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
成年人学习钢琴之路张式谷编著本套教材共五册,本书为第一册,全书分十五个单元,通过十五个小时的授课,七十五小时的个别练习,在四个月内使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乐理知识,具有初级水平的钢琴弹奏能力,达到钢琴入门水平。
-
郭兰英的歌唱艺术黄俊兰著郭兰英成为出类拔萃的歌唱家。她的成功,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功,也是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成功。把郭兰英的演唱经验加以研究和总结,不仅有利于促进民族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同时也将加深对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认识。本书就是企图运用评传的形式对郭兰英的艺术经验进行介绍和总结。对声乐的外行,对此说不出什么真灼见,但是俊兰同志到郭兰英的演唱,特别是在润饰、加工的处理上,作了极其精到细致的分析,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希望本书对于学习和从事民族声乐的同志们会有所裨益。
-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陈继南,周柱铨主编;王玉成等编著本书概述了我国自原始社会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年来的音乐发展历史。由古代音乐(约8000年前-公远1911)、近代音乐(1912-1949)和现代音乐大事记(1949年-2000)三个部分组成,是一部自古贯今的音乐通史性著作。书中附有130多幅图片,85个谱例以及人名索引等较为在丰富的内容,具有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条理清晰、论之有据等特色。适宜于各高等师范、艺术院校音乐系科作教科书使用;也适合于广大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阅读。
-
中外名曲欣赏孙继南主编片断:古曲古琴曲《酒狂》〔作者简介〕《酒狂》相传是阮籍(210-263)所作。阮籍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黑暗岁月。统治者政治上腐败欺诈,经济上巧取豪夺,生活上荒淫放荡,使得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也日趋激烈,加上司马氏集团残酷地屠杀拥护曹氏政权的士族,致使许多士族文人消极遁世,或放浪形骸,或嗜酒长醉,或隐居不仕,或崇尚空谈,但都是为了明哲保身,逃避现实。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也称阮步兵。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擅长音乐。《晋书·阮籍传》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人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可见阮籍的醉酒佯狂是在司马氏统治集团恐怖政治下的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据说当司马昭派人去阮籍家替儿子求婚时,阮籍曾一连六十天喝得酩酊大醉,避而不见。阮籍还号称“青白眼”,对那些礼俗之士,投之以白眼;对志同道合的人,方报之以青眼。所以《神奇秘谱》说得好:“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耶?有道存焉!”一针见血地指出,阮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作品简介〕《酒狂》这首琴曲,对于我们认识魏、晋时期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意义。它载于《神奇秘谱》(1425)、《风宣玄品》(1539)等多种琴谱中,却已绝响多年。本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古琴家姚丙炎将这首琴曲打谱成功,他的这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成果,获得了我国音乐界的重视。所谓打谱,是因为我国古琴音乐所用的记谱法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减字谱”,它专用于记录古琴曲,而且只标记弹奏徽位、方法而不记音名,即用减字笔划把左手在古琴上的音位距离和两手的各种技巧拼成某种符号示意弹奏,由于它并没有节拍标记,因此要把谱子上的符号变成音响,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上的再度创造,这在古琴音乐中的术语,就叫做“打谱”。姚丙炎打谱的《酒狂》,采用3/8拍子,这一特定节拍较确一切地表现了一种醉意恍惚的神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这是姚丙炎在对照多种传谱,并进行了多年酝酿和反复推敲之后才获得成功的。关于这首乐曲节奏规律的探索,姚丙炎在《七弦琴曲〈酒狂〉打谱经过》①一文中有着较为详尽的记述。〔欣赏提示〕《酒狂》是一首精练短小的琴曲,全曲不过百十小节,音乐形象及表现的情绪也比较单一,但却十分传神。它犹如一幅绝妙的速写,寥寥数笔便使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在古琴音乐中堪称是一曲精湛的小品。后记:后记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份重要的财富。何谓音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是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音乐论著《乐记》中的名言,它精辟地告诉人们: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同时又是一种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既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就需要欣赏者较深刻地理解其内容,才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鸣;音乐既是声音的艺术,就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才能导致丰富的联想。音乐欣赏活动,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我国人民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音乐欣赏的要求亦愈益迫切。优秀的音乐作品,总是令人百听不厌的。人们在反复鉴赏中,不惟为其美妙的乐声所陶醉,感受着精神境界的升华;而且在欣赏中再创造,不断探求音乐的内涵,产生新的体会和兴趣,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和品格,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音乐素养,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因此,如何编写一本内容丰富而又简明通俗的音乐欣赏读物,对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音乐爱好者欣赏音乐有所裨益,乃是我们多年来的心愿。中外音乐作品浩瀚无垠,我们选编的内容,虽然注意到要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流派的中外名著,但也只是限于我国目前音乐教学、电台广播和音乐欣赏活动中较为常见的音乐作品,故仍不免有所疏漏;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近年来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新作品,目的在于扩大音乐欣赏者的视野。音乐教育家、评论家赵讽同志在百忙中热情地为本书写了序;中央音乐学院汪毓和副教授、哈尔滨师范大学周柱铨副教授审慎地为本书提出不少中肯的意见;书中有关作者简介部分,承不少同志为我们积极提供资料和照片;另外,在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引用了有关音乐书刊中的资料,在此一并致谢。本书除署名者外,撰写部分稿件的还有王振玉、李明琳、杜默丽、张保和等同志。由于我们水平所限,书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孙继南1985年元月于山东师范大学本书前言序人们说音乐艺术是二度创造的艺术,即作曲为第一度创造,表演是第二度创造。我说,在某种意义上讲,音乐是三度性创造的艺术。因为,演奏演唱还需要听众参与积极地创造,只有广大听众能把作品透彻地欣赏了,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才算最终完成。记得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一卷第204页)这个意思便是指的这一点。党中央号召全面、普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指的是很广泛的,既有自然科学的水平,又有社会科学的水平,也有文学艺术的水平,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的水平。只有广泛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我们才能对国家、对全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古人面对的知识领域比我们要窄得多,但自古以来,无论中外,都对音乐的教育作用给予高度的注意。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古希腊人说,体育和音乐是促进青年身心平衡、健康发展的两个手段;孔子把音乐列为“六艺”之一,认为音乐(诗歌)不仅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还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些都足以说明音乐教育对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而音乐欣赏恰恰是这种教育的基础。这本音乐欣赏读物,是几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在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以通俗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xxx绍了一部分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音乐名家的声乐、器乐作品,相信对中、小学音乐教学和业余音乐欣赏都能起到一定的指导、参考作用。我们这样的国家,应该有更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读物问世。因此,对于这本书的出版,我不禁雀跃三千,深愿它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
莫扎特王次炤著本书介绍了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和作品。
-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J.K.罗琳(J.K.Rowling)著;苏农译时代华纳斥巨资上亿拍摄本片,短短五天,北美票房一路飙升,究竟何种魔力掀起哈利·波特狂潮?《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一岁的哈利·波特失去父母后,神秘地出现在姨父姨妈家的门前。哈利在姨父家饱受欺凌,度过十年极其痛苦的日子。姨父和姨妈好似凶神恶煞,他们那混世魔王儿子达力——一个肥胖、娇惯、欺负人的大块头,更是经常对哈利拳脚相加。哈利的“房间”是位于楼梯口的一个又暗又小的碗橱。十年来,从来没有人为他过过生日。但是在他十一岁生日那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信使猫头鹰带来了封神秘的信:邀请哈利去一个他——以及所有读到哈利故事的人——会觉得永远难忘的、不可思议的地方——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魔法学校,哈利不仅找着了朋友,学会了空中飞行,骑着一把型号为光轮2000的飞天扫帚,打魁地奇球,还得到了一件隐形衣。他发现那里的一切——从上课到吃饭到睡觉都充满了魔力,但是一块魔石出现了,它与哈利的命运息息相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父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沃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舆洗室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但是,这一切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谜又使他煞费苦心:霍格沃茨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沃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已经度过了不平凡的两年,而且早已听说魔法世界中有一座守备森严的阿兹卡班监狱,里面关押着一个臭名昭著的囚徒,名字叫小天狼星布莱克。传言布莱克是“黑魔法”高手伏地魔——杀害哈利父母的凶手——的忠实信徒,曾经用一句魔咒接连结束了十三条性命。不幸的是,布莱克逃出了阿兹卡班,一心追寻哈利。布莱克在睡梦中仍然呓语不休:“他在霍格沃茨……他在霍格活茨。”哈利·波特虽然身在魔法学校的城堡内,既有朋友的赤诚帮助,也有老师的悉心呵护,但校园内危机四伏,哈利的生命时时受到威胁。一天,布莱克终于站到了哈利的面前……
-
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张静蔚编选、校点《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是用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和教学的史料汇编,时限为1840-1919年。近代史下限常定为1949年,但考虑到1919年以后的音乐史料便于查找,因此,这部分史料未被收入《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只是沿用“近代”概念。书中收录的史料,大多是从“五四”运动以前的期刊、报纸以及书籍中收集到的,个别也利用了现代出版物。本史料所反映的是1840年至1919年期间,以新音乐为主潮、转型时期的音乐文化,以资音乐理论工作者借鉴和参考。至于该时期的传统音乐的史料,当另编成册。《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共分六辑,每辑按时间先后为序。
-
西方音乐的观念姚亚平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
门德尔松罗小平著门德尔松,出生于汉堡,是德国作曲家,与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门德尔松的音乐活动是多方面的,他首先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受到欢迎,后来他担任一些歌队和东队的指挥,并开始进行创作。1843年他创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对德国的音乐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门德尔松的作品以管弦乐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仲夏夜之梦》序曲、《苏格兰交响乐》和《意大利交响乐》。作为当时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门德尔松也写了许多著名的钢琴曲。《无言歌》便是其突出的代表,这48首短篇钢琴曲感情丰富细腻,形象具体真诚,形式简洁完美,手法朴素且极富于歌唱性。因此非常受广大市民的欢迎。
-
瓦格纳王次炤著瓦格纳RichardWagner(1813-1883),作家生平的作品:《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汤豪舍》瓦格纳的3幕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作于1841年,1843年首演于德累斯顿。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德国诗人海涅的《施纳贝莱沃普斯基的回忆》第7章自撰脚本。剧情描述荷兰人乘红帆船在海上航行,魔鬼罚他终生漂泊,7年方可登陆一次。只有找到一个忠贞地爱他的女子,方可得救。船长达兰德的女儿森塔从画中认识了荷兰人,对他产生思慕之情,渴望救他上岸。一天,荷兰人在海上漂泊又满7年,上岸寻找救星,被船长约到家里,见到森塔。两人一见倾心,荷兰人为自己即将得救而暗自庆幸。此时恰逢森塔以前的恋人,猎人埃里克前来求婚,并提醒森塔不要忘记过去的誓言。荷兰人闻言大失所望,离开森塔,沮丧地奔回船去。森塔追到海边,见红帆船远去,悲不自胜,投海而死。红帆船此时亦沉人海中。剧终时,海中庄严地出现荷兰人与森塔的身影,他们在朝阳中拥抱着,向天空升去。《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又名《纽伦堡的名歌手前奏曲》。三幕歌剧《纽伦堡的名歌手》完成于1867年,但其序曲早在1862年便已创作。歌剧的脚本为瓦格纳本人所作,取材于十六世纪德国纽伦堡的一个民间故事。这部作品不仅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也是歌剧史上最著名的杰作之一。这部歌剧构思的时间很长,所要体现的中心思想几经更迭,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形象和情节不断深化。因此在瓦格纳后期创作中,这部歌剧显得十分突出。《尼伯龙根的指环》瓦格纳的不朽歌剧。是瓦格纳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歌剧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其中一部。《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根据冰岛历史学家施图鲁孙的北欧神话《埃达》与12至13世纪德国民间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自撰脚本,提赠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整套歌剧于1876年在拜鲁伊特首演。全剧由四部分组成:莱茵河的黄金、女武神、齐格费里德、众神的黄昏。瓦格纳的3幕歌剧《汤豪舍》,作于1842-1845年,完整标题为《汤豪舍以及瓦尔特堡的歌咏比赛》,由瓦格纳自己根据古代传说撰脚本。剧情描述游吟歌手汤豪舍与图林根的庄园主赫尔曼的侄女伊丽莎白相爱,但经不住爱与美之神维纳斯的诱惑,离开图林根瓦尔特堡在爱神的山庄住了一年,后因感到厌倦,又回到人间,伊丽莎白喜出望外。汤豪舍参加歌手比赛,赫尔曼规定必须唱爱的赞歌。汤豪舍竟在歌中称颂他自己与维纳斯的私情,因此触犯了神。赫尔曼令汤豪舍随朝觐者去罗马求教皇赦免。教皇却声称,如要他赦免汤豪舍,除非拐杖发芽。汤豪舍走后,伊丽莎白因相思而成病,竟死去。汤豪舍回庄园途中,遇伊丽莎白的棺木,痛苦至极,在维纳斯召唤下,他叫喊着“神圣的伊丽莎白啊,为我而乞求吧,”倒在伊丽莎白身旁死去。这时朝觐者拿着教皇送给汤豪舍的拐杖出现了,拐杖上长出了枝叶,说明汤豪舍的罪过得到了赦免。音乐以小号的号角式的合奏揭开了典礼的序幕。随后,音乐进入舒展优雅的“高雅主题”,使人们仿佛看到了潇洒的绅士和端庄的贵妇人的行进队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