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唐 柳公权 玄秘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
中国古代碑帖集联 爨宝子碑集联夏雪《爨宝子碑》全称《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即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碑高190厘米,宽71厘米。71厘米。《爨宝子碑》共13行,每行30字。下部为立碑人名13行,每行4字。碑文记录了墓主人爨宝子的生平及对墓主的赞美之辞。碑右下角刻有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曲靖知府邓尔恒的隶书跋文6行。该碑字体属于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文彩飞扬。本书以爨宝子碑集联,对联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喜欢的意境优美,积极向上,雅俗共赏的内容,与爨宝子碑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是喜欢汉碑爱好者的首选临摹范本。
-
草书 冬到黄叶村七绝四首安方本书是书法家安方以草书所书自作诗长卷。内容七绝古诗创作于2017年冬,书于2022年秋。本卷以大草书写,气度沉着,冷峻悠远,一气呵成,节奏感强。
-
书法入门必学碑帖孔文凯暂缺简介...
-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上海辞书出版社艺术中心 编暂缺简介...
-
三希堂法帖宋高宗《千字文》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宋高宗《千字文》与《集字圣教序》相比,此作是墨迹、章法自然、行气贯通、粗细分明,行笔速度较快,多一些潇洒,而少了点蕴藉,由此可知宋高宗对王羲之书法下过一番功夫。宋高宗痴迷书法,未尝一日舍弃笔墨。他见多识广,对古代法帖了然于心推崇魏晋书风。他正书和草书兼擅,用笔干脆利落、结体多变、随性书写,饶有魏晋古风。
-
三希堂法帖黄庭坚·《松风阁序诗帖》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的晚年之作,笔法如长枪大戟,结字如奇峰危耸,是典型的黄氏辐射行书体,此诗卷沉着老道,圆熟高古,结体严谨,以横向取势,中宫收紧,撇捺向左右舒展,张力外放,横画极力右上倾斜,藏锋拖出,竖画起笔多为落笔后调整中锋下行,有钢筋铁骨之感,用笔一波三折,如枯藤古树,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劲健挺拔,耐人寻味。
-
三希堂法帖苏轼《寒食帖》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此帖是苏轼的代表作,此帖的书法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
三希堂法帖孙过庭《书谱》陆有珠《三希堂法帖》,全称为《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又称为《钦定三希堂法帖》,即正集32册,236篇,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由宫廷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乾隆十二年梁诗正等奉敕编次内府所藏魏钟繇至明代董其昌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含无名氏)的墨迹钩模镌刻,选材极精,共收三百四十件楷、行、草书作品,另有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共九万多字。《三希堂法岾》其规模之大,收罗之广,镌刻拓工之精,以往官私刻帖鲜与伦比。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中国古典书法艺术殿堂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孙过庭《书谱》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今存《书谱》,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六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孙过庭的《书谱》是一篇著名的理论著作,书谱全文3700余字,不仅讲述了自己学习书法的经历,还对于五种书体的特点,包括具体的笔法、墨法和章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还阐明了什么是书法,书法是一门艺术,“尚情”是书法的目的,并对他认为比较好的书法家进行了评论。
-
米芾·苕溪诗帖陆有珠米芾生于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卒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等。祖居山西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年定居江苏镇江。自小学习书画,向时人学习,也向古帖取法。他临摹古帖,形神精妙,几可乱真,由集古而出新,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苕溪诗帖》是米芾三十六岁时所作,时为宋元祐三年(1088 年),与《蜀素帖》同为米芾行书的重头戏,并称米书双璧。《苕溪诗帖》的用笔有如下特点:一是中锋侧锋兼用,藏锋与露锋并施,善于在平中见奇、险而不怪,在正侧、俯仰、向背、曲直、转折和顿挫中形成潇洒俊迈的气势、痛快淋漓的风韵或杀锋落笔重若崩云,往往以很重的落墨起笔,让人震撼。如帖中“襄、夏、去、载、枚”等字,起笔都是势大力沉的圆头横。行笔到中段稍提而过,尾部又顿按,但没有起笔那么狠而重,显得有急有缓、有主有次,富于变化。二是横画的左伸右缩,对比明显,如帖中“夏、去、秋、半、青、梁”等字。三是竖画多欹侧,竖画上部偏向左,下部偏向右,如帖中“群、哗、辞、声、怜、行”等字,玉树临风、摇曳多姿。四是蟹爪钩的妙用。蟹爪钩是一种惯常发力点产生时间差的钩法,出钩前要增加一段横向运动过程作为蓄势铺垫,其形状如同螃蟹扬爪横行,故名。其在汉隶中已见端倪,王羲之、王献之和颜真卿等书法家都有运用。米芾《苕溪诗帖》也大量运用这一技法。例如“将、谢、寻、浮、转(轉)、宁”等字的竖钩,“戏(戲)、秋、周”等字的竖撇。五是捺画的变化。人们通常写捺画特别是平捺,多以左轻右重,一波三折而过,《苕溪诗帖》除了守常之外,还有出新,即反捺的变化,写出了极为别致的反捺,反过来变成左重右轻。例如帖中的“峰、漫、入、还、通、过、游(遊)”等字的反捺。 《苕溪诗帖》的结构欹正相生,通常有欹侧的体势,欲扬先抑、欲左先右、欲疏反密。如在保持重心平稳的基础上,极力将竖画往右下偏斜,又在适当的位置调整一些笔画或字向左下倾斜,增加了灵动跌宕的风姿和骏逸飞动的神态。《苕溪诗帖》的章法也颇具匠心,可谓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留白形成强烈的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牵丝交相辉映,骏逸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辅相成。在重视整体气势的同时,兼及细节的雕琢,把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雄稳健有机地融合,创造出激越痛快、翰逸神飞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