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
-
审美的嬗变仝妍本书旨在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维度中描述中国传统舞蹈审美嬗变的独特体验,进而为理解当代中国舞蹈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切合与融合提供一种视角与路径。在结构上,凑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为三编:壹编“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嬗变”从审美、文化、价值三个宏观维度探讨了传统舞蹈的现代化转型;贰编“中国传统舞蹈审美的当代建构”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民族舞剧的当代艺术实践进行了具体的阐析;叁编“中国传统舞蹈现代性体验的个案研究”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作品,包括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民族舞剧《丝路花雨》等,以微观的视角分析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问题。
-
藏族舞蹈大系教材·卓王晓莉,格玛品楚 著《藏族舞蹈大系教材·卓》是以青藏高原藏族传统舞蹈卓为切入点,从卓的起源、卓在藏*的发展演变、卓的种类和传承现状、卓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解读其文化成因、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脉络,研究当代卓的传承变异及相关问题。《藏族舞蹈大系教材·卓》是以笔者17年间对五大藏*卓舞蹈文化的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与综合,实践及应用,完成的文字教材编写与视频教材编创相结合的研究成果。本教材选取了云南迪庆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最*代表性的卓、卓钦、曲卓,并就其中的央卓、宗卓、堆卓、斯卓、卓通、霞卓、卓草、彰卓、扎西卓、枯卓、帕卓、孟卓、恩卓、果卓等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从民族性、宗教性、艺术性等方面分析整理卓文化,通过救性挖掘“艺人短句”,并收集、选择、提炼与加工“传统组合”,进而探索出教材从“基础训练和综合表演风格性组合”到“课堂教学实践与理论分析”的生成过程和建构方法。笔者试图通过文本,对藏族舞蹈卓做整体性的综合分析与实验性的理论探讨。
-
敦煌乐舞大典 文字卷与图录卷高德祥 陈雪静由敦煌乐舞研究专家高德祥、陈雪静先生撰著,上海音乐出版社震撼巨制的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敦煌研究院学术文库《敦煌乐舞大典》分为“文字卷”与“图录卷”, 其中“文字卷”根据规范有序的分类和体例,整理统计了敦煌八大石窟群共372个洞窟有关乐舞的全部壁画内容,包括1200幅珍稀乐舞图像及7700余件壁画乐器,共涵盖5类舞蹈形式、18种伎乐形式;与之呼应的“图录卷”则将敦煌乐舞相关的壁画图像悉数收录。《大典》首次完整详细地将敦煌乐舞舞姿、舞伎、乐器及乐队形制进行系统的识别与准确的考证。书中包括诸多首次公开出版的珍贵内容,以图文相辅的精美形态,勾勒敦煌壁画中的乐舞演奏场景和音乐、舞蹈全貌。
-
探索-认知与思考王昕 著《探索·认知与思考——舞蹈人类学导论研究》是一本关于什么是“舞蹈人类学”进行探讨的学术著作。全书聚焦在“人类学与舞蹈”“艺术人类学与舞蹈”“舞蹈人类学概念与内涵”“舞蹈人类学的发生与研究现状”“舞蹈人类学学术观念”“舞蹈人类学研究视野”“舞蹈人类学理论范式与研究方法”等导论部分内容的研究、梳理与分析上。目的是希望对这个具有跨学科特质的,在国内并不成熟的新学科,其概念、内涵、性质、特征、范畴进行系统的分析,详尽的论述与深度的说明,为其在业内、学界扎根、立足打基础的同时,也为能更好地服务人类学、舞蹈学等具体的研究做普及型的学术铺垫。
-
普及型舞蹈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理论、设计与实践熊茵 著本书基于国际标准拉丁舞展现教师舞蹈艺术素养课程教育教学能力方案设计完整过程和详细的内容选择、理论研究与实践整合来讨论和呈现舞蹈艺术素养课程教学的理论、设计与实践。通过使用方案实践前后对教师的问卷,实证方案设计实施的有效性和不足。旨在完整地呈现作为一个整体的普及型舞蹈艺术素养课程构建,教学与评价设计,教师课程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操作指南、实践的结果及对结果的反思。力求为舞蹈艺术素养课程进入学校课程,当前普及型舞蹈美育推广的主力军——校外培训机构构建有效的普及型舞蹈美育课程,并为实施教学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
民族舞蹈概论邓佑玲 编调查研究人口较少民族舞蹈身体文化传承现状的目的,一是抢救保存当下的舞蹈文化,为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提供基本的史实资料,保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舞蹈文化为载体维护文化多样性;二是丰富民族舞蹈文化教育资源,为专业院校舞蹈文化的教学提供舞蹈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选择;三是为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作品创作和创新提供灵感和源泉;四是抢救保存人口较少民族舞蹈及其载体文化,如传统民俗、民族节日文化,研究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力图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为复兴人口较少民族的舞蹈及其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提出对策建议。项目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费孝通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为带领,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展开。在田野调查点的选择上遵循三个原则:一是代表性原则。项目所选田野点是该民族舞蹈流传比较集中的地区或村寨,其舞蹈文化在该民族中具有代表性,以便了解在传统民族社区中民族舞蹈的生存与发展状况。二是连续性、回访性原则。一方面,项目所选田野点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作时期调查过的地方,从而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参照系。依托《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文本,通过回访调查了解该民族舞蹈在舞种、舞蹈本体、舞蹈的时间和空间、传承人等方面的变与不变的信息,并结合民族社会的整体变迁,通过历史比较观察社会变迁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流变之间的内在关系;另一方面,是对某个民族和某个舞蹈的流布区域,对舞蹈传承人做持续观察、调研、访谈跟踪工作。有10个民族的舞蹈我们进行了两次以上的调研。三是客观性与全面性原则。项目选点不站在个人偏好的立场,避免求近、求便、随意性和观光化,力求客观深入有代表性的村落和典型的仪式场景,对节日和仪式中的民族舞蹈的考察记录力求客观全面。
-
戏舞研创与教学王熙,池浚 著《戏舞研创与教学》既是一本具有研究视角和学理性的学术著作,又可视为一本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与方法论支撑的训练教材,它充分地阐释了戏舞的身份,以及戏舞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历史向度。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视域下,本书遵循“理论依据一方法论建构-教学实践”的写作模式,形成了研、创、教三位一体的学术格局。戏舞形态的提出必将为中国舞坛带来新的活力,也一定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让类似的艺术形态不断产生和传衍。在“文化自觉”越来越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标志性思考和启迪的当下,对独特的、具有民族精神与品格的舞蹈形态的开掘和弘扬,正是中国舞蹈工作者努力的重要方向。
-
清代梆子皮黄戏源流考论陈志勇 著本书以清代的梆子戏、吹腔、皮黄戏来源及其在各地之传播、衍化为主要研究对象,分为绪论、上下两编和附录。“上编”探讨梆子戏的源流与传播,前五章是关于梆子戏源流和声腔的专题研究,后二章是对梆子戏在西安和北京清宫中演出的情况予以专题探讨。“下编”重点探考皮黄戏的源流与传播形态,前三章辨析“楚曲”概念及其缘起,“二黄腔”的名实及皮黄合流等问题,后四章梳理皮黄戏在南方和北方的流播。
-
影视艺术通识罗朋,郭梅 著本书作为影视艺术入门级通识教材,旨在通过影视试听语言概述和世界电影发展史的介绍,使读者能够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语言构成、主要特性与一般规律,能够在把握影视艺术本体特性、影视艺术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影视艺术的创作规律,洞悉影视艺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文化变迁、媒介技术更迭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影视作品。
-
影史新探陈山 著本书作者陈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电影史的教学和研究,本书为其历年心得之学术总结。全书围绕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新的观念、方法与具体命题的探讨,汇集成中国电影史、电影理论史、电影创作者和电影文本研究几大板块,以试图揭示近年来中国电影史学新发展的成果以及作者相关思考。相信对于从事电影史学研究与教学的专业人士和有兴趣的读者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