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顿还旧观祁小春本书是关于王羲之尺牍作品之考证的专著,作者是 的王学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祁小春老师。作者从本体研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了王羲之书法的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时代特征等情况,并相应配有大量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插图。全书论述充分,引证详实,是一本关于王羲之研究比较有特色的著作。
-
笔墨狂情张以国本书从王铎的书法研究入手,探讨晚明时期中国书法之演变。王铎意欲借复古而创新,调和王羲之的侧棱用笔和精细细节,与张旭的中锋行笔和雄阔气势。全书由七篇长文组成,在整个晚明文化的时代背景中,讨论了王铎书法线条的形态、来源,以及他与同时代书法家的对比。同时,作者还对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以及张旭、怀素、颜真卿、米芾、黄庭坚、董其昌等中国历 众多书法大家的风格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汇集了大量藏于海内外难得一见的书画珍品。
-
二王以外薛龙春书名取自晚清金石学家叶昌炽“二王之外有书,斯可与论书”,此话被后人看作“碑学”与“帖学”分庭抗礼的标志性宣言。作者通过对碑学历史反思性的研究,深度梳理了清代“碑学”的脉络、旨趣与实践。清初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兴起,从汉隶到楷书的石刻文字书体(铭石书),被视为古代书法学习的新资源,进入学者、书家等文化精英的视野,甚至成为经典。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噪下,用“碑学”来笼统地指称石刻书迹的学习,风气渐盛,并与“帖学”对举。而“碑学”的含义涉及书体的演变,书法观念、趣味的异同等等,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作者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描述代表人物的书法活动,通过揭橥“碑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节,深化了我们将碑学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的思考。
-
流不走的记忆戴琼,周劲松本书为诗词和书法合集,诗词是对山中静居、登高闲步、新雨听竹、莳花植木、围炉煮茶、饮风酌酒、水镜泊舟、松溪垂钓、观海听涛、月下抚琴等中式美学的深入体会,全书以古体诗、词等极简的方式记下心中感悟,表达特定时期的思想感情。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古典诗词,还可以通过文字对自己的生命历程进行梳理,获得某些共鸣。将诗词作品用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充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体会诗词意境的同时欣赏书法作品,可谓相得益彰。
-
中国书法发展史陈振濂 总主编,罗厚礼 姜寿田 主编,曹军 薛龙春 徐金平 黄君 叶鹏飞 许宏泉 李义兴 宗致远 陈琦 季琳 编暂缺简介...
-
硬笔行书96天实用教程张为民暂缺简介...
-
《毛公鼎》习法举要林子序 著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重器,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该铭书法极其饱满庄重,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毛公鼎》与《散氏盘》《大盂鼎》《虢季子白盘》并称为书法史上的“四大国宝”。此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对其无不倾倒。至今,其铭文书法依旧倍受习篆者推崇,是为必须的临写本。林子序先生于书法、古文字颇有心得。本书以规律的方法对《毛公鼎》铭文进行总结,帮助临习者正确辨识字形、清晰笔顺,使读者临之有法,并收获更为系统的文字知识,是一本综合性强而又实用的临写本。
-
姜夔《续书谱》美学研究时胜勋 著姜夔《续书谱》是南宋代表性书法理论著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世人关注,至今仍有其独特价值。本书通过姜夔传记和思想史研究、学术史研究、文本注解研究、关键词研究、体系性研究、比较研究等六个方面,对《续书谱》美学进行专题探讨,系统而全面地呈现了姜夔《续书谱》书法美学的思想内涵、理论贡献及其在中国书法美学思想中的独特地位,对于推进《续书谱》研究走向深入,拓展中国书法美学研究的中观研路径,弘扬中国书法理论遗产和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隶书唐诗一百首赵元生本书是一本篆书的集字字帖,全书以诗歌类型分类,包括山水田园诗、写景抒情诗、赠友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边塞诗、讽喻诗等。该书经过精心筛选、多方比较挑选出彼此协调、整齐的篆书作品,用来集结成唐诗。读者既能欣赏古诗词的抑扬顿挫之美,又能体会出书法作品的结构之美。
-
行书唐诗一百首赵元生本书是一本行书的集字字帖,该书汇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家的作品,经过精心筛选、多方比较挑选出彼此协调、整齐的行书作品,用来集结成唐诗。读者既能欣赏古诗词的抑扬顿挫之美,又能体会出书法作品的结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