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西泠印社百位名家百马印谱赵军 编暂缺简介...
-
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专号上海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 编上海博物馆是国内重要的碑帖收藏机构之一,其所藏碑帖数量宏富,精品众多,大部分出自戚叔玉、吴湖帆、孙伯渊、徐森玉、李荫轩等名家旧藏。本书为浙江省博物馆与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联合举办“金石书画(第六期)——上海博物馆图书馆藏善本碑帖特展”配套图录,收录先秦至五代81种珍稀善本碑帖,依照刊刻及铸造的时间为序,分为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其中刻帖单列。该书收录碑帖涉及钟鼎款识、碑碣、墓志、造像题记、摩崖、刻帖、杂刻7大门类,囊括篆、隶、楷、行4种书体,其中宋拓本3件、明拓本14件、存世清代初拓本18件。此书高清、完整反映80余种善本碑帖全方位信息,对每种善本的封面、题签、跋尾、藏印、重点书影图像进行高清刊布。同时开篇附有“主编导读”,书末“图版说明”对每本碑帖的尺寸、装帧、递藏、孤本珍本进行辑录,为研究古代书法史发展、善本碑帖研究、书画鉴定等方面提供优质图文资料。
-
中国篆刻名品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本书以《十钟山房印举》《十六金符斋印存》等精钤印谱为底本,汇集传世和新见两汉、魏晋南北朝私印,专业角度严选1300方原钤印稿,35方公私藏汉印实物代表作照片,按照姓名印、多面印、吉语印分类,并按印文字数和首字笔画数编排,展示两汉以后私印的各种面貌。高像素原色精印。印蜕均做释文,对作品中涉及的姓氏、印文、材质等详加注解,书后辑录历代精彩品评。
-
中国篆刻名品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本书以《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考藏古玺印》等精钤印谱为底本,汇集传世和新见两汉、魏晋南北朝官印,专业角度严选880余方原钤印稿,30余方公私藏汉印实物代表作照片,展示汉魏七百余年的印章沿袭发展面貌,高像素原色精印。印蜕均做释文,对作品中涉及的地名、职官等详加注解,书后辑录历代精彩品评。
-
西狭颂·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 临摹详解 超清范本刘洋 编著《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十二方中国历代经典名碑,涵盖了篆、隶、楷多种字体,分别为:《峄山碑》《石鼓文》《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西狭颂》《乙瑛碑》《石门颂》《曹全碑》《张猛龙碑》《颜勤礼碑》《道因法师碑》。彩色印刷、锁线装订,以一碑一册的形式单独发售。《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西狭颂》为其中一种,从书法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西狭颂》进行技法解析,以便学书者洞悉该碑书法精妙之处。同时,本书附上《西狭颂》拓本善本,以便学书者临习。
-
张迁碑·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 临摹详解 超清范本戴亨钺 编著《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丛书精选十二方中国历代经典名碑,涵盖了篆、隶、楷多种字体,分别为:《峄山碑》《石鼓文》《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西狭颂》《乙瑛碑》《石门颂》《曹全碑》《张猛龙碑》《颜勤礼碑》《道因法师碑》。彩色印刷、锁线装订,以一碑一册的形式单独发售。《历代名碑临习技法精解张迁碑》为其中一种,从书法的点画线条、字形结构等方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张迁碑》进行技法解析,以便学书者洞悉该碑书法精妙之处。同时,本书附上《张迁碑》拓本善本,以便学书者临习。
-
中国篆刻名品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本书以《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考藏古玺印》等精钤印谱为底本,汇聚先秦时期齐、燕、楚、晋、秦的私玺,按国别分类,并以印文字数和首字笔画数排序,专业角度严选1112方原钤印稿,59方公私藏代表作古玺实物照片,汇粹先秦古玺印各种风格面貌。高像素原色精印。印蜕均做释文,对作品中涉及的姓氏等详加注解,书后辑录历代精彩品评。
-
北魏墓志精品 李璧墓志洪亮 编北魏《李璧墓志》乃北碑之范本。此碑刻工精良,刀锋传达笔锋,峻利爽劲。字法或向右上取势,或上收下放,或左收右放,或右收左放,欹侧有致,每字皆险峻而又稳妥,与《张猛龙碑》相伯仲。张碑略显文气,而李碑风神峻拔。该墓志对于书法初学者或有一定书法基础者都极为适合,学习时当注重其爽劲、强悍的风神。
-
北魏墓志精品 穆亮墓志洪亮 编北魏《穆亮墓志》在北碑中属雄健一路,用笔厚实,字形随字而变,时方、时扁、时长,以字之重心稳健为旨。部分字形上收下展,呈三角形,更显字态之稳重。洪亮题《穆亮墓志》:“敦厚朴诚夸穆亮,稳如泰岳敏谐藏。品来此刻雄浑在,木讷之中更健强。”偏好雄强一路书风审美者,从该墓志入手临习较为适宜;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临习该墓志也能增强自己书法中朴厚、雄健的风格。
-
中国书法批评史·元明编方波丛书按照中国书法发展的源流,研究中国书法批评的历史源流和对中国书法发展的影响、塑造,把握传统书法批评的整体脉络和历史特点,深入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以及其独具的审美特质,最终借书法批评建立起书法理论的体系,寻找前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本书为元明编,跨越元、明两代,在批评视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等方面展开概括与叙述,审视这一时期书法批评的状态和对后世书法批评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