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国际标准舞摩登舞技法教程杨威《国际标准舞摩登舞技法教程》是根据在英国的国际舞蹈教师协会于1976年首发、由该协会多次修订再版于1992年发行的、由盖·霍华德所编写的教材,同时参考了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发布的由Alex Moore编写的摩登舞教材,又结合历年来多位世界摩登舞的高手:斯蒂芬·希列尔、托尼·阿曼达、强·伍德等来华讲习会的记录和作者多年来教学的教案,进行综合编译,对摩登舞的四个舞种“华尔兹舞”、“狐步舞”、“快步舞”、“探戈舞”的技术规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逐项说明,并对每个组步的步型、路线,分别男、女步法用足迹图来表述,力求使读者在研读图表的同时,还能根据足迹图来帮助试跳,起到一个形象指导的作用,可提供给摩登舞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和参加各级资格考试之用。
-
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苗族舞蹈曹维琼、王良范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舞蹈是以审美愉悦为目的的;但是,在少数民族中,舞蹈具有独特的文化叙事功能。特别是在地处偏远,受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和影响小,社会形态相对保持较为自然状态的地区,舞蹈以其独有的生命力生存其间,显得是那么稳定、和谐。舞蹈以权威的姿态,参与族群成员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大事,成为族群文化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文化现象,她融合于民族族群的社会生活之中,是那一民族族群的人体叙事语言。贵州苗族的社会生活环境,为我们研究苗族的舞蹈生态提供了典型范例,使我们能够从存活着的、有着勃勃生机的、充满丰富感情的苗族舞蹈中,获取民族族群内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借此探讨原始舞蹈在民族族群生活中的基本功能,为我们今天认识民族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如果没有传承苗族舞蹈就失去了立足点。苗族舞蹈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每一种苗族舞蹈都只在一个支系的那片地域中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集体创作、加工、流传而最后形成。苗族舞蹈的传承是以族群内公开自由的方式传布。农闲时,田间地头、家中院内,老传少,长传幼,人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没有避讳。喜庆节日、丧祭场合亦是学习交流的机会。苗族舞蹈千百年来依循其特定的地域风格、表现形式,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而成为苗族的标志物。这个标志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吸收其他民族文化而多彩,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而变异。如果艺术家的加工造成苗族舞蹈人为的变异而使其远离其固有的文化内涵和形态特征,必然导致苗族舞蹈原有属性的淡化和曲扭,苗族舞蹈也就不成其为苗族舞蹈。希望本书的出版,对苗族舞蹈的保护、整理、传承能够有一点作用。
-
舞蹈欣赏与创作桂迎、赵丹丹教学宗旨:舞蹈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舞蹈知识与趣味相结合,舞蹈史与舞蹈人物相结合,舞蹈类别与作品相结合,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相结合,舞蹈理解与舞蹈欣赏结合,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欣赏、参与、模仿、品味、理解、创造的实践互动中充分认识舞蹈,走近舞蹈。教学目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舞蹈艺术,从认识舞蹈开始,走近舞蹈,理解舞蹈以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领会舞蹈表现人们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的审美属性。在舞蹈创作的领域中,在了解各个地域舞蹈的风格,各地区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和情趣基础上,将对于生活现实的情感感受转化成适合舞蹈构思的“动作素材”,在参与舞蹈中培养大学生的形体技能及心智技能,着重培养肢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节奏乐感。在舞蹈创作课中,培养大学生舞蹈思维能力的创造力。
-
河州北乡秧歌永靖县县志办公室第一部一、北乡与北乡秧歌“北乡”之称谓北乡秧歌及其活动范围二、北乡秧歌的由来及传承北乡秧歌与傩舞北乡秧歌与民间传说北乡秧歌与社火北乡秧歌在文化上的多元性北乡秧歌的传承与发展三、秧歌队的前期筹备煽秧歌主席团及秧歌主定角色四、秧歌队的组织与管理经费筹措后勤服务协调联络五、秧歌队中的角色主要角色角色在秧歌队中的排列次序六、服饰与道具服饰道具七、化妆化妆材料与工具主要角色扮相与化妆谱式八、主要乐器长号小号唢呐鼓锣钹三弦二胡笛子第二部一、重点角色介绍财宝神太夫武将杨林桶子鼓中郎蜡花鞭子手耍狮子旱船骑竹马与尕黑驴摇婆货郎二、降香福神庙降香讨吉庆秧歌队进村降香元霄节降香三、探马大探小探探马活动四、备饯五、正月新春送太平担水杨林夺牌庄稼人扳船桶子鼓舞狮六、财宝神的主要活动浇奠酒封财门赏宝号麒麟送子及其他三进三出七、秧歌的接待迎候接待公饯接待私饯接待玩后招待第三部一、财宝神词曲财宝神曲订结经财宝神起身上庙降香接财神念钱马备饯祝福词备饯浇奠酒浇奠酒曲封财门进财门赏宝号财宝神面前讨个封财宝神答谢词出财门送财神财宝神问答财宝神唱段二、秧歌词曲秧歌曲迎春降香备饯秧歌进村(户)夸秧歌(东家唱)歇圆场(东家唱)出财门东家谢别三、民间小调小探马曲放风筝十盏灯蓝桥相会金花仙姑哭五更绣荷包十二月里织手巾四季歌牧童对唱十劝人心扳船歌货郎哥十二个月八洞神仙穷人歌采花调青溜溜青四、酒曲恭喜曲数麻雀尕老汉担十杯凤凰飞第四部一、歌词中的神话人物及传说盘古女娲三黄五帝嫘祖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三霄娘娘大禹治水封神榜《东游记净中的八仙菩萨及文殊、普贤五百罗汉刘全进瓜二、历史人物及典故姜太公周公旦三教老子“至圣先师”孔子“亚圣”孟子“佛祖”释迦牟尼蔺相如完璧归赵汉高祖刘邦陈平、张良双救驾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苏武牧羊昭君出塞与和亲政策刘秀坐天下黄巾起义吕布戏貂蝉王允设计除董卓历史上的曹操桃园结义徐庶走马荐孔明三顾茅庐唐僧取经茶神陆羽历史上的包公三、民间故事及人物二十四孝孟姜女哭长城木匠祖师鲁班财神的由来门神的由来灶神的由来张生与莺营杨家将《水浒传》及其人物顶嘴丫头四、其他二十八宿十二生肖李春修建赵州桥九州十三省第五部一、北乡秧歌产生的背景黄河文化的熏陶东西方文化的交会战争灾难的启示二、北乡秧歌的禁忌忌妇女装扮秧歌身子夜晚秉烛玩秧歌两队秧歌相遇时忌响动唱吉不唱凶忌在公房接秧歌三、有关北乡秧歌的轶闻趣事财宝神的阿娘是什么人尚书墓前祭忠魂不说那“死”字半毫分我们的先人是财宝神唱死的一念之差财生一副铙钹和一墒水地姑爷扮相无人识陈家、高白的秧歌——两顶过姬川的枣儿比蜜甜蒋师傅直言断“马路”马路断了又修复我要接个全寰的秧歌顶嘴丫头舌如簧娃娃秧歌及新秧歌城隍庙降香表诚心李哲俊拍案而起庆祝抗战胜利批评与表扬“三国巷道”的来历红红火火送太平四、玩秧歌的典型村庄及主要角色玩秧歌的典型村庄主要角色北乡秧歌演出、传承、名角谱系表
-
说舞资华筠吴晓邦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有余。对于他的研究,他的亲传弟子和舞蹈界、文化界众多专家、学者已有不同视角进行过回忆与论述。本书是着重谈论教育思想研究方面的体会与思考,以表达对中国现、当代新舞蹈艺术的先驱、一代宗师吴晓邦先生的缅怀与感念。
-
大地之舞潘志涛《大地之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这本书,是民族民间舞系全体师生在总结五十年院庆系列教研活动的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部新作。此书本着客观而严谨的学术研究理念,将学术关注集中在现今发生的事件之上,这种敏锐而积极的学术研究态度,是我院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大力倡导的学派作风。这本书是民族民间舞系的师生们在《大地之舞》舞蹈专场演出后编撰整理出的一本有独创意义的著作,以理性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五十年走过的历史足迹。总结过去是为了展望未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1O年发展计划。到2015年,要将学院建成高级舞蹈文化人才培养基地、舞蹈文化的科学研究基地,舞蹈优秀作品创作基地和舞蹈文化传播基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将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建设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博物馆,它将成为保存和研究非物质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民族民间舞系教师利用暑假深入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等地进行学术考察和田野调查工作,是学院更加深入地建设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中华舞蹈志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江苏卷》第一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叙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全书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
-
中华舞蹈志中华舞蹈志编委会《中华舞蹈志:云南卷》第一次以志书形式系统记叙了中华各民族舞蹈的历史渊源、衍变风格、演出形式、音乐伴奏、服饰道具、以及有关风俗节令、信仰礼仪、工艺美术、文献考古等史料,填补了中国文化史料和研究的一项空白。全书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卷陆续出版。
-
国际标准摩登舞黄忆、桂仕楠国际标准交谊舞,标志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它是一项高雅优美的特殊体育运动,也是人体优美曲线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源自欧洲宫廷的摩登舞系更是仪态高雅、气质超然:华尔兹的雍荣华贵、维出纳华尔兹的优雅从容,快步的欢快灵巧、狐步的轻灵洒脱、探戈的潇洒豪放,无不彰显着它不可胜收的美,因此数百年来一直是欧美上流社会交际的最爱。霓虹闪耀的舞池,华丽深情的音乐,优雅浪漫的摩登,奔放热悄的拉丁……任谁能抵挡这翩然而舞的声色诱惑?
-
京剧音乐述论李刚,王喜太 编著京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剧,被誉为国剧。尽管这门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戏曲艺术,其万民争睹、满城争说、热闹非凡的艺术鼎盛时期已成为过去,但其独特的艺术风采和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为世人所瞩目。特别是当它走出国门,更为异域他邦的欣赏者所惊叹和倾倒。作为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京剧音乐,和剧本文学、表演、美术等有机地联系着,从而构成了完整的京剧艺术形式。而且,京剧音乐又是最能体现京剧艺术精髓和京剧艺术风格的,又最为爱好者所喜欢。过去人们看戏不说是看戏,而说是听戏,并说听的就是那个味儿,即便有时受条件的限制,不能到剧场去观看,但凭借唱片、广播、录音机,也可以大过一把戏瘾,得到艺术的享受,足见戏曲音乐对人们的吸引力。再从京剧音乐本身来说,又确是一个蕴含丰富、瑰丽堂皇的艺术宝库,足可以与世界上任何的音乐体系相媲美。对于京剧音乐的形成、完善、发展、创新,多少代的京剧艺术家,也包括一些造诣很深的度曲家、爱好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贡献了无数的聪明才智,也因此才形成了京剧音乐体系而自立于民族音乐之林。现在戏曲院校的大专班开设有中国戏曲音乐史课程,其实作为京剧教学,如果让部分学员继续深造的话,也可以开设京剧音乐史这一专门的课程。京剧音乐既是博大的,也是精深的,甚至说也是相当复杂的。即便是业内的某一方面的专家,也不能说全部掌握了京剧音乐,只能说是对其中的某一部分有研究、有功力。面对这样一个博大精深的艺术体系,我们要以述论的形式集腋成裘、集章成书,对其进行相对完整的表述、介绍,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尽管水平有限、占有的资料有限,但我们由于强烈的责任感的驱动,还是致力于完成这样一件十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最初把这个课题确定下来,是在2005年的5月。到了2006年5月,这个课题被定为辽宁省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项目,这更让我们兴奋不已。我们深知,这个课题研究要在总结京剧的声腔艺术和音乐伴奏艺术发生、发展、构成、演变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并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及特征,并要进一步探讨京剧音乐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要从理论、实践及大量谱例中总结出其发展的规律,为专业从事京剧音乐工作及学习京剧音乐者、业余爱好者起到良好的启迪、引导作用。无论从繁荣民族文化、普及振兴京剧艺术,还是从深化京剧理论研究,创建京剧学科理论的需要来看,这项研究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效益。这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结合课题进行研究,尽早把《京剧音乐述论》搞出来的决心。实际上,戏曲音乐、乃至京剧音乐的专门著述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了一些,而且各有各的较精确的概括和较详细的介绍,几乎每一部著述都倾注了编写者的大量心血,折射着其智慧的光芒。我们正是在借鉴并汲取各大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形成了这一“述论”的。如果没有那些专家学者在前面趟出了一条条路子,我们恐怕是要举步维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