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
-
国之色 中国传统色彩搭配图鉴红糖美学本书是中国传统色的科普、配色图鉴。本书分为“技”、七大色系、“四时八节”“织锦霓裳”四大部分。“技”介绍了中国传统色彩的基础知识;七大色系记录了赤、黄、绿、蓝、紫、褐、黑白七大色系中的58个中国传统色,174个相关色,并介绍了颜色的特征、出处、用途,提供了色彩搭配的方案;“四时八节”介绍了节气的知识、色彩意象和色彩搭配;“织锦霓裳”记录整理了8个时期较有代表性的服装式样和用色偏好。本书适合设计师、画师、传统色爱好者阅读。
-
格 普通版随机波动 编本书是由中文播客界翘楚“随机波动”策划出品的主题艺术书。纺织品的格纹、屏幕像素的方格、城市规划的网格……“格”,生活中常见的单位,虽不起眼却包罗万象。我们创造格子、受制于格子,又跳脱出格子。它承载了时间的痕迹与个体的经验,也孕育着未知与想象。以“格”为主题,本书集结了汪民安、林棹、辽京等数十位知名作者的力作,并收录德国思想家韩炳哲、意大利作家费兰特的相关作品,以及达米恩·赫斯特、路易丝·布尔乔亚、艾格尼丝·马丁、我是白等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创作。评论、小说、诗歌、漫画等多种体裁交织,文本和图像相间,展现出“格”不断生长的可能性。书中话题从奇珍格、浮世绘,延伸至智能手机、AI算法,再到疫年记事、女性写作,涵盖当代人关切的各种议题,提供了观看世界与自我的全新视角。这是一次穿梭在格与格之间的历险,一场审美与智识的旅程。
-
中国印染织绣艺术张抒本书为“中华传统艺术系列”之一,全书共分七章:“灿烂的中华织绣”“《考工记》的‘画绩’”“染缬”“印染艺术的普及和发展”“天下靛蓝‘药斑布’”“彩印花布和木版捺印”“历代精品鉴赏”。本书除第一章阐述丝、织、绣外,第二章至第六章分门别类地对有特点的印染种类做详细的介绍,以上都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而第七章则是历代印染织绣的精品鉴赏,作者精选了三十多件历代织物,配以详尽的文字解说,图文并茂。
-
瓷都的画匠孔铮桢本书以景德镇名家王锡良先生和他的陶瓷艺术为研究对象,以访谈等第一手资料为基础,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王锡良瓷艺风格的发展脉络,挖掘其艺术内涵,分析其成功的根本原因,进而以之为范例,探寻景德镇近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文化语境,解释“作者——器物——社会”这一关系网之间精妙的平衡关系。
-
髹行成器吴朋波 著在中国传统造物文化的璀璨星空中,漆艺文脉历时八千余年。胎体材质丰富,髹饰技法多种多样,星罗棋布的漆器遗存与文献典籍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饱含“漆息”的文化记忆。近代以来,愈来愈多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艺思潮涌入中国,其影响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20世纪西方现代文化冲击与中国本土文化追求现代转型的语境中,传统髹漆工艺的现代转换历程曲折多磨,可是以沈福文为代表的这一代拓荒者们以极强的信念为中国漆艺文化厘清了方向、开拓着航道。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漆艺家和工艺美术教育家,在髹漆工艺实践与工艺美术教育等领域成就卓著。
-
剪不断的乡愁敬彪、黄静2009年9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这些传承人有着相对独立的传承谱系,他们的作品保留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和鲜明的艺术个性。正是这些属于各自独立传承谱系的剪纸传承人,赋予了中国民间剪纸丰富多元、异彩纷呈的恢宏与厚重。本书由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医巫闾山满族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赵志国口述,并配以大量剪纸作品,生动地记录了他剪纸艺术的成长历程和艺术传承。
-
藏在云锦里的智慧杨冀元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寸锦寸金”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
玉见生机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画册《玉见生机》是由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在颐和园共同举办的《玉见生机:中国古代动植物题材玉器展》编撰而成的展品图鉴。该展展出了部分中国古代玉器,是一个很好的展览,其中很多作品是一般玉器展览中不可多见的艺术珍品,是能够代表时代玉器特征的典型作品。展览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中国古代玉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展品的珍希性,可供观赏、研究。画册共展品特点分为龙飞凤舞、瑞兽灵禽、家豢天养、嘉木良卉和时蔬佳果5个篇章。画册图片均是拍摄的展品,有全貌图,也有细节图,并且有专家对展品的品读,是非常值得文物爱好者珍藏的一本画册。
-
考工格物-开物潘天波《开物:中国工匠技术观念史》系“考工格物”书系之一,作者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潘天波教授。主要以“丝路文明互鉴”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物的哲学”。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拓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丝路华物已然实现了从商品物向思想物、技术物和制度物的全球化流通与演进,彰显出从物的易位到文明创生的嬗变历程,展示了华物在全球丝路交往中的资源功能与时空价值。
-
考工格物-齐物潘天波考工匠物虽万千,理论精神齐如一。本著基于中华文化批评传统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聚焦围绕从战国时期《考工记》到清代《考工典》的考工知识体系,系统阐释中华考工理论体系之精髓与概貌,并剖析中华考工的理论体系、精神体系与批判体系,还原与建构中华考工学理论的话语体系及其生成逻辑,展示中华考工与中国文化批评传统的独特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