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
兰亭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兰亭序(虞世南临本与宋拓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该书所选墨迹本为唐代虞世南临本,拓本是宋拓本,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学生,临本得王氏家法。
-
兰亭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兰亭序(禇遂良临本与定武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该书所选墨迹本为禇遂良所临,拓本为宋拓《定武兰亭序》。《定武兰亭序》因在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定县)得名。传为唐代欧阳询据王羲之真迹本上石,风格浑朴、敦厚又不失妍美,为诸刻之上品。该书所选宋拓本为柯九思本,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草决百韵歌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本系列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学习书法,就像阅读《论语》的不同注释本,不仅提供了经典范本,还有前贤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本系列也是一部古人的书法学习史,汇集诸多古代书法大家,如虞世南、禇遂良、钟绍京、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示范临摹古帖。《草诀百韵歌:米芾集字本与草法至宝本》是书法课堂的好教材,更是自学书法的好帮手。
-
集字圣教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本系列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学习书法,就像阅读《论语》的不同注释本,不仅提供了经典范本,还有前贤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本系列也是一部古人的书法学习史,汇集诸多古代书法大家,如虞世南、禇遂良、钟绍京、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示范临摹古帖。《集字圣教序:董其昌题跋宋拓本与董其昌临本》是书法课堂的好教材,更是自学书法的好帮手。
-
孝女曹娥碑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孝女曹娥碑(宋拓本与王宠临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书圣王羲之所书。墨迹本为明代大书法家王宠所临,拓本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唐刻宋拓本。另附宋人墨迹临本、安思远旧藏宋拓本、上海图书馆藏拓本三种。
-
兰亭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兰亭序(冯承素摹本与神龙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该书所选墨迹本为唐代冯承素钩摹本,拓本是唐代以冯承素素钩摹本为范本制作的刻帖,为唐刻宋拓,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半截小印,故称神龙半印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冯承素摹本学界多数人认为是出自唐代冯承素本人之手,但还有一种说法,此墨迹本为明代书家据刻帖高仿而成。
-
兰亭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兰亭序(定武本与赵孟頫临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兰亭序》为书圣王羲之所书。该书所选墨迹本为元代赵孟頫临本,拓本为吴炳藏定武本。赵孟頫在元代复兴二王笔法,在王羲之《黄庭经》《兰亭序》《圣教序》等帖用功颇多。
-
乐毅论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乐毅论(宋拓本与王宠临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书圣王羲之所书。墨迹本为明代大书法家王宠所临,拓本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唐刻宋拓本。另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唐刻宋拓本两种、安思远旧藏宋拓本一种。
-
黄庭经邓宝剑,赵安悱《黄庭经(心太平本与赵孟頫临本)/双观帖》特点:一、多样的范本:习字总是离不开范本,而范本在传播的过程中呈现为非常复杂的样态。书家亲笔书写的字为真迹,王羲之、王献之等名家的书信、文稿皆成为后人习字的范本。可是经典作品的真迹是非常难以获见的,即使有幸获见,也难以长久地保留在身边。为了保存与传播,就有了对真迹的复制。古人并无照相影印技术,复制法书真迹主要依靠勾摹与刻帖两种方式。勾摹又称“向拓”,即向光而拓,也写作“响拓”,它的基本程序是双勾和填墨。具体程序是,用较为透明的硬黄纸蒙在真迹上面,将字的每一笔的轮廓用淡墨细綫勾出来,然后再依照真迹的浓淡枯润填墨。填墨时有的小心一些,好处在于精细;有的大胆一些,好处在于笔意鲜活。更为简略大胆的方式便是将纸蒙在真迹上直接摹写,省去双勾的程序。唐代制作了很多精彩的晋帖摹本,在真迹难得一见的情况下,唐人摹本便非常接近经典原貌了。元人张雨跋唐摹《万岁通天帖》云“不见唐摹,不足以言知书者矣”,足可见唐人摹本之可贵。刻帖是将原迹依样刻到石版或枣木版上,中间要经过双勾、背朱、上石、刊刻几道程序,刻好之后还要捶拓以制作拓片。如果暂不考虑技术水平的因素,刻帖比起摹本来,要经过更多的工序,失真的程度也比摹本要大。好的摹本虽然“下真迹一等”,但是制作一件摹本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刻帖虽然不如摹本逼真,但是可以从帖石或枣版反复捶拓,制作很多的拓本。在范本传播的过程中,唐人摹本和宋人刻帖也会变得非常难得,于是出现辗转复制的情形,或依摹本再摹,或依刻帖再刻,或依刻帖而勾摹,或依摹本而刻帖。碑刻也是书法范本中的重要类型,具体又包括碑、墓志、造像记、摩崖等。起初,碑刻上的字是由书家用笔蘸着朱砂直接写上去的,称为“书丹”。后来也采用先写在纸上然后摹勒上石的办法,比如赵孟頫所书《胆巴碑》《仇锷墓碑铭》其墨迹皆流传到现在。从直接书丹到刊刻,比起刻帖的摹勒上石再刊刻,工序要减少很多,似乎应比刻帖更为接近书写的原貌,然而未必如此。对于碑刻,启功先生指出两种刊刻的类型:“一种是注意石面上刻出的效果,例如方棱笔画,如用毛笔工具,不经描画,一下绝对写不出来。但经过刀刻,可以得到方整厚重的效果。这可以《龙门造像》焉代表。一种是尽力保存毛笔所写点划的原样,企图摹描精确,做到一丝不苟,例如《升仙太子碑额》等。但无论哪一类型的刻法,其总的效果,必然都已和书丹的笔迹效果有距离、有差别。这种经过刊刻的书法艺术,本身已成为书法艺术中的另一品种。”(《从河南碑刻谈古代石刻书法艺术》)从实际结果看,刀刻总会改变原迹,而从目的和功能看,刻帖与碑刻实有不同。刻帖就是为了保存并传播法书墨迹的,所以刻工会尽量刻划出原帖的样子。而碑刻则是书手和刻工合作的工艺品,刻工可以尽力依照书丹的原貌奏刀,也可以大胆修饰以求“刻出的效果”,就像将小说拍成电影,可以尽量忠实原着,也可以大胆改编。刻帖摹勒上石程序烦琐,而且往往是后人刻前人的字,难免对笔法理解得不到位,这是其不足之处;而刻帖的初始目的是尽力保存法书的原貌,故而奏刀时夸张的“改编”较少,这是其优胜之处。碑刻从书丹到刊刻程序简单,而且是当时人刻当时人的字,刻工对笔法感觉更焉亲切,这是其优胜之处;而很多碑刻中夸张的修饰刻法改变了书丹的原貌,加上一些石面粗糙难以刊刻,这是其不足之处。这里的优胜和不足,皆是就是否能更好地体现书写的原貌而论的。以上谈了真迹、摹本、刻帖、碑刻这几种重要的范本类型。其实,书法范本的种类还有很多,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都是书法家取法的对象。每一种范本都带有材料本身的个性,就像人们常说的“书卷气”“金石气”“枣木气”。人们习字要临习范本,而一些高明的临本自身也成了范本,比如(兰亭序》,有传为褚遂良的临本、传为欧阳询的临本等。这些临本一方面表现了临写者的书法风格,另一方面对于理解所临的范本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二、在比较中加深理解:既然书法的范本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样态,那么比较不同形态的范本便是获得深入理解的重要途径。比较的方法很多,姑举以下几个方面。(一)墨迹与刻本的比较把一件墨迹作品刻到石头或枣木版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形而丢失某些信息。即使再精确的刻本,墨色的枯润浓淡也是无法看到的。比较墨迹与刻本,可以渐渐揣摩出刻本中的哪些形态是刀刻、捶拓、风蚀等因素造成的。有的作品,墨迹本与刻本都是传世可见的,比如日本小川氏所藏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与关中石刻本,源头皆是智永所书,比较起来一目了然。即使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可相互比较,比如将楼兰出土魏晋残纸和《十七帖》并观,对理解王羲之的草书笔法颇有助益,临写《十七帖》时,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做到“透过刀锋看笔锋”。墨迹与刻本的比较不仅有助于临习刻本,也有助于临习墨迹。刻本中的刀痕改变了墨迹的初始形态,墨迹固然因此失真,但从积极处看,刀痕也常常让墨迹中的点画特征鲜明起来。墨迹中的方笔和圆笔,在碑刻中往往变得更方、更圆,一些方中带圆的点画特点在碑刻里也有鲜明的体现。就像漫画襄的人物形象,虽然变形了,但是人物的相貌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出来了。因此,除了“透过刀锋看笔锋”,我们亦可“借助刀锋看笔锋”。有的书法家心仪刀刻、捶拓、风蚀带来的效果,若能深入比较墨迹与刻本,对刀毫之别了然于心,便能更焉自然地表现“金石气”。(二)范本与临本的比较将范本和前贤的临本相互参照,常能有所收获。临本取法范本,也总是带着临写者的个性。清人王澍云:“临帖须运以我意,参昔人之各异,以求其同。如诸名家各临《兰亭》,绝无同者,其异处各由天性,其同处则传自右军。以此思之,便有入处。”(《翰墨指南》)在王澍看来,《兰亭序》诸临本的不同之处出自临写者的天性,而共同之处则出自王羲之,这一看法很有道理。如果进一步看,临本的风格独具之处未必就和所临的范本没有关系,临写者常常是捕捉并强化了范本中的某些特征而自成一格的‘比如八大山人临摹集王羲之字《兴福寺半截碑》,便强化了王羲之字形内部的空间对比。范本有助于理解临本,临本也有助于理解范本。临摹者是以自身的方式阐释范本,就像一束光让范本的某一侧面鲜明起来。这样的比较,既能启发我们深入把握范本的特征,又能启发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临帖方法。
-
黄庭经邓宝剑,赵安悱《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黄庭经(星凤楼本与王宠临本)/双观帖》是双观帖中的一本,书圣王羲之所书。墨迹本为明代大书法家王宠所临,拓本为宋星凤楼帖所收《黄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