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南诏国大理国艺术史王文光丛书是目前部系统研究南诏国、大理国历史的专著,是云南省“十二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本书讲述南诏和大理国艺术发展的历史。
-
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巡游毛君炎 著《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巡游:莫高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是作者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中期的石窟考察笔记和速写为基础,融合多年来在世界各国博物馆里的参观记录,整理而成。此书也是总结作者40年来对中国宗教艺术的思考与在美学上的认识。特别对于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比较,并不仅仅在艺术形式上,而更有深度地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与思考,总结出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
-
璀璨的哀愁祺四 著《璀璨的哀愁》(珠宝传奇Ⅰ:中世纪下) 吝啬的皇帝,阴险的国王, 贪婪的王子,精明的美人, 还有残忍的公爵、果敢的公主, 以及那日落西山的昨日英雄;在那风雨诡谲的中世纪,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顶镶金嵌玉的白玫瑰王冠,让这所有多彩的灵魂碰撞。真正的历史,远要比后世的杜撰,更能动人心弦。 刀光剑影,尔虞我诈,一幕又一幕的野心与欲望, 共同谱写了那如珠如钻的黑暗时代。君不见,哀愁中的玫瑰花,最璀璨。
-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 著,陈平 译潘诺夫斯基这本著名的小册子是20世纪西方*重要的精神史(观念史)作品之一,也是跨越美术史与思想史的一次激动人心的探险之旅,其主旨是探讨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贡布里希曾在悼念潘氏的文章中指出:“思想与图像、哲学与风格之间的关联,这是一个难题,远远超出了图像志的界限。”破解这一难题正是潘氏毕生的追求,也是他创立现代图像学的出发点。 在本书中,潘氏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似的风格特征。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
-
詹森十九世纪艺术史罗伯特·罗森布鲁姆 H·W·詹森 著 著暂缺简介...
-
对立之美严伯钧 著《对立之美:西方艺术史》采用“二元对立法”为大众讲述西方艺术史,作者在研究对象众多的艺术史中,找到同一时期成就高且又风格迥异的两位大师,对他们进行研究、归纳,为读者建立西方艺术史的坐标系,帮助读者系统地了解西方艺术史,让读者在阅读本书之后触类旁通,透过历史看艺术,再透过艺术看历史,方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对立之美:西方艺术500年》把以往深奥、晦涩的西方艺术史“翻译”成人人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知识资产。把艺术家、艺术品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打通介绍,捋清脉络和关系,还原艺术史的真相。
-
外国美术史新编易英 著全书主要从绘画、雕塑、建筑、书法和工艺美术几个方面,阐释了自原始时期至现代外国美术史不同历史时期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介绍了各时期的美术作品、美术理论、艺术家以及流派,重点对十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做了相当详细和精准的阐述,最重要的是在每章中,对重点名词与重点艺术作品单独列出,使本书知识点构架与脉络更为清晰,方便师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全书配有将近400张图片,并配之以简练精准的解读赏析,体例适当,史论结合,材料翔实,深入浅出。本书可读性强,可作为美术类本、专科教材,亦可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以及广大美术爱好者选用。
-
中国建筑艺术史刘托 著,韩子勇 编《中国建筑艺术史》是一部中国建筑史简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作者认为,人类建筑思想的进步以及建筑艺术的核心价值并不在于建筑体量的雄伟和建筑艺术的精湛,而在于人类如何在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选择非常适当的建筑方式和艺术风格,巧妙地应对自然与社会的需求。中国传统建筑是一个渐进且完整的发展历程,它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建筑艺术史本身也是一部社会史、文化史和生活史;较之其他艺术门类,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技术水平、审美心理、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的演变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陵墓与园林的形制反映了人类的生死观念和自然观念,石窟寺的开掘和雕凿展示了人类信仰观念的变化,等等。书中对于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介绍和分析,旁征博引,包含大量丰富的历史典籍资料和文学艺术作品,同时补充近年来考古界的发掘资料,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尤其最后对于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变异和转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分析,这在同类著作中并不多见。
-
艺术是什么孙乃树 著《艺术是什么》是一部内容丰富详尽,语言凝练通俗的简明西方美术史。它囊括了史前至后现代时期西方绘画史的方方面面,从艺术史上关键的人物、事件到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流派等。通过精美罕见的图片,使人感受艺术独具一格的魅力,思考艺术史的发展进程,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
慢慢看董彬 著这是一本充满文化想象、对比中西文化的博物书,有助于增长我们的文化自信。作者在本书中试图通过几个“不那么游客”的展览做一次逆时间的博物之旅: 从“一亿年前的天空落下的一片羽毛”到小说里“寻找聂隐娘的磨镜少年”,从“帕埃斯图姆的跳水者之墓”到“改变文艺界的普鲁士蓝”,从“柏拉图歌颂的雅典之爱”到“土地散发着香气犍陀罗”……每一篇文字都面对一件(类)似曾相识的文物展品,随之而来的解读也从博物馆人的学术权力,变成了走向大众审美的趣味呈现。文物,不是只有一种解读,它可以有更多的思考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