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管弦乐队指南(英)本杰明·布里顿曲;(英)埃里克·克罗泽写解说词本杰明·布里顿是英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管弦乐队指南——为青年而作》是他的一部通俗作品,原是为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写。这部作器在演奏时,由指挥插入解。乐曲本身是安排好的,即当措挥在讲解时,乐队能继续演奏。如你愿意,也可以由单独的讲解员来解说。作者写这道乐曲,是专门为了向你介绍管弦乐队的乐器。演奏都分成四组: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每一组所用的乐器就像一个家族。这些乐器大致以同样的方法产生同样的音响。弦乐器是用弓拉或用手指拨。本管乐器是用气吹的。铜管乐器亦然。打击乐器是敲击的。你首行名气到的将是英国大作曲家亨利·浦塞尔的的一个主题,先后整个管弦乐队演奏,再由四个乐器组分别演奏。
-
对位与赋格教程(法)泰奥多尔·杜布瓦著;廖宝生译赋格是一种乐曲,在赋格中,对位法的一切要素和技巧,与赋格本身所特有比较近代和比较自由的各种手法,都可以同时並用。虽然在赋格里,想像力和创造力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赋格曲绝不是一种着重于灵感生的创作,它主要是一种写作艺术及逻辑发展达到最高阶段的音乐作品。赋格的主题,应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加以组合,使之明显清晰,而且应该使我们能够从这些主题中获得它所提供的全部精华。
-
舒柏特钢琴奏鸣曲集(奥)舒柏特作曲《声乐曲选集》的选编以一九八一年教育部印发的声乐教学大纲的曲目为基础,补充了一些思想性及艺术性较高,为各院校广泛采用的新曲目。新教材中还纳入了一些浅易的,能为中等学校选用的歌曲,以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作品的演唱进行独立的分析处理,并可供教学学习编写教案之用。
-
简谱视唱赵方幸 编著这是一本通俗的视唱教程。全书共分七章,通过35首节奏练习和239首练习曲(包括一些相应的乐曲及片段)对各种节奏、节拍、音程以及常见的各种调式一一进行训练,并附以练习方法及最基础的乐理知识。
-
琵琶曲选1949-1979中国音乐家协会 编为了展现建国以来音乐创作方面的成就,我们编造了两套作品选集:《建国三十年声乐作品选》和《建国三十年器乐作品选》。器乐作品选分为笛、笙、唢呐、板胡、二胡、琵琶、扬琴、筝以及小提琴、钢琴(成人集、少年儿童集)等十一个专辑。所选作品都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影响。本书为琵琶曲专辑。
-
音乐欣赏讲话钱仁康编著本书原是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讲座《怎祥欣赏音乐》编写的广播稿,从一九八O年一为六日起开始播出;后来北京、沈阳、吉林、黑龙江、辽宁、哈尔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江苏、无锡、浙江、四川、湖北、武汉、湖南、贵州、云南、广西、福建等地的广播电台,又陆续重播了这个广播稿。现应听众的要求整理成书,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分两册出版。广播稿受到时间(每次广播一小时)的限制,播出时常有增删。本书根据广播稿作了必要的调整和增补,并加上了谱例。为了易于普及,谱例一律用简谱。每一谱例不论是什么调式,一概以首调唱名的“1”作为基准,记作“1一x”。位于五线谱高音谱表中央的“1”,从降b调和b调起.记作“1”。a调以下记作“1”,有如下例。
-
拉科齐进行曲(法)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改编法国19世纪作曲家柏辽兹改编匈牙利歌颂民族解放运动领袖拉科齐的曲调,用于根据德国文豪歌德的代表作《浮土德》所写《浮土德的沉沦》第一暮,是很多大乐团的保留曲目。
-
阿炳曲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本书包括:阿炳小传、乐曲说明、阿炳技艺的渊源、关于速度用语的说明、关于滑音符号的说明、胡琴指法符号的几个特点等内容。
-
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德)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作曲《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 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歌剧讲述了青年武士瓦尔特与金饰匠的女儿叶娃相爱,但金饰匠已宣布叶娃只能嫁给圣约翰节歌咏比赛的获胜者。在鞋匠萨科斯的帮助下,瓦尔特战胜了一直垂涎于叶娃而使出卑鄙伎俩的市镇小吏贝克梅塞尔,赢得了叶娃做他的新娘。这部现实主义杰作通过进步的民间艺术同墨守成规的腐朽保守艺术间的斗争,来赞颂民族和人民的理想。它不但鲜明地描绘出十六世纪纽伦堡那些手工业者的习俗和风尚,表明他们对祖国生趣盎然和真诚朴实的艺术的热爱,而且对阻碍艺术发展的那些眼光狭碍、成见很深的批评家进行了强烈抗议和辛辣的嘲讽。瓦格纳在这部歌剧中倾注了自己全部感情和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他写作这部作品“有时高兴得发笑,有时则失声痛哭。”歌剧的序曲实际上是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宽广的复调发展和铜管乐器占优势的音响,辉煌灿烂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洋溢着生命力的欢跃、雄伟的印象,充满了“瓦格纳风格”。理查德·瓦格纳 (Richard Wagner,1813-1883),德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生于莱比锡。曾入莱比锡大学学习音乐与哲学。20岁时已写过几部管弦乐。后在维尔茨堡、马格德堡、哥尼希斯堡和里加等歌剧院当指挥。1842年他的歌剧《黎恩齐》演出成功,使他当上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指挥。他是大型管弦乐的创始者,对歌剧艺术有重大改革,首先,他建议一个歌剧作曲家要参与剧本创作,作整部歌剧的总导演;其次,他强调预先确定的和弦是歌剧艺术的基础;第三,他作品中的内核就是连续旋律的发展,利用翻来复去的旋律产生柔顺悦耳的音乐效果,乐曲内部很少出现正常的终止式。瓦格纳探索和发展了前人对铜管乐器的研究,找到了铜管乐音响的合理基础,使萨克斯管与管风琴、小号、长号组合在一起,发出和谐的音响。他的许多作品有着威武骑士的色彩,充满了金属的辉煌。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帕西法尔》、《罗恩格林》、《纽伦堡的名歌手》等11部歌剧,9首序曲,1部交响乐,4部钢琴奏鸣曲及大量合唱曲、艺术歌曲等,并写了《艺术与革命》、《歌剧与戏剧》等几部关于歌剧改革的著作。
-
欧洲音乐史张洪岛主编B02#一九六四年,中央音乐学院编写了试用教材《外国音乐史(欧洲部分)》,当时曾少量内部印发,以征求意见。由于近年来读者急需这方面的书籍,我们决定基本上保持原书内容,改名为《欧洲音乐史》,予以出版。出版前曾由张洪岛同志校阅,在个别文字上作了修改。本书由张洪岛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陈宗教、汪毓和、于润洋等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