理论建设上起到了打破禁锢,启人思考的作用。以西方现代美学理论来阐释戏剧现象,是建设戏剧理论的重要途径,这是本刊20世纪80年代所发表文章的一个重要方面,胡妙胜先生有关戏剧符号学、顾晓鸣先生有关“母题”在戏剧中的地位等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个阶段中产生较大影响的当推陈恭敏先生的《当代戏剧观的新变化——答〈戏剧艺术〉记者问》一文。陈恭敏在这篇答记者问中,将正在发生的世界性的戏剧观的新变化概括为从诉诸感情向诉诸理性的转化;从重情节向重情绪的转化;从规则的艺术向不规则艺术的转化;从外延分明的艺术向外延不太分明的艺术转化等四个方面,认为对这种变化作深入的研究,以此指导戏剧实践,我们的戏剧事业才会出现新的蓬勃生机,也才有进入世界戏剧前列的可能。陈恭敏先生的归纳是否全面尽可讨论,但文章中表达出对戏剧理论发展的探索精神,对戏剧新生机的强烈追求,则是肯定无疑的,也是十分宝贵的。新时期以来,除了一些偏重于现实主义传统的话剧创作演出外,探索戏剧的尝试、小剧场运动的兴起,以及国外现当代优秀作品的引进演出,使话剧舞台曾经十分繁荣。《戏剧艺术》关注舞台,关注实践,不断刊登及时总结舞台实践经验,对创作中一些倾向性问题作深入评说的高质量论文。本书入选的文章中,有对前卫话剧的评论,有对小剧场戏剧的研究,也有对话剧文体嬗变的阐释。新时期来一些优秀话剧作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以人为本,高扬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启蒙精神。与此相对应,在话剧理论的研究上,不少学者从现代启蒙精神、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对当代话剧作认真分析。董健先生的《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陈坚先生的《论新时期话剧的现代品格》等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董健对20世纪80年代的优秀话剧热情赞誉,认为“这十年是启蒙理性不断重建与修复,从而使真正的戏剧精神得到高扬的十年。戏剧的思想空间和艺术空间都得到了空前扩大。那些优秀剧作都洋溢着中国人那种积极、开放、昂扬向上的精神。只有这样,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里的平等‘对话’。”当然,戏剧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话剧除了触及人心,通过与观众展开精神对话而提升观众外,也应该发挥它游戏娱乐的功用。新时期以来的那些佳作,莫不兼备启蒙与娱乐这两种功能。然而,这些年来,文化的消遣娱乐功能得以大大发扬,不少话剧也追随流行与时尚,跟在电视等大众媒体后面制造没有深度、缺乏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文化快餐。有些戏剧理论研究者出于各种考虑,也有对这种现象叫好者。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觉得高扬真正的戏剧精神,为中国话剧的现代启蒙主义精神呐喊是多么的必要。因为我们坚持认为,话剧应该关注人生,应该提升中国人的精神,应该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开辟精神之路。
-
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南京大学戏剧景视研究所 编《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丛书》包括我校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学者独立完成或与外单位学者合作完成的一系列研究戏剧、电影、电视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不定期出版,有书就出。不追求什么完整的“体系”,只想在五彩斑斓的学术世界里涂一笔自己妁色彩,喊一下自己的声音。人类既然已经建立了一座被一代代人刻满了文字的古塔,而我们这些吃文字饭的人又似乎难以逃离它,那么我们至少应在它的某一层面刻上自己的意念,不管这意念的符号是长留,还是旋即被人抹去。这套丛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近十年来我们戏剧影视研究所的同仁又有不少的著作问世。其中有的是作为丛书之作出版的,有的则因项目来源不同,未打丛书的“旗号”。可喜的是,这些古塔印痕不仅未被抹去,还得到了同行的好评,这鼓励我们把这套丛书继续出下去。
-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英)谢克纳(Schcchncr,R.),孙惠柱 主编《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第一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全部文章的版权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优秀论文,与国内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
-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舞台美术卷姚振中 主编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边缘性特征的舞台美术,其内部包括舞台设计、灯光、服装、化妆、道具等属于视觉传达方面各专业的集成与综合,并且与构成舞台演出的剧作、导演、表演、音响等密不可分,同时还因为舞台美术自身固有的物质属性,必然地与科学技术的现实条件与发展紧密相关。本卷所选的二十余篇论文涉及到舞台美术的各个方面,作者是本领域跨越老、中、青三代的专家学者,是他们近三十年来舞台美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的宝贵结晶。
-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外国戏剧理论卷曹路生,虞又铭 主编当文字性的剧本、完整的情节、逻辑的语言都渐渐隐退,当代的外国戏剧正走向何方?国外的戏剧家和理论家们在作着怎样的探索?这本文集会给我们一个全面的回答。荒诞不经的情节尖锐地嘲讽着这个世界的荒谬,潜意识的爆发展示着社会对人的扭曲与压抑,空间的再造消弭了观演之间的距离,仪式性的场景呼唤着千百年的文化记忆,单纯的身体表现展示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抗,几乎静止的舞台令人摆脱被牵引的状态而走入自由想象的空间……这些正是当代外国戏剧界实践着和思考着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和品味这些解构中的深刻、游戏中的严肃、实验中的批判、镜像中的现实……
-
戏剧艺术三十年丛书·表导演卷吴靖青 主编本卷选编了有关表导演方面的数十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内容到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戏剧、影视表导演方面的理论、实践与教学的多项研究成果,是我国近三十年来多位在该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艺术家、教育家的思想精华与研究荟萃,展示了中国的戏剧艺术在新时期里勇于开拓、博取众家之所长的发展轨迹。
-
民间歌舞杨民康 编著《民间歌舞》以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歌舞音乐的发展历史为线索,收录了主要在内地及台湾发表的相关专著190部(其中研究中国内地歌舞音乐的176部),论文大约510篇(内地约460篇),并对其中在内地发表的大部分专著及部分论文进行了摘录和简介。鉴于种种原因,目前内地学者对台、港、澳地区的相关研究资料及研究现状尚缺乏必要的了解,故在《民间歌舞》里,对内地以外地区仅限于列入了部分有关台湾省传统歌舞(含歌舞音乐)的研究专著及论文目录,以供相关研究者作为参考。本文拟在上述资料基础上,对近百年来的传统歌舞音乐研究状况做一简略的回顾和综述。
-
纸上的音乐时光刘佳 编译音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廉价的心灵甘泉。无需任何立志和知识,我们便能轻易地在音乐里如临仙境。即使在最嘈杂的环境下用最便宜的音响播放,仍然能陶醉在动听的旋律和天真无邪的曲风中。甚至,藉由文字,亦能亲近音乐。敞开心扉,接纳音乐之声,始知——当音乐洗去心灵的蒙尘,快乐便悄然而至!本书是休闲类音乐图书。介绍、赏析名家名曲,以及创作的幕后花絮。让即使不能亲临音乐厅的人们,仍然可以藉由文字,了解音乐,亲近音乐,享受有音乐陪伴的美妙时光。 这其实是本比较八卦的书。八卦音乐,八卦作曲家,八卦音乐背后的故事。八卦这些并无不妥。卜卦之后才知道,古典音乐、歌剧与音乐剧并非曲高和寡难以亲近,才知道音乐家其实就是普通人,但又绝不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