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中国纳西族东巴舞谱研究(韩)申明淑本书共八章,对舞谱与舞蹈,纳西族与东巴文化作了全面解析,同时对东巴舞谱及其内容、类别、象形文注释、东巴舞蹈特点作了分析研究,探讨了东巴舞的起源。
-
翘袖折腰刘建、高众本书为《汉学大系》丛书之一,由北京舞蹈学院刘建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博士高众合作撰写,全书27万字,470余幅图片,以中国古典舞现存的问题意识领起,从汉家天下400年的汉画舞蹈焦点上进行深描与重建,在一种舞蹈文化的元模式中探索中国“国舞”建设的路径。该书的重心是按视觉直观的“左图右书”方式着重对汉画舞蹈进行分类与阐释,说明汉代舞蹈在整个中国传统舞蹈中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并由此延展到整个中国图像乐舞的研究。
-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导论王阳文 著本教材针对综合型大学舞蹈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需求,在整合民间舞蹈文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方法、类型、实践、评价五个层面,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予以整体梳理和分类介绍。同时,通过个案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认识和研究民间舞蹈提供参考。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民间舞蹈的概念、特征、属性、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为认识民间舞蹈文化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从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分别阐述:在民间舞蹈与个人维度下,按照个人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相关民间舞蹈及其文化意义分析阐释;在民间舞蹈与社会维度下,从民间舞蹈对当地社会维系与推动的功能出发,对相关民间舞蹈及其文化意义分析阐释。第三部分结合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对民间舞蹈进行个案研究。本书提出的民间舞蹈分类和个案研究,能够对已有的民间舞蹈文化理论与教学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
芭蕾舞教学方法与实践徐梦婕 著本书是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基于芭蕾舞教学方法,整合出的一套适用于我国综合性大学芭蕾舞蹈教学的教材。从国际芭蕾舞教学方法到我国芭蕾舞教学实践,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切性,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实践能力为核心,力求芭蕾舞教学不局限于仅面向专业院校学生,而是适用于各类院校学生,达到各院校学生皆可学芭蕾、跳芭蕾的核心目的。
-
经典的时代回响国曲艺家协会 编本书是第四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付会论文集,内容涉及曲艺与时代、曲艺与教育传承、曲艺与新媒体、曲艺与产业经营、曲艺本体特征研究等多个方面,正是对当前曲艺界乃至整个文艺界出现的新现象、新动向、新问题、新趋势做出的积极理论回应,为曲艺艺术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者既有各地曲协的主要领导、分管负责人,也有一线的演员、教师等曲艺工作者。他们结合实际工作,对新时代曲艺工作的重点、难点、解决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真实观点,具有实际意义。
-
芭蕾舞基本功训练钢琴伴奏谱例张骅本书共计115首曲目,其中101作品,14曲目。这些曲目是多年来在教学一线从事舞蹈伴奏工作的教师们精心编创的。他们在掌握舞蹈教学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舞蹈动作的律动特点,深入了解舞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编创出适合芭蕾基训的曲目。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每一组舞蹈动作的曲目进行了简短的音乐分析,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清晰地把握作品特点,更贴切地表现舞蹈音乐的艺术内涵。
-
芭蕾基础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周爽 著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相继孕育而生。伴随国家对文化自信的高度重视、国民综合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从职业化走向非职业化。为适应这一-变化,高等师范院校理应承担起培育舞蹈教育与舞蹈编导人才的重任,重点培养兼具舞蹈文化与教学方法全面掌握的应用型舞蹈人才。本书试图从多种维度透视其原理与方法,基于国内外古典芭蕾史学、美学、人体解剖学、人体运动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研究,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特点,形成符合师范院校特色的芭蕾基础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广大舞蹈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依据。
-
海门山歌与海门山歌剧文化研究钱建明《海门山歌与山歌剧文化研究》是继《中国民族乐队建制研究(1950-2005)》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它是一部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流布与区域文化研究相结合的理论专著,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可贵的资料挖掘,势必会在音乐理论界引起进一步的关注。《海门山歌与山歌剧文化研究》是南京艺术学院与原海门市“校政合作”项目之一,也是建明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与方法,通过长期田野考察而梳理、提炼出来的一部学术著作。从多方面来看,无论在研究对象之历史人文钩沉,还是在相关领域的音乐文化理论阐释等方面,《海门山歌与山歌剧文化研究》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首先,作为选题研究的学科理论依据——“文化中的音乐”研究理念和方法贯穿于著作的始终。作者通过深入的史料搜集、分析和田野考察,将海门山歌与山歌剧之研究对象——沙地环境与沙地人等社会变迁纳入长江下游河口段移民历史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视野之中,提出了海门山歌及其展衍方式(如海门山歌剧等)是这一区域的移民与原住民共同拓殖开荒、生息繁衍的一个历史见证与现实延伸。与此同时,由于一种地方文化对于外来元素的兼收并蓄,通常始于社会生活的习俗变化与社会成员的认同维度,相比其他文化现象,音乐行为与之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而,结合南通一带历史所包含的“沙地”人文的形成与发展轨迹来看,其方言地理与历代政区划分不仅具有并行与重叠等多样性特征,而且为崇(明)、海(门)、启(东)、通(州)各地以“飞地文化”融入吴语太湖区苏沪嘉小片,并由此衍生亚吴语“方言岛”提供了依据和条件。其结果之一,在于为“田歌叙事”及其展衍的“海门山歌”之历史过程,提供了前提和学理条件。作为探索和归纳海门山歌传承与发展主要规律的重要视角之一,将海门山歌剧及其专业表演团队的创作表演、社会运作模式等,纳入长江下游河口段移民文化的延伸与影响之中,从历史形成的“离散人群”之移民结构、集体记忆、身份归属等方面,审视不同阶段国家主流文化建设背景下,相关社会群体通过“剧场艺术”与“送戏下乡”之交叉与融合,探索和实践将“沙地人”文化情结与打造公共社会文化体系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了建明从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播学及民俗学等学科视角俯瞰“江南移民”及其历史形成和现实存在的独特视野。尤其值得提到的是,作者将这一社会群体的代表之一——海门山歌艺术剧院(剧团),依托江海平原夹江临海的自然和历史环境,历经半个多世纪进行的舞台创作表演,以及自身运作模式、艺术活动等对于“市民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与经验得失作为选题考察的主要案例,不仅体现了研究者对于选题研究之历时性、共时性相结合的严谨把握,更凸显了作者经由田野调查而确立的选点布局与科学论证的有机融合。
-
持器作舞—舞蹈名家图文集主编 金浩这是一本珍贵的对中国当代舞蹈名家全方位、深度捕捉的书,它以与人物相关的“器物”为引,用鲜活的一张张人物图片配短文的方式,概括他们艺术观念的发展和探求舞蹈真义的轨迹。 \n值得关注的是,饱含着对舞蹈的热忱之心的图片出自中国国家大剧院官方摄影师——王宁之手。这些生动的、极富内涵的图片沉淀着舞蹈名家的艺术记忆和生命记忆,也承载着中国舞蹈发展历程的时代的记忆。细细品读,也许你能从这些深刻的表达中,明晰老艺术家的主张和理念,挖掘中国舞蹈艺术的文化渊源和导向。 \n
-
全国少儿主持考级指导教程 第三级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本级教材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参考指南,以通过文旅部的少儿语言表演考级为教学目标。本级教材为第三级,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设计,主要通过兴趣性的游戏、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孩子对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语音方面继续完善发音难点学习,并系统了解语流音变相关内容。在表达方面通过朗朗上口的儿童诗让孩子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用现代经典散文片段感受语言表达的意境美。另外思维层面,初步锻炼学生逻辑思维,通过复述故事,提升孩子记忆力、表达能力。本册内容由易到难,结构上学、练、说相结合,通过本册学习学生应达到主持艺术考级三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