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
-
少儿国画基础张恒国 邹晨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学习中国画能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艺术之博大,不但能开阔胸怀,还能增强观察能力,拓展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意识,陶冶情操。《 少儿国画基础——山水篇》以少儿山水国画为主题,内容包括国画的工具材料、基本技法以及各种不同山水的画法,为小朋友们学习少儿山水国画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便于小朋友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与造型技巧。本书作品精美,图画清晰,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由浅入深地阐述了少儿山水国画的绘画流程,全面讲述了少儿山水国画的思路和方法。《 少儿国画基础——山水篇》专门为少儿国画初学者量身定制。以中国画的特点为出发点,通过大量精选的典型实例,系统讲解了少儿山水国画的表现技法,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及艺术审美能力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是广大少年儿童学习少儿山水国画的良师益友。《 少儿国画基础——山水篇》适合爱好国画的广大小朋友和学习少儿国画的初学者,也可以作为国内美术培训机构和学校少年儿童学习国画的专业教材。希望本书能给广大的小朋友及少年美术爱好者带来新的收获和意外的惊喜。
-
承训堂藏扇面书画高美庆 编辑承训堂藏品是本港著名收藏家莫华钊先生积多年心血建立的扇面书画珍藏。中国扇史悠长,扇子除了实用一途,还结合书画、不同材料及工艺技术,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折扇书画为中国书画史增添了新的类别。它具有不同于卷、轴、册页的艺术特色,其形状独具一格,经过加工处理的笺纸和高低不平的表面,均能因奇见巧地激发书画家的创意。小中见大的布局和较写意的笔墨,构成扇面书画独特的审美趣味。 是次展品共一百八十幅,来自一百六十位作者,反映了中明至晚清书画史的各种流派、风格,以至题材和技法。除脍炙人口的名家作品,还有一些较少人认识的作者及多位文人士大夫的作品,可补书画史之缺,亦见扇面书画作为小品清玩以至文人酬赠之盛。
-
故宫学术文丛·陏石斋论画杨新 著,杨丽丽 编本书为故宫学术文丛之一种,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杨新先生在书画鉴定与史论研究中,将两者相互融通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他对古书画鉴定方法和理论、对古书画发展规律以及隐藏在内的因素的探索和思考。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史学教育的美术史学者,杨新先生得到徐邦达、启功等大师的悉心传授,重视将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学、科学检测等方法。他的文章论述严谨、论证充分,又有着宏观的视角;而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与艺术家的特色,使得他的思想的凝重与文笔的灵动相结合,文章不古板,有趣味,十分耐读。
-
山外山高居翰这就是十六世纪末画坛的处境:浙派可以说早已过气五十年有余;宫廷画院在十六世纪初之后,也未见任何重要画家服务其中;苏州一地虽有职业画家传统,但在唐寅与仇英之后,便无出色大家;而业余文人画传统,则在1559年文徵明谢世之后,急遽地萎弱。此一关键时刻的中国画史,正是本书要探讨的对象。在此一较为晚期的阶段里,由于文献的记载比较完备,我们可以处理一些元代或明代初期所难以探讨的课题。——高居翰 山外有山,晚明绘画许多不但深具感染力,且极引人注目,它们超越了过去山水画构图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性变革,在形式、内涵、意义以及实践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复杂程度。晚明画家也以高度自觉和错综缠绕的方式,与传统画史建立关联,同时也与其当代的文艺理论结合,形成繁复的互动关系。高居翰深入晚明时期罕见的多重艺术史情境中,展陈作品的每一面向,以各种令人惊异的绘画图像和画家类型,共同描绘这一时期艺术的复杂与活力。
-
隔江山色高居翰在宋朝之前的数百年间,绘画有许多母题皆出自前图绘时期及纹饰的传统,而且毫不避讳装饰的效果。到了宋代,装饰价值虽然仍在,但是已经退居写实之后了;绘画成为洞察自然界的具体展现。到了元代,这样子的绘画是再也不可能了。此时,一些比较积极的画家奋力朝罗樾所谓的“超再现艺术”迈进。他们撇开早期所关心的课题,致力创新各种个人的、表现性的及思辨性的风格,这种风格隐含古意,却不至于牵强。就元代的知识分子而言,绘画成了一种修身养性和彼此沟通的工具,用罗樾的名言来说是一种人文锻炼。——高居翰 元朝正值蒙古人入主中原,也是中国早期与晚期绘画的一大分野。业余文人画家登上画坛舞台,从此改变了中国画史的发展路径,也引发了一场风格上的革命。他们与前人遗留下来的定型格式分道扬镳,为的是具体表达情感与心绪,使山水画成为表现自我的工具,形成了“隔江山色”的典型构景。本书为“中国古代晚期绘画史”计划的肇始之作,在结合画家生平与画作题材的基础上,高居翰以更宏阔的视角探讨各风格传统或宗派的发展脉络,进而观察元代风格革命的本质,以及许多画家的个人成就。 《隔江山色》是“高居翰作品系列”的第一种,也是高居翰所规划的“晚期中国绘画史”的肇始之作,初版于1976年,后续《江岸送别:明代初期与中期绘画》(1978)、《山外山:晚明绘画》(1982)、《气势撼人:十七世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与风格》(1982)、《致用与娱情:大清盛世的世俗绘画》(2010)等作品,共同构成了他对整个晚期中国绘画史的“全局式”理解。
-
美术鉴赏中等师范《美术鉴赏》教材编写组编写本书内容包括:中国绘画艺术鉴赏、中国雕塑艺术鉴赏、中国工艺美术鉴赏、中国建筑艺术鉴赏、外国绘画艺术鉴赏等。
-
气势撼人高居翰我们正是在特具原创性的中国作品里,看出画家受所接触的西洋画影响;甚至说得更确切一点,西洋影响还似乎正是造成其原创特质的重要激素之一。中国的绘画传统太健康、太肯定自己的自足性,故而难为外来的入侵文化所湮没。人类学家的刺激扩散效应观念(stimulus diffusion)或许最能够用来形容中国画史上的这种反应:本土文化撷取了外来的理念与模式,然却赋予其一个新且本土化的内涵,如此,本土文化便被驱向了一个它原先不会发展的方向。 发现西洋画与自己北宋时期的山水画有着某种神秘的相似之处,这种认知必定使中国人的注意力再度集中于中国传统中此一段久已为人忽略的篇章。一个绘画主体根深蒂固在中国自己的历史传统之中,而另一个主体则源自中国以外的时空领域,蓦然地在此时同现于中国的土地之上。所有这一切都在一时之间,回流到了中国人所共有的形式与风格观念的资料库中,而为中国画家所撷取运用。——高居翰 十七世纪的中国绘画,不但有其独特美感,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气势与魄力。“即使在世界艺术史上,欧洲十九世纪以前的画坛,也都难与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媲美。”高居翰以《气势撼人》处理明末清初这一绘画阶段,关注绘画风格与自然经验,绘画作品与历史选择的双重关系,以张宏与董其昌的艺术对比开篇,以王原祁和石涛命运的对照终结,是西方学界中鲜有的尝试宏观思考与讨论中国绘画的造型本质问题之作。
-
江岸送别高居翰《江岸送别》包含一段自成首尾的中国绘画发展段落,始于明初,终于十六世纪末,此时引领明代画坛的风潮似乎已有疲态,正是革故鼎新的好时机。 我在撰写《江岸送别》时,已经变得比较专注于其他的问题,譬如,注意到了以地方派别来归类艺术家的重要性;职业画家与业余画家分野的复杂性;以及在明代画家的社会地位与其画作题材和风格之间,我看到了一些明确的相关性。——高居翰 明代初期与中期,服务于南北两京的宫廷院画家以及活跃于浙江、福建和其他地区的画派,复兴了宋代所建立的职业绘画传统。其后,继承衣钵的画家们笼统地构成后来所谓的浙派。无独有偶,元代大家所形成的业余绘画传统,也在经历了约百年的沉寂之后由苏州画家沈周复兴,中国史家均以他为吴派始祖。然而明代的政治氛围和经济环境深刻地影响了明代艺术的走向,残酷的政局使得明代画院和浙派风格都趋于保守;而逐渐发展的商业,助益吴派画家更自由地探索新的风格。最终,这两条路都走到了尽头,也孕育出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方向。
-
守望传统本社 编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出现一个以宣扬传统昼学、维护国画学统的绘画团体——广东“国画研究会”。它成立于1925年,前身为1923年创建的“癸亥合作昼社”、其固体活动于1937年终止。该昼会前后经历近十五年时间、参与的画家数百人,成为追一时期广东地区人数多、影响*的一个美术社围。「国画研究会」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广州,并在香港、东莞创立分会,其流风遗韵一直绵延至今。在其十余年的艺术活动中,他们与“岭南派”论战、编纂美术书刊、举办展览会、创立国画图书馆、定期雅集挥毫、参与书画经纪、创办美术学校、热心公益活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美术体系,成为广东近现代美术的一个典范。昼会的代表画家如潘至中、潘达微、姚粟若、李瑶屏、赵浩公、卢镇寰、卢观海、温其球、黄少梅、李凤廷、黄君璧、黄般若、邓诵先、卢子枢、鸡艮斋、李研山、容仲生、张谷雏、冯缃碧、罗仲彭、蔡哲夫等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成为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他们在发扬国光、继承传统方面堪称昼坛之楷模、后学之津梁。为梳理国画研究会的艺术活动历程、弘扬桑梓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盛极一时的昼会所经历的盛衰兴废,广东省博物馆和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以两馆所藏作品为基础、并商借香港艺术馆所藏部分精品,联合主办“守望传统一广东国昼研究会·一九二三至一九三七”展览并出版相应图集,希望人们借此重温这段辉煌的历史,并由此透析代表昼家之艺术风格。
-
唐宋元书画家丛考余辉本书系画家疑年和画史考据相结合的艺术史专著,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间采用文本、图像考据的成果。作者根据有关版本、书画题跋、碑文等文本材料集中考证了唐五代宋辽金元约八十位早期画家的生卒年和生平要事,或探索产生其重要作品的时间节点、时代背景,以及遗民画家在改朝换代之初的心理状态、心路历程,并校勘了一些错讹的艺术史材料。本书通过图像考证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和创作动机,显现出图像具有证史、叙事等独特的功能,以弥补文本材料之不足。结合文本与图像的考据结果,可破解尘封百年的历史密码,使艺术的历史具体而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