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从风格到画意石守谦 著本书收录石守谦教授自1994至2007年间陆续发表的十五篇论文,共分五个单元,以元明绘画为主,上溯五代,下及20世纪。作者以中国绘画史的论述架构为经,以不同研究论题为纬,探索并示范中国绘画的研究方法。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中国绘画研究的方法与模式已有长足发展,其中以风格学的形式分析贡献最力,在时代风格的确立与特定风格系谱的建立方面,成果卓著,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局限。作者对此作了回顾与反思,质疑以西方狭义的“再现”(representation)标准来研究中国绘画的适当性,进而提出“画意”作为一种观看中国绘画的方式。“画意”一词原出自中国传统画史,但作者试图从艺术品与观者互动的角度予以考量,力求将作品还原至创作初始的文化情境来理解其“画意”。全书以“画意”一旨贯串,于风格分析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开展新议题,一方面对传统的议题提供新视角,如以族群冲突、交融的观点解析丰富多元的元代绘画,或以区域竞争的角度观察地方画派等,其中对于“文人画”发展的重新审视与解读,更是前所未发之真知灼见。作者就不同研究个案的题材与性质,选择切入视角与适当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艺术史微观的深入与宏观的渊博。本书不仅可提供中国绘画爱好者一窥中国绘画精髓的管径,更为中国艺术史提供一组多元、开放而可行的研究方法,是不容错过的一部佳著。
-
大明[英] 柯律格 著,黄小峰 译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本书讲述的不是一部从皇帝到皇帝的历史,而是向读者引出了一些主题,这些主题提供了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的指向,比如有关运动与静止的观念,有关娱乐、暴力和长生的观念等等,使读者可以更深入地进入明代社会。作者还通过强调这一时期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挑战了明代中国文化孤立于世界其他文化而存在的观点。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图像和物质资料,包括他最熟悉的绘画和陶瓷,也包括武器、丝织品、服装、印刷书等等公私收藏,其中很多都是第一次面世,这些材料中甚至还包括世界上的第一块“商标”。他还广泛考察了当代资源,以对这个中国艺术与文化史上的多变时期进行说明。
-
傅山的世界白谦慎 著本书为三联书店第十届战略联席会定制版。十七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由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关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必读的作品。
-
行到水穷处[美] 班宗华 著,白谦慎 编,刘晞仪 译班宗华(RichardBarnhart)是美国前辈当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画史研究学者,这本文集收录了他致力画史研究以来的20篇重要论文,主要集中于宋画,兼及元、明及中西交流与影响,既有早年之作,也有新近的文章,展现出他对中国早期绘画的鉴定问题以及欧美收藏中国绘画史的持续关注,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毕生的治学思路与成果,可资国内读者借鉴。尽管作者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维度很广,但他始终对“宋代画家那不可比拟的成就抱有**的兴趣”,这也使得他成为国际艺术史学界公认的宋画研究权威。
-
古典艺术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著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ölff lin,1864—1945),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学生和继承者,瑞士巴塞尔大学艺术史教授,一位开拓性的艺术批评家。他采用了一种新颖而严密的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形式分析来欣赏艺术作品。他教我们怎样去看一幅画,并创造了一套将我们所见记录下来的语汇。《古典艺术》首版于1899 年,是沃尔夫林很早运用这种方法的著作之一,也被贡布里希评价为他杰出的艺术史著作。本书讨论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大师——莱奥纳尔多、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巴尔托洛梅奥修士、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的作品,并对盛期文艺复兴艺术若干主导性原则进行了阐释。作为这一时期艺术的鉴赏手册,《古典艺术》是不可超越的,因为它将严谨的方法与对那些不易分析的品质的敏锐感觉力结合了起来。本书包括赫伯特·里德撰写的序言,并收入了正文所论及的近200 件绘画与雕刻作品的插图。
-
开放的艺术史[美] 班宗华,[英] 柯律格,白谦慎,石守谦,巫鸿 著开放的艺术史丛书精选海内外艺术史研究经典著作,旨在吸收多元开放的视角,从不同维度深化和拓展我们对于中国艺术传统的认识。丛书偏重思想性和学术性,主要以图像材料增进文学、历史、思想、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主编为尹吉男。
-
长物[英] 柯律格 著晚明时期,品类繁多的“物”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过去所不曾享有的重要角色,关于物的分类、使用、品评,以及对它们所感到的不安或褒贬,成为晚明士人关注的话题。牛津大学教授柯律格的名著《长物》,以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一书为例,从物品视角切入艺术史,同时也跨越学科界限,参照社会文化理论,讨论明代的“多余之物”——绘画、书法、青铜器、瓷器、玉雕以及其他明代士绅精英所拥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们如何被鉴赏、使用,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们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拥有的文玩用品,考察它们如何被鉴赏、使用,如何成为被消费的商品,以怎样的方式流通、被接受,以及它们在明代社会生活中的意涵,是一部有关晚明文化消费的经典著作。
-
西方艺术与古希腊罗马神话高阶秀尔 著,金静和 译很多画家都留下了关于维纳斯的作品,为何断臂的维纳斯成为其中的杰作? 赫拉为了不忠的丈夫,找来什么东西对付宙斯? 高洁的维纳斯,怎么会把纺织女工变成蜘蛛? 《西方艺术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分9个主题解读艺术名作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从170余幅名作中读懂众神、英雄、仙女的复杂关系,了解名画背后蕴含的丰富故事和文化精髓。 从对比中解读传世名作,揭示易被忽视的细节:17世纪的荷兰画坛巨匠伦勃朗曾用精妙的明暗表现,描绘出了作为众神之女王的赫拉的耀眼丰姿;而在莫罗的笔下,赫拉优雅地倚在权杖上,画面左侧象征宙斯的老鹰若隐若现……无需专业的美术知识,在对历代名作的对比分析中,轻松看懂名家的巧妙构思与各个艺术时代的风格演变。在学会欣赏艺术技巧的同时,同时看懂奥林匹亚众神、英雄与仙女之间的复杂关系。
-
雅债[英] 柯律格 著,刘宇珍,邱士华,胡隽 译文徵明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艺术家,以“明四大家”之一员留名画史。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注重形式分析,柯律格教授于本书中聚焦其作品的制作情境,例如时机与场合,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文献(特别是诗文)与作品,参合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艺术史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自人情义务与礼物交换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徵明的生平与作品,探索其如何在各种活动场域中建构主体与自我,从而拓展了世人对这位伟大人物的理解。全书共八章,每一章皆以某种场域、某一组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这两者不仅定义了文徵明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是他据以待人接物的出发点。第一部分的三章处理了与文徵明前半生有关的场域,包括家族、师长、同侪;第二部分是通过官场与地缘检视其社交关系,援引的材料横跨其一生;第三部分则着重处理他后半生的场域,包括顾客与弟子。最后一章检视在文徵明死后如何凝聚出一个一贯且鲜明的“伟大艺术家”形象。
-
中国文论史李春青 著中国古代文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文人士大夫趣味的理论化形态,我们通常熟知的那些古代文论范畴,诸如气、神、韵、妙、味、骨等等,莫不与文人士大夫的趣味密切关联,都可视为后者的话语表征。中国现当代文论发展则与现代知识分子趣味有着密切关联,是现代以来中国人“图存救亡、振兴中华”主导精神在文论话语上的显现。因此,探讨中国文论史的发展演变也就是探讨中国文人士大夫乃至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趣味演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