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
苏步青画传黄岸青,钱益民 著本书是首部从多个角度反映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苏步青一生的综合性画传。共收入图片230余幅,时间跨度近百年,从他的早年经历、数学成就、在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工作成绩、所参与的社会工作、家庭与业余爱好等多个方面,呈现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今年恰逢苏步青诞辰120周年,编者收集多方材料,其中不乏从未公开的珍贵资料,在苏步青旧居“数坛宗师 爱国敬业”主题展的编排基础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回顾这位“数学之王”的人生诗篇。
-
反叛与继承黄文叡 著现代艺术,又称“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的艺术,是指20世纪以来,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总称。本书围绕现代艺术中的“现代”论述、“原始”况味、“机械美学”、“荒谬与幻境”、“大众文化”、“极简问题”等九个重要主题,从艺术理论研究与批评的角度展开论述,深入展现现代艺术各种思潮和流派发展兴起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与美学价值,具备相当的理论高度和学术价值。 本书可作为艺术院校师生现代艺术史课程的补充教材或读物。
-
弗兰西斯·培根[法]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著在福柯打开的新视野中,德勒兹是将疆域拓展得极宽的一位,文学、电影、绘画,不一而足。而1981年首次出版于法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早于他关于电影、巴洛克和文学批评的写作,并逐渐被公认为德勒兹最重要的美学文本之一。它不仅可以被当作针对培根绘画的研究来读,也可以被当作德勒兹广阔的艺术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文本来读。德勒兹认为,弗兰西斯·培根的绘画以纯粹的形象取代了具象绘画,从而在抽象与具象之间,找到了第三条道路,拯救了形象在20世纪的命运。在书中,德勒兹创造了一系列的哲学概念,每一个都与培根画作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相关,但它们同时也可以在“感觉的一般逻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伦勃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英] 肯尼斯·克拉克 著,李欣 译关于伦勃朗的艺术史读物,作为文艺复兴后期卓越的代表人物,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不仅吸引了同时代的艺术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伦勃朗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一书对伦勃朗的作品和艺术道路进行了解剖麻雀式的解读,呈现了伦勃朗“明暗法”之下更丰富的情绪。通过分析伦勃朗有名的绘画和版画作品,克拉克展示了一个伟大的画家是如何通过回忆和联想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的,也解释了伦勃朗如何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研究而改变自身绘画风格。同时,克拉克也将带领读者以富有想象力的眼光看待艺术品,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艺术家的经验。
-
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模型研究魏惠兰 著本书具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章、第2章,为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研究部分。该部分总结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艺术产业价值链及其演化路径、艺术产业集群及其演化路径、艺术产业集群价值链及其演化路径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艺术产业集群、艺术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和特点,界定了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的内涵、范畴和特征,并提出了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理论的研究原理。第二部分为第3章、第4章,为理论模型构建部分。该部分首先借鉴产业集群结构理论、产业价值链结构理论,结合“动因-行为-结果”分析范式,构建了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的结构模型;其次,在借鉴生物学、经济学、管理学中演化路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起点-轨迹-终点”研究范式构建了集群视域下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的分析模型和内容。然后,运用专家意见法对理论成果进行了验证与优化。第三部分是第5章,为案例研究部分。该部分选取昙华林艺术区为案例研究对象,识别了昙华林艺术区中的艺术产业价值链、并系统地分析了这些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的特征,提出了昙华林艺术区艺术产业价值链演化路径的优化对策。
-
实验艺术庄纾 著想要理解实验艺术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解读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观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了解其独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本书围绕八个不同的主题,以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结合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当今世界艺术创作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希望帮助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找到把握实验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
艺术的故事[英] E.H.贡布里希 著50多年来,恩斯特??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一直是一本全球性的畅销书,为众多读者提供了理想的艺术史入门读物。他用流畅的语言和娓娓道出的故事,把从早期的洞窟绘画到20世纪的艺术写成了一部清晰且富有洞见的杰作。 这本经典著作已更新至第16版,目前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销量超过800万册。此次影印的英文袖珍版内文采用字典纸和哑粉纸,便于翻阅;尺寸小巧,适合艺术爱好者随身携带,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
-
大风堂传习录陈滞冬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编为大风堂语录,收录了张大千关于中国画鉴赏与创作的言论及其诗文,下编为张大千年表及相关论文,均由书画家陈滞冬整理和创作。从本书对张大千作品、言论和行迹的记录与研究中,我们既可以领略张大千作为一流艺术家的特质,也可以通过张大千这一站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十字路口的个体窥见近现代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陈滞冬利用自己多年的研究与收集,对本书的编选尽量做到了周全而无遗漏,并对许多内容做了修订,令人期待。
-
论颜色维特根斯坦本书是著名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在人生最后十五个月里做的关于颜色的笔记。如何得当地言说颜色?这是本书的根本追问。维特根斯坦背后有他反对的本质主义的传统颜色理论,特别是牛顿的颜色理论,更有让他欣赏又令他不满的歌德及其友人伦格的颜色学说;他尝试颜色探讨的第三条道路,可谓“现象学-语言哲学的颜色论”。这种颜色探讨是开放的和自由的,它力图超越科学还原论,也想与文艺的和神秘的色彩言说保持距离,而首先是要唤醒一种敏感的颜色感觉力。因此,本书没有告诉我们颜色是什么,而是留下了一个不定的结论,即颜色和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诚如作者所言:“在每一个比较严肃的哲学问题中,不可靠性直抵根底。我们不得不总是准备好去学某种全新的东西。”
-
万象自心出何惠鉴 著,孙丹妍 等译本书系“何惠鉴学术著作集”之一,作者系国际上享有盛誉的艺术史学家、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弟子何惠鉴先生。本书整理、收录、翻译了何惠鉴关于古代书画研究的经典文献十八篇,研究跨度上迄晋唐,下及明清,涉及早期绘画理论、画家生平考证、鉴藏史、社会史诸多论题。这些文章原以英语的形式发表于海外各种学术期刊而未有中译本,本书系首次以中译本的形式加以出版并配以大量图片,全面反映了何惠鉴先生在古书画研究上的杰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