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贝多芬《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作品分析与表演诠释研究金鑫 著本书对贝多芬的重要作品《A大调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Op.47)展开分析研究。在传统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借鉴申克分析法以及杰夫里·斯文金依托申克理论提出的“隐喻模型”概念,意图在呈现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隐喻性诠释,为相关研究者与演奏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
古典小奏鸣曲24首陈学元,王子建 编注小奏鸣曲是钢琴学生从初级阶段向大型作品过渡时的必经之路,本曲集收录24首小奏鸣曲作品,来自古典时期作曲家海顿、克莱门蒂、莫扎特、杜舍克、迪亚贝利、库劳。与国内常见的版本相比,本曲集重新筛选曲目,并以首版乐谱为标准,增加编者演奏处理建议,曲谱前附有为每首作品撰写的演奏注释,提供曲式结构分析、作曲家简介、演奏指导等,切实提升曲谱教学实用性。
-
镇江民间歌曲王红, 编著本书是作者长期以来对镇江民间歌曲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创作成果,主题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镇江民间音乐的题材、分类、词格、曲式结构、演唱、展衍、传承等现状与特点的综合研究与分析;二是分类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镇江民间歌曲唱谱二百余首。本书为地方音乐的研究和传承提供较为全面的原始资料,又为民歌演唱爱好者提供原生态的民歌唱谱及原生态音效,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的工具资料,也是镇江民间艺术深厚积淀的专题展示。
-
钓鱼城歌剧总谱冯柏铭,冯必烈编剧; 徐占海,郑冰,王华作曲歌剧《钓鱼城》是重庆市歌剧院和重庆交响乐团近年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该剧获奖颇丰,作品以西洋大歌剧形式为手段,以反映当今中国对“和”的共同关注为中心,“以人为本”“以和为天”为主题,以七百多年前的重庆合川钓鱼城历史为依托,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用大格局观、大历史观、大文化观来艺术地塑造人物和事件。本书是《钓鱼城》歌剧总谱,经过重庆市歌剧院6年的演出和磨砺,作曲家在首演版本基础上对乐谱做了完善,使音乐更加流畅,剧情更加紧凑。书稿附加演出剧照和音响,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
扬琴音阶训练教程李玲玲著本书是中国音乐学院扬琴教学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教材主要针对扬琴演奏中“七声音阶”“五声音阶”进行规范、系统训练而编写。全书分为上下册。上册为“二十四个自然大、小调音阶及半音阶练习”,下册为“五声调式音阶练习”。该教材主要采用二十四个自然大、小调音阶及半音阶系统进行编写,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音阶练习”,按照扬琴音位排列的规律特点,采用右竹、左竹和顺竹三种不同竹法进行训练,以达到对二十四个自然大、小调音阶和半音阶,基本音阶的熟悉和掌握,共二十五首。第二部分是“音阶练习曲”,按照二十四个自然大、小调音阶及半音阶系统,采用不同节奏、节拍音型及音域等多个方面内容进行编写,每首练习曲均具有完整性、综合性、专业性较高的特点,共二十五首,均为原创。本教材根据编者长期演奏、教学和艺术实践的经验,秉承“顺竹法”扬琴教学理念,并结合扬琴音位排列规律及艺术特性与练习目标进行编写,力求达到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扬琴专业化教学水平,为演奏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扬琴专业教材体系,为培养出优秀的扬琴演奏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
溪山秋霁庞悦本书由管弦乐《溪山秋霁》、室内乐《塞下秋来风景异》、中提琴二重奏《秦风遗韵》与艺术歌曲《忆秦娥·与君别》四首作品构成。作曲家在创作中主要聚焦于诗歌、绘画、文人音乐等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创作根基,通过新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声音意向,以此体现出对传统文化中多维度的观照以及东方文化中的审美取向与精神气质。
-
五线谱本花城音乐工作室趣味贴纸版五线谱本是音乐学习者日常使用的工具型练习本。其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五线谱本的空白五线谱,还有音乐基础知识、手账式自我记录页,以及常见音符、音名、唱名等音乐元素的贴纸等内容。这些突破传统谱本的创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音乐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趣味。
-
六线谱本花城音乐工作室趣味贴纸版六线谱本是吉他学习者日常使用的工具型练习本。其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六线谱本的空白六线谱,还有吉他常用把位实拍图示、手账式自我记录页,以及常见音符、音名、唱名等音乐元素的贴纸等内容。这些突破传统六线谱本的创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吉他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趣味。
-
手风琴重奏曲集时璇本书撰写的初衷始于当下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多元化的积极探索。目前对于有一定手风琴演奏基础的青少年琴童,国内手风琴重奏曲谱不如手风琴独奏、手风琴基础教程那般多见,因此作者想通过自身收集的具有可听性的手风琴重奏曲谱为当下的手风琴学习者提供更多手风琴重奏演奏的可能。此外,此次曲谱的曲目风格将会涉及RAG、俄罗斯民族风等多种曲风,尽可能的融入手风琴二重、三重、四重、五重等不同人数的重奏组合。让手风琴学习者在重奏学习中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提升自身的学琴兴趣。
-
管弦乐配器李方 廖予琪 林淼菱本书根据作曲家阿拉波夫1955年—1956年在华专家班配器讲课的内容,以当时专家班正式学员施咏康的笔记“管弦乐法”作为原始资料,经时任课堂专业翻译赵宋光的审核,重新进行校对、修正、编订出版。该书是中国管弦乐教学的起点,对于学习者来说,从宏观视野对管弦乐学习指出了方向,同时对配器技术基础提高亦极具意义。全书共十一章节,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讲述了管弦乐队编制及其发展的历史。第二板块根据各乐器组的发展顺序,逐步讲解弦乐组、木管组和铜管组在乐队中的作用,并结合乐器自身特点对管弦乐队的材料处理、织体呈现、和声编排等配器手法进行分析讲解。第三板块为乐队配器手法的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