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王廷信学术代表作王廷信本书属于作者从事学术研究以来的代表作,全书分四大部分:编,学科研究。第二编,艺术史论。第三编,艺术传播与传承。第四编,戏曲史论。作者遴选自己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研究、艺术历史及理论研究、艺术传播与传承研究、戏曲历史及理论研究四大方面的代表性论文50余篇,体现自己的学术方向、学术性格和学术追求,内容较为丰富,不少内容涉及艺术理论、戏曲史论方面的关键问题。本书适用于艺术史论研究学者及高等院校艺术学专业的研究生阅读。
-
走向审美的情感现象学王欢欢本书在作者厦门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全书主体部分共分为6章,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存在的显现为为线索,探索现象学是如何探索存在显现问题的,以及现象学为何要走向审美现象学。现象学的本意就是显现存在。胡塞尔虽然创建了现象学,但是依旧把存在当成存在者,没有意识到现象学的真正使命所在(章)。舍勒意识到了现象学对于显现存在问题的重要性,力图在非心理学化的情感直观中,把握存在问题,但是,舍勒依据把存在当成了存在者,情感体验还停留于经验之中,也就说舍勒没有真正建构缺席现象学(第二章)。前期海德格尔继承了舍勒的情感现象学思想,却避免了其不足之处,真正把现象学用于存在问题的显现,但是,前期海德格尔是从生存论的角度探索存在问题的,这就使得他的情感体验的缺席现象学(畏)并不是真正的缺席现象学(第三章)。杜夫海纳汲取了情感现象学思想,也意识到了现象学对于存在显现的重要作用,力图在审美现象学中显现存在。但是杜夫海纳还是依旧把存在理解成了存在者,并未真正构建审美现象学(第四章)。直到后期海德格尔那里,在摒弃了前期生存论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在“急难”的情感体验中来获得存在的现象性,比较成功地建构了缺席现象学,其次在艺术之思中(摒弃了现象学中自然主义和非超越论)也成功创建了审美现象学。(第5章)。后,论述现象学的本意就是要显现存在。因为存在不是存在者,所以存在借助于情感性的缺席体验和超越性的审美体验来显现自身。又因为缺席体验是不充足的现象学,唯有审美现象学才是充足的审美现象学。因而,现象学必定要借助缺席现象学,走向审美现象学(第6章)。
-
儿童美术教学新论李彦瑾全书包含七章主要内容,分别为: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儿童美术学习的特点、儿童美术学习的规律、儿童美术教学的内容、儿童美术教学原则论、儿童美术教学策略论、儿童美术教学评价论。本书介绍了在“新时代美育”和“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修订”的背景下,对儿童美术教育目的与价值的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外儿童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和经验,阐述了面向未来,以美术学科素养为主体,结合艺术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的理念、策略与方法及其教学案例。本书可以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校外美术机构和美术教师培训机构,以及广大的社会爱好者学习与研究使用。
-
书坛尘嚣录张瑞田本书是书法史的阅读笔记,作者依据史料,在常识中发现被忽略和被遗忘的知识。基于此,寻找理解书法和认识书法的正确路径。通过书法史,作者细致而敏锐地观察当代书法,包括书坛社会学和书法家的人格特性以及书法审美的特征。在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念里,对书坛功利主义和消费意识予以剖析和批判。作者以随笔家和艺术评论家的双重身份,开启了当代书法批评的新时代。共分为《字里行间》《书法学述》《研边余话》《书法杂识》四个部分的内容,详尽地介绍了他对我国各个时期书法字体的研究,创作书法作品的心得,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及他对书法界大家作品的赏析。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书法艺术的钟情和对中国书法的无限热爱。先生文风犀利,文章内容有思想,有深度,具有思辨色彩,值得一读。
-
红色[英国]方乐晖 译 ; [英]斯派克·巴克洛 著《色彩的艺术与科学》以“红色”为主题,主要讲述了从古至今,人们是如何从植物、动物及矿物中提取红色颜料,并探讨了以“红色”为中心衍生出来的若干话题,阐述了“红色”比其他颜色更能捕捉人类想象力的原因,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大众科普书籍。书中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多学科,按时间顺序说明了与“红色”相关的自然和人类历史。
-
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埃米尔·乌提兹 著《一般艺术学基础原理/海外艺术学经典文库》是乌提兹的代表作,该书认为:一般艺术学这门学科包括由艺术的一般事实中产生的所有问题领域,它需要以美学以及文化哲学、心理学、现象学、历史学、价值论等其他学科为辅助。该一步在理论上深化了一般艺术学的问题,巩固了一般艺术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
青萍之末李若晴作者通过谢兰生的《日记》的记述,使我们从多视角观察清代中期广州社会变迁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深层变革,尝试改变传统绘画史研究中强调重要人物与作品、重视宏观把控而轻视微观描述的现象,同时也可以修正我们对广东绘画是江南地区画风的附庸的板刻印象。这对重新审视清代中期的广东绘画,分析广州如何成为大航海时代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区域性都市文化中心,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
-
白雪石文集唐绪祥本书收录著名山水画家白雪石的论文、随笔、评论等,包括技法研究、创作感悟、教学画语和访谈等几个章节,附录中精选白雪石先生友人、同事、家属的评论文章,后附有年表和著述目录。本书全面、立体地展现了白雪石先生的艺术人生,记录了他的艺术思想、技法体系以及创作心得。
-
中国山水画史[日]伊势专一郎本书《中国山水画史:自顾恺之至荆浩》为东方文化研究院(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的前身)的课题成果之一。该书从美术史的角度叙述了上自东晋顾恺之下至五代荆浩约五百年间中国山水画的主要发展历程。作者伊势专一郎充分发挥其专长,独辟蹊径,聚焦于具体作品和画论,探讨了顾恺之、吴道子、王维和荆浩这四位大家的作品风格、绘画技巧和艺术成就,是一部扎实的美术史研究专著。该书以美术作品为本,以历代画论为参照,力求摒弃时代境遇、生平传记等非美术史因素,纯粹聚焦美术作品本身,通过作品细节的微观展示,详细解析作品风格、创作技巧及其美学意义。
-
生态美学引论程占相 主编“生态美学研究丛书”共三本:《生态美学引论》以生态实在论为哲学基础,以生生理念为价值导向,以“身—心—境”三元模式为思维范式,勾勒出生态美学领域诸核心问题,创造了“文弊”等一系列独树一帜的标识性概念;《西方生态美学史》统揽西方生态美学70年发展历程,涵盖英、法、德、意、西、俄等6种外语的手文献,剖析了西方生态美学三条建构路径,即哲学思辨、生态艺术理论与环境实践;《环境美学概论》构建了环境美学四元模式,即环境审美对象论、环境审美方式论、环境审美价值论和环境审美设计论,展示了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的区别与联系。这套书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出发,既引领着生态美学的理论建构,又引领着生态艺术创造与生态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