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25本社 编19世纪上半叶至20世纪中叶,众多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都把约瑟夫海顿看作是莫扎特和贝多芬之前的伟大先行者。人们经常演奏他创作的交响乐、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及其他作品,但是却常常忽视其中最重要的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音乐历史学家H·C·罗宾斯·伦敦和其他的学者,开始发掘海顿长久以来为人们所遗忘的重要作品。他们仔细考证海顿的生平,充分地揭示了海顿作品的独特之处以及巨大的影响力。海顿于1732年3月31日出生在南奥地利靠近匈牙利的罗劳村。他的父亲是一名爱好音乐的车轮匠。兄弟12人,海顿排行第二。海顿7岁日寸离家学习音乐,并在两年后被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音乐学校与合唱团录取。1760年海顿与一位理发师的女儿结婚,但他们的婚姻并不完美(夫人没有生育)。之后,顿开始在其他女人那里寻求慰藉,其中有一位旱非常年轻的意大利女高音演唱家。海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予她经济上的资助。1761年,海顿来到艾森施塔特,为埃斯特哈齐家族服务。埃斯特哈齐家族是匈牙利一个富有并很有权势的家族。家族中的安东亲王和尼古拉亲王客串过宫廷乐队第一指挥。尼古拉亲王子1765年在新锡德尔草原湖畔建造了一座豪华宫殿,过着奢华的生活。在那里,孤独的海顿听从庇护人的命令,创作宗教作品、宫廷作品、交响乐以及为尼古拉亲王喜欢的乐器创作专门的乐曲。与此同时,海顿在创作弦乐四重奏和钢琴奏鸣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后来海顿回忆道:“那时的我被遗忘在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 因此我必须要一鸣惊人。”海顿发表了许多作品,收到了来自欧洲各国的聘请,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作曲家。在尼古拉·埃斯特哈齐死后的1790年,海顿移居维也纳。随后他两次去伦敦旅行(分别是1791年1月至1792年6月以及1794年2月至1795年日月)。在这两次旅行中,海顿为身为小提琴家及企业家的约翰彼得所罗门的音乐会写下了12部交响乐,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获得国际声誉的海顿随后回到维也纳,此日寸他已获得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海顿在70岁之前始终保持着超乎常人的创作能力,先后谱写了伟大的清唱剧《创世纪》、《四季》和一些重要的弥撒。海顿于1809年卒于维也纳。研究海顿的专家拉尔森说:“在海顿出生和童年时期,传统的巴洛克风格仍然统治乐坛…然而到海顿逝世时,以海顿和莫扎特的交响乐作品为代表的古典交响乐体裁日渐成熟和稳定,后来贝多芬进一步发展了这种体裁。海顿的一生不仅仅与这一伟大的音乐变革相遇,更成为了它的核心部分。”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23本社 编以现代眼光来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既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巴赫的时代,几个世纪来占主导地位的复调音乐(即多声部音乐)达到了顶峰并宣告结束;而同样的,启蒙运动早期以赞颂上帝为主要功能的音乐思想也走到了项峰和尽头。至今人们依然认为:巴赫是领导欧洲音乐的第一位德国音乐巨人,这一领导地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1685年,巴赫出生于艾森纳赫的小镇图林根,他的家族有着300年的从事音乐行业的历史。这一家族的渊源从他祖父的上两辈开始,直到他的一个孙子结束。巴赫从他父亲和一个哥哥那里学习音乐,后来成为吕讷堡的圣米歇尔教堂唱诗班的一名歌手。在他二十岁出头时,巴赫作为键盘演奏大师的声誉已经传遍了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在他一生中,演奏家的声誉要高于作曲家的声誉),之后的几年,他在阿恩施塔特、米尔豪森、魏玛和科滕等地担任教堂或宫廷的管风琴师与音乐指导。1723年,巴赫被任命为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的乐长之职,在这里,他创作、为自己的音乐指挥、指导合唱团,最后还组建了一支乐队,并以此度过了他的余生。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在1720年去世,她为他生育了7个孩子。在莱比锡,巴赫还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勒娜生养了门个孩子。在巴赫60岁前的几年中,他的音乐风格已不受人欢迎。1750年7月28日他在莱比锡逝世时,他的大多数作品除了少数行家和一些专业人士外,已经被人遗忘。直到他去世近百年后,他才在音乐家和爱乐者中重获“天才”的盛名。在他的作品中,灵感与理性以一种近乎神秘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巴赫的音乐依然是力量、惊奇和欢乐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31本社 编斯美塔那享有“捷克民族音乐之父”的美称。在他的一生中,他的家乡始终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下。其父是一位说德语的啤酒厂主,会拉小提琴的父亲是斯美塔那最初的音乐启蒙老师。不久,他在钢琴演奏方面的天赋被其他老师发现,然而父亲却坚持要求他除了钢琴练习之外,还要接受完整的音乐教育。他最终完成了这些用德语进行的教育。斯美塔那直到成年之后才学会捷克语(在这一点上,他与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西贝柳斯出生在一个说瑞典语的家庭,之后才开始学习芬兰语)。16岁时,斯美塔那在布拉格听到了李斯特的演奏,从此他立志成为一个职业音乐家。他在布拉格求学的时候,在为勒奥帕德·塔恩伯爵的子女上钢琴课时认识了舒曼夫妇,也许还结识了柏辽兹。1848年,斯美塔纳在布拉格建立了一个音乐中心,然而却并没有获得他所想得到的成功。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33本社 编如同亨里克·易卜生的文学造诣让挪威那些最杰出的作家都望尘莫及、画家爱德华·蒙克总是比他的同行技高一筹一样,在国际乐坛上,爱德华·黑格勒普·格里格的名气显然要比他的同胞作曲家们都要响亮得多。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生于挪威卑尔根一个音乐家庭。母亲是出色的钢琴家,父亲则是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生意人,并代理过英国驻卑尔根的领事,其祖上也曾出过几位痴迷的业余音乐爱好者。格里格少年时的某一天,伟大的小提琴家奥勒·布尔(Ole Bull)告诉格里格的父母:他们的儿子天资过人,如果得到悉心培养,将来必定能成大器。于是,15岁的格里格被送到了当时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之一——莱比锡音乐学院深造。尽管格里格对这所学校的墨守成规很不满,但他还是在四年之后顺利毕业。20岁出头的那几年,格里格在哥本哈根呆了很长时间。要知道,当时的哥本哈根对挪威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来说,简直就是第二个精神家园。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29本社 编朱塞佩·威尔第于1813年10月9日(或10日)出生在意大利布塞托城附近的小镇隆科莱。父母是一家小酒店店主,因为觉得威尔第有音乐天赋,就让他接受了一点有限的音乐教育。直到19岁,由于得到布塞托富商安东尼奥·巴雷齐的资助,威尔第才有机会去米兰深造。1836年,威尔第与巴雷齐的女儿结婚。1839年,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贝尔托》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上演,反响强烈,受到了欢迎。但是1840年9月上演的喜剧《一日为王》却遭惨败。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恰恰于1838年8月至1840年6月相继去世。那部喜剧的失败对于刚刚丧妻失子的威尔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威尔第令人瞩目的成功从1842年《纳布科》的首演开始。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欧纳尼》(威尼斯,1844)、《麦克白》(佛罗伦萨,1847;修订本:巴黎,1865)、和《路易莎·米勒》(那不勒斯,1849),直到现在仍被经常演奏;而他成熟时期(1850年之后)的作品则更是大部分歌剧院节目单上的必备曲目,其中包括:《弄臣》(威尼斯,1851)、《游吟诗人》(罗马,1853)、《茶花女》(威尼斯,1853)、《西西里晚祷》(巴黎,1855)、《西蒙·波卡涅拉》(威尼斯,1857;修订本,米兰,1881)、《假面舞会》(罗马,1859)、《命运的力量》(圣彼得堡,1882)、《唐卡洛斯》(巴黎,1867)、《阿依达》(开罗,1871)。他异常漫长的创作生涯,在两部史无前例的顶峰之作中画上了华彩的句号,这就是一一改编自莎士比亚名著的《奥赛罗》(米兰,1887)和《法尔斯塔夫》(米兰,1893)。这两部作品都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威尔第对于旋律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除了莫扎特之外,任何歌剧作曲家都无法超越。他充满智慧并果敢地发展了和声技术与乐队的作用,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洲,威尔第都声名显赫。当他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之后,就在布塞托附近的圣阿加塔购置了一座庄园。1847年起,他与女高音朱塞皮娜。斯特雷波尼共同生活,1859年两人结婚。1897年斯特雷波尼去世。1901年7月威尔第在米兰逝世.根据他的遗愿,葬礼非常俭朴,没有公开举行。但一个月之后,人们为他举行了与斯特雷波尼合葬的仪式,让他与妻子共同长眠在他生前捐助给米兰的退休音乐家的休憩之家。这个庄严的仪式令人震撼,参加者挤满了城市的所有街道,在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拉斯卡拉乐队和合唱团表演了著名的《纳布科》的合唱。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32本社 编纵观整个19世纪,在维也纳活跃过不少伟大的作家曲,如:海顿、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瓦格纳、布鲁克纳、布拉姆斯、马勒、沃尔夫和勋伯格。但是一提到“维也纳音乐”这个词儿,人们立即会想到施特劳斯家庭。老施特劳斯和他的儿子小约韩以及爱德华都出生和去世于维也纳;当维也纳这个哈布斯堡王朝的首府正处于享乐主义成风时,这个家族创作的音乐娱乐着那里的人们,并成为那座城市的一个缩影。在施特劳斯家族所有成员中,小约翰在当时和现在都是最受推崇的一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生于1825年10月25日,当时他父母刚结婚3个多月。父亲当时21岁,作为一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正崭露头角,同时他也是维也纳大酒店的舞曲乐队指挥(小约翰的母亲——玛丽亚·安娜·施特雷姆正是一家酒店老板的女儿)。尽管小约翰6岁就开始创作圆舞曲,他父亲还是坚持要求他在未来成为银行家。小约翰只得在母亲的帮助和掩饰下,偷偷摸摸地上小提琴课,直到1842年才开始正规地学习音乐理论;而正是在这一年,父亲抛弃了母亲和6个孩子,和一个年轻的女裁缝开始同居。父亲和女裁缝后来又生了7个孩子。两年后,小约翰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演奏自己的作品,并与父亲竞争着维也纳最受欢迎的舞曲音乐家的称号。1849年父亲去世,小约翰将两人的乐队合并,和他父亲一样,同时担任起乐队的小提琴手和指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的统治下,当时的奥地利是太平盛世。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如日中天,曾多年担任皇家宫廷舞会的音乐指导。他是一位极有成就的作曲家,不但把舞曲音乐带到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而且丝毫没有抛弃其单纯的欢乐气质。这一点尤其受到诸如瓦格纳和布拉姆斯这样的“严肃”作曲家的钦佩。1899年6月3日,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死于肺炎,享年73岁。他去世后被埋葬于中央基地,离贝多芬和舒伯特下葬处不远。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22本社 编从现代的观点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一个时代的终结。巴赫将几世纪来在德国占据主导地位的复调(好几个声部)这一传统作曲方式发展到高潮顶点,并至此告终。如同人们对启蒙运动以前的音乐概念的变化一样,当时认为音乐不过是用以颂扬上帝的一种工具。但巴赫在今天被公认为是德国献给欧洲音乐的第一位巨人,他的影响至少延续到20世纪初。1685年3月21日他诞生在艾森纳赫的图林根,他出身于德国一个有着三百年漫长历史的音乐世家。这世家从他的一位高祖父开始到他的一位到他的一位孙子结束。他最初的音乐教育是从他的父亲和一位兄长那里得到的,之后他成了吕内堡圣米歇尔教堂合唱团的一员。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其作为一名有造诣的键盘乐手的声誉便开始在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和省份传播开来(生前,他的声誉主要由于他的演奏才能而不是因为作曲)。1723年,他被任命为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附属学校的音乐总监和该城两座主要教堂——圣托马斯教堂和圣尼古拉斯教堂的音乐指导。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尽管经常跟市政会议的意见相左,但他还是指挥他的合唱团以及偶尔作为乐队的指挥,为每周的礼拜仪式和各种节日作曲,指挥演奏自己的音乐。在莱比锡,他跟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勒娜养育了13个子女;他的第一任妻子玛丽亚•芭芭拉1720年故世,给他生下了7个孩子。在他满60岁前,他的音乐风格就已经显得过时了。在他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后,除了研究者和专家外,他的大部分作品就被人遗忘了。直到差不多一百年后,由于门德尔松1829年在柏林指挥演奏了《马太受难曲》,这一重大盛举使巴赫的声名得以恢复。巴赫是一位天才,在他的作品里,灵感和精神上的自制力神秘地融合在一起。他的音乐,至今仍然是带给人们活力、惊叹和愉悦的无尽源泉。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28本社 编瓦格纳在他寻那个时代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这不仅为他创作了十多部奇特的歌剧名作,更由于他那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惊世骇俗的情感生活以及对于宗教、素食主义、歌剧创作、种族论等事务的不同看法。瓦格纳的这些观点至今仍颇受争议,但在长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他的音乐却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了显赫的重要位置。瓦格纳的前奏曲和序曲也可以作为无唱词的乐剧加以欣赏。因此,无论在音乐会爱好者或歌剧迷之间,这些作品都深受欢迎。理查·瓦格纳是1 9世纪乐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1818年5月22日,瓦格纳出生于莱比锡,并在家乡接受教育。从青少年时代起,他的兴趣就集中在音乐和戏剧上。瓦格纳的一生都极其动荡,命运将他从莱比锡带到里加、巴黎、德累斯顿、苏黎世、比布里希(美因茨附近)、维也纳、史坦贝尔湖、慕尼黑、卢塞恩、拜罗伊特。为了躲避怒气冲:中的债主,躲避被激怒的政府,他还有许多其他长期频繁逗留的地方,这里就不赘述了。他将朋友的财富和女人据为已有,仿佛这是一个天才应得的纳贡。瓦格纳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敏娜普拉娜是一位女演员,第二任妻子则是李斯特的女儿科西玛。为了追随瓦格纳并与他共同生活,科西玛抛弃了第一任丈夫——著名钢琴家和指挥家汉斯·冯·彪罗,此人也是瓦格纳最虔诚的信徒之一。瓦格纳是一名反犹分子和狂热的排外者,他的一些并非关于音乐的宣传册曾引起骚乱,还受到阿道夫希特勒的赞赏。尽管如此,瓦格纳十三部歌剧中的后十部,仍然在国际范围内成为许多剧院的保留节目。这些大师级的非凡作品改变了音乐史的发展进程。瓦格纳将歌剧变为了——“乐剧”,这一概念是指音乐、诗歌、舞蹈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在重新构思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时(尤其在他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瓦格纳系统地运用了“主导动机”(主要动机,或联想动机)。他将一部歌剧中(或好几部歌剧,如《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重要人物、事件或概念都赋予一个相应的音乐形象或主题,并根据戏剧情景进行合作、结合或发展。瓦格纳拓宽了那个时代和声技法的内涵,在最后几部作品中创作出了史无前例的、丰富而又复杂的音乐,为后一个世纪即将出现的变革开辟了道路。同时,他还筹划并集资建造了一座极好的剧院——拜鲁伊特节日歌剧院(巴伐利亚)。在这座剧院里,瓦格纳的作品可以在最理想的条件下演出。1883年2月13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瓦格纳已经成为欧洲文化的象征。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39本社 编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从小跟着身为业余钢琴家的母亲学习钢琴,终其一生,他首先是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1902至1903年间,普罗科菲耶夫曾师从赖因霍尔德·格里埃尔学习作曲。这一时期,他谱写了最初一批作品,包括完整的歌剧和钢琴奏鸣曲。之后,他进入著名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先后师从阿纳托尔-里亚多夫和尼古拉·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旅居国外期间,他在日本短暂停留过,自1918年起往返于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在巴黎生活了较长时间。普罗科菲耶夫作为钢琴家及指挥家演出自己的作品,首演大多获得成功。俄罗斯芭蕾舞团及其传奇般的经纪人谢尔盖·贾吉列夫,分别于1921年和1927年在巴黎组织了普罗科菲耶夫的《小丑》和《钢铁时代》的首演。除了芭蕾舞和歌剧(1921年《三个橙子的爱情》)之外,普罗科菲耶斯基为夫更多从事的是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钢琴曲的创作。他的交响童话 《彼得与狼》引起广泛的关注;此外,他也创作了大量的电影配乐(如《伊凡雷帝》),以及政治色彩较浓的《十月革命》(清唱剧)(唱词采用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语录,作品74,1937年)等。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普罗科菲耶夫几次回访苏联都曾遭遇不甚愉快的经历。如1929年,由于“无产阶级音乐协会”的抗议,舞剧《钢铁时代》不得不停演。尽管如此,普罗科菲耶夫仍于1936年携同全家坚定地回到祖国。他试图适应官方的文化政策,甚至还在1939年至1941年间,担任了莫斯科作曲家协会副主席。然而这一切,都未能保证他的音乐不受政治打击。1948年,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以“形式主义”的名义批判了普罗科菲耶夫(同时遭到批判的还有: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阿拉姆·哈恰图良等。反对“形式主义”的口号排除一切被认为不恰当的艺术追求)。即使普罗科菲耶夫在《真理报》发表忏悔声明也无法避免对其作品的第二轮谴责和无情审查。 艺术家们服从政治需要,由此产生了许多带有自我揭露性质的文字材料。如,普罗科菲耶夫曾在一份自我批评中写道:“西方艺术已经发展到艺术的形式和手段高于内容的阶段。广大群众无法理解形式上的变化:我自己也犯有同样的错误,因受到西方某些流派的影响而存在形式上的缺陷。毫无疑问,我已犯下无调性的错误。”并在忏悔末尾加上:“我将寻求一种清晰的音乐语言,能使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理解的音乐语言。”尽管普罗科菲耶夫曾做出此类承诺,但他的音乐仍保留了鲜明的风格,并在祖国和西方国家部受到极大的欢迎。他在旋律方面极富天赋,并与音乐的活力和精湛的曲式相结合,很快就成为一位“新古典主义者”。他晚年长期患病,1953年,与斯大林同一天逝世。
-
环球经典名曲导读续集38本社 编贝拉·巴托克似乎生来就注定了成为艺术家的命运。他幼年体弱多病,与同龄孩子格格不入,却因此很早就对音乐注入了大量的热情,以抚慰人情冷漠给他带来的心灵伤痕。巴托克在布达佩斯皇家音乐学院接受了高等教育后,成了著名的钢琴家及钢琴教师,但他从不教授作曲,因为他害怕那会抹杀了他的独创性。28岁那年,巴托克与一位16岁的姑娘结了婚。两人离婚后,他又在42岁那年娶了22岁的学生蒂塔·帕斯特里(Ditta Pdsztory)。两人在婚后经常双双演奏巴托克为两架钢琴创作的作品。这两次婚姻分别给巴托克带来一个儿子。巴托克与他的好友兼同事——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zoltan Kodaly)一起投身于民族音乐事业,大量采集研究匈牙利及欧洲各国的民间传统音乐。也正是在民间音乐中,他找到了自身的创作道路。除了本辑唱片收录的两部作品之外,巴托克最负盛名的作品还有6部独具一格的弦乐四重奏(可能是贝多芬以后同类型作品中最重要的作品),独幕芭蕾《木刻王子》以及不可思议的哑剧作品《神奇的满大人》、《弦乐嬉游曲》,令人难忘的创新独幕歌剧《蓝胡子的城堡》,在罗马尼亚民歌基础上创作的杰作《世俗康塔塔》,《两架钢琴及打击乐的奏鸣曲》以及数部协奏曲作品(其中3部是钢琴协奏曲,还有1部华丽的小提琴协奏曲)。另外便是一些室内乐作品及钢琴独奏曲。他成年后创作的作品充满了新意,并能够激起听众最深层的共鸣,但却在很长时间里得不到流传。他一度生活潦倒,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艺术理想。在巴托克的晚年,匈牙利被法西斯的阴云笼罩。他被迫于1940年流亡到美国,在纽约被疾病与贫困缠身(尽管他曾经在哥伦比亚大学当客座教授),并始终沉浸在对未来的悲观情绪中,最终于1945年在纽约逝世,享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