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
-
最后的达·芬奇[英] 本·刘易斯 著,白文革 译2005年,达·芬奇的油画《救世主》重现于世,在美国的一家二流拍卖行被人以1175美元购得。辗转于画廊、修复室、博物馆、自由港、拍卖行之后,2017年,《救世主》以4.5亿美元的创纪录价格成交,顶着“男版蒙娜丽莎”“世界最昂贵画作”“最后的达芬奇”等头衔,再次隐匿。 这幅画真的是达芬奇创作的吗,还是由他和学徒们共同绘制,更甚者,是一幅伪作?消失200多年,这幅如此重要的画去了哪里?过度修复之后,我们还能称其为达芬奇的作品吗?是谁重金买下了《救世主》?4.5亿美元是物有所值,还是营销天才疯狂的杰作? 这是一个关于寻找深埋之宝和探索艺术真相的冒险故事。从英王查理一世与同时代其他欧洲君主的艺术收藏宝库,到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漂洋过海进行艺术淘宝,再到当今俄罗斯寡头、中东皇室的挥金如土,《救世主》见证了全球艺术收藏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也透露了艺术品交易的诸多内幕。
-
空谷传声任道斌历史与艺术二者彼此关照,虚实互补,仿佛西湖孤山的空谷传声,令人陶醉在山水之间,啸傲自得,澄怀观道,吐心声,听回响,念天地悠悠,感人生如梦之妙。 《空谷传声(艺术与历史)/琳琅书房》收录《新疆古代消失少数民族的美术》《高昌回鹘的绘画及其特点》《元代美术家赵孟传论》等文章。
-
中西服装艺术史刘瑜 等中西服装艺术史》是服装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各大院校普遍开设。作者依据多年教学经验,浓缩了中西服装史课程的学习重点与难点,以古代服饰、中世纪服饰、文艺复兴服饰、巴洛克时期服饰、洛可可时期服饰、19世纪服饰、20世纪服饰为叙述线索,使学生能更快地通过学习服装史的知识,掌握服装流行的规律并积极探索服装设计的灵感,从而让本课程真正起到了解服装文化历史、透视流行发展、拓展设计思维的作用。
-
世界音乐简史创美工厂[西] J.L.伊里亚特 著《音乐历史简史》是一幅音乐历史全景图。音乐是一种古老的文明,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原始人类用自己的声音发出旋律,之后涌现了无数杰出的音乐家,用乐章谱写了人类别样而迷人的历史。本书梳理了从远古时期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以及20世纪的音乐历史,列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并提供经典曲目的聆听建议。全彩插图丰富地展现了每个时代的音乐风采,引领你敲开美妙的音乐世界的大门。
-
焦灼的大变局苏滨 著本书采用“中层概念”与“历史考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清末民初中国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将研究重心由事件史学转向事件隐含的结构,从而使之纳入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 本书由六章构成:第一章,从语言分析和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美术”在中国的意义嬗变历程,揭示美术的能指和所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差异性。第二章,从角色转移、角色失调等方面,考察和分析艺术家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阐释艺术主体的角色实践与社会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三章,对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组织进行考察与比较,阐述其发展历程及其组织结构的变迁,研究审美范式同艺术组织之间的功能性关联。第四章,对艺术革命的组织展开论述,分析艺术群体的社会化过程与组织形式,说明意识形态、社会环境与艺术组织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五章,以民初北京为例,从地缘文化的向度考量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向在地域美术中留下的具体表征,勾勒不同文化群落如何构建地域美术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意义。第六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来分析近现代中国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通过研究性别统治关系对女性身体形象的建构与影响,以阐明社会文化对艺术形象的构建过程。
-
古希腊艺术与神话[英] 托马斯·卡彭特 著,吕文锦 译希腊神话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我们忘了它们是如何进入我们的视野中。实际上,瓶绘、宝石雕刻、青铜造像和建筑雕刻等存世的古希腊艺术品,能够使我们从图像分析上了解比文字记载更早的神话。图像既能为我们提供另一种叙述角度,又能为我们提供珍贵的证据。比如耳熟能详的特洛伊城陷落和那个名叫弥诺陶洛斯的牛头怪物的故事,早期记载就是源自古希腊艺术品上的图像。 本书通过作者富有启发且简明扼要的梳理,能够使读者识别出从几何时期到古典时期留存下来的陶器、三角楣等古希腊艺术品中的神话场景。另外,全书297张图片足以说明,对于每一位对古希腊艺术、戏剧、诗歌甚至宗教感兴趣的读者来说,本书着实不可错过。
-
辉煌的艺术〔意〕伊拉里亚·奇塞利 著,周彬彬 译本书为“辉煌的艺术”系列丛书中的一册。本书介绍了浪漫主义在欧洲的起源与发展、表现形式与特点,丰富详尽地展现了十九世纪初冲击欧洲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的全部本质。浪漫主义征服了所有的艺术领域并扩展到新世界,时至今日依旧影响巨大。本书素材丰富,书中章节分明,结构清晰,配有大量插图,通过权威的评论与解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及浪漫主义时代的文化和历史。
-
论晚期风格萨义德 著在其引人入胜的最后一本著作里,萨义德打算挑选出一些文章、诗歌、小说、电影和歌剧,以确定晚期风格如何能够解释创作生涯的演变。他探讨了濒临死亡的艺术家怎样使“不合时宜与反常”进入自己的作品,正如托马斯·曼、理查德·施特劳斯、让·热内、朱塞佩·托马西·迪·兰佩杜萨等人的晚期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此外,萨义德还考察了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莫扎特的《女人心》,以及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女祭司们》和《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等。 萨义德指出,人们当然可以在晚期作品里发现一种“超凡脱俗的宁静”,“使得[作者]毕生的美学努力臻于圆满”,但在这本书里,他所讨论的是那些作为“不妥协、艰难和无法化解之矛盾”的艺术的晚期。萨义德认为这些作品都充满深刻的冲突和一种几乎难以理喻的复杂性,与当时流行的作品形成鲜明反差,然而它们在每位艺术家所属的特定领域中都是真正的天才之作。 《论晚期风格》雄辩动人、论理精辟,极具启示性,也称得上是萨义德本人杰出的晚期作品。
-
形象及其隐喻李健 著本书追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不同阶段z具代表性的视觉形象符号,重点剖析了英雄形象所隐含的宏大叙事及其形象符号运行机制;消费偶像所代表的“眼球经济”产业形态及其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凡人形象所表征的当代中国人主体身份建构和社会转型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从社会变迁的文化社会学视角,提炼出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发展的“大时代”“小时代”和“微时代”三个阶段,并以形象类型学方法,创新性地分析其典型的形象谱系和话语构成,由此揭示出两个重要转变的文化逻辑:当代文化从理想主义向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转变;形象塑造从精神化的英雄向物质化的成功人士,再向符号化的消费偶像的转变。
-
视觉转向中的文化研究周宪 著本书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重大理论问题,采用跨学科方法,将哲学、美学、社会学、艺术史、传播学等不同学科方法加以整合,并以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主要层面为依据,提出了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概念,建构了一个研究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理论构架。既有全球化的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化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