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忆丽尼郭梅尼 编,巴金 等著《忆丽尼》写得较多的是丽尼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包括他的婚姻恋爱。读者可以从中了解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全景,了解当年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丽尼的主要作品——三本散文集和七部译著,几乎都是在那几年中写出来的,当时他仅二十多岁。现在一些青年不理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些青年作家为什么那样才华横溢,文思喷涌。读了这些回忆文章,你就会理解,当时一些左翼作家为什么能像火山爆发一样,喷涌出那样火红、炽热的作品。 这里要特别讲一讲《忆丽尼》中收入的丽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给文学青年英子的十九封信。这是当年两位文学青年的心灵对话。写信人绝对没有想到,这些信件会完好地保存至今,七十年后会公开发表。这些信件可以说是写信人的内心自白,非常真实地反映出写信人的思想感情。这《忆丽尼》中的回忆文章和这十九封信,对了解三十年代左翼作家的思想和生活,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 这《忆丽尼》中的回忆文章,不仅反映了丽尼一生的曲折经历,同时也折射出他的好朋友巴金、荒煤等一群知识分子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今七十余年的变迁,反映出七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中各自经历的曲折道路。捧读这一篇篇的回忆,就像在观赏中国知识分子七十年来的人生画卷,真可谓风风雨雨,波澜起伏,气象万千。这部纪念文集记录了我国著名翻译家、诗人丽尼一生的步履。有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亭子间艰难的写作生活,也有他抗日战争时期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有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欣喜和压抑,也有他“文革”中惨遭迫害的辛酸场景。这些回忆文章,让人看到一位中国老知识分子苦难的历程,特别是经巴金、荒煤、王西彦这些大作家的大手笔刻画,丽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动人心魄。
-
世界100大冒险家(俄)H.A.穆罗莫夫 著;黄维明、崔寿智、等 译冒险家的黄金时代是18世纪,他们一度操纵了世界历史的车轮。不明来历的苏格兰人约翰·罗欧,用他发明的纸币摧毁了法国的银行体系;男扮女装的德·埃昂主导了国际政治; 长着小圆脑袋的内高夫男爵当了科西嘉的第一任国王;卡利奥斯特罗,一个来自西西里的农村小子,睥睨全巴黎,尽管他一直目不识丁;圣热尔门,一个不知年岁几何的祭司,居然对法国国王拥有无限的影响;化名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能发动民众造反,闹得叶卡捷琳娜二世胆战心惊;还有别尼奥夫斯基、塔拉卡诺娃公爵夫人、万卡·该隐、特连克、博内瓦尔、金斯顿、扎诺维奇,的的确确是冒险家的黄金时代……冒险家……他们喜欢冒险,并且竭力让周围的人服从自己,跟着他们一起去冒险。这种能力和执不仅能把这些人引向胜利,而且还能引导他们取得相当巨大的成就。
-
时代之星单杰华、唐荣清翻开本书,一个个鲜活、感人的劳模形象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身处不同的工作岗位,但凭着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时代赞歌,充分展示了劳模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展示了劳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风貌。他们不愧是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人民的楷模。 本书的结集成册,不仅希望我们珍视和尊重劳模们的创造和劳动,更力图为全社会学习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提供一个指南和依归。
-
罗哲文晨舟罗哲文,中国文博界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他以其从业六十五年,亲历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全过程的不平凡业绩,得到同行的敬重,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事业的领军人物,被誉为德高望重的“文物守护神”。公元1924年,罗哲文出生于四川宜宾,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的悲欢离合。公元1940年,他高中肄业时因一次偶然的求职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罗哲文在众多求职者中被刚迁到他家乡附近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录用,有幸拜著名古建专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师,从此迈人中国古代建筑神圣殿堂的门槛,并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罗哲文跟随中国营造学社复员回到北平,在梁思成提议创办的国立清华大学营建系担任系主任助理,在处理日常行政事务之余有机会身处宁静的清华园继续学习与深造。新中国成立以后,罗哲文被调到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任业务秘书,负责全国古代建筑保护管理和调查研究工作。他在文博界老前辈郑振铎、王冶秋局长的信任和提携下,逐步成长为得才兼备、统筹各方、年富力强的古建专家。罗哲文的人生与事业可谓一帆风顺。尽管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一些冲击,在人生征途上稍受挫折与磨难,但却很快被解脱出来,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中为周恩来总理谋篇布局的“文物外交”尽心尽力。公元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与开放的新时代。年过半百的罗哲文明显地感到事业的舞台更宽,担任的职务更多,身上的责任更大,浑身的劲头更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国家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文物档案资料室主任、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等职,曾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六、七、八届委员和六届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还担任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 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和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名誉会长。半个多世纪以来,罗哲文踏遍神州,出访海外,考察了数以万计的文物古迹,尤其是古代建筑遗存。他在调查研究之余,先后撰写了一系列多方面、多角度探索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真可谓著作等身、成果丰硕 !罗哲文除了自身的学术考察与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全国古代建筑保护与维修事业的组织者,在万里长城、西藏布达拉宫、青海塔尔寺、山西太原晋祠和朔州崇福寺等数百处国宝级古代建筑重大维修项目中,或亲自设计,或主持方案评审,或参加竣工验收,始终精力充沛地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古建维修工地,在中央与地方、行政与学术之间构建起良性互动的桥梁。面对时代变迁和文物保护事业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关,罗哲文总能够高瞻远瞩,顺应潮流,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从对单座地面固定文物的保护与维修到对这些文物整体布局与周围环境的关注,从对一组地面文物遗存的有效保护到全国一百零三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逐批评定,从两千三百五十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批审定到三十多处中国境内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申报成功,罗哲文以坚定的步伐和执著的追求,亲历亲为,与文博界同仁共同奋斗,使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广度与深度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拓展。几十年来,无论风云如何变幻,他对祖国的文物事业始终饱含无私奉献的热忱之情,在学问方面已为一代大师,在事业方面无愧“国宝栋梁”,在做人方面堪称后辈楷模。
-
火凤凰孙建博人们常说,每个有作为的残疾人都有一串悲怆、动人的故事,都是一部大书。那里面有痛苦、有屈辱、有泪、有血。靠看不停息的奋斗——有时候是向人的极限挑战,才终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包括白眼和嘲讽,从数不清的灾难和考验中站起来,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经受苦难人生才会完美,经过烈火的洗礼凤凰才能涅■。孙建博就是这样一个人。
-
路易·艾黎在中国朱健 著路易·艾黎是许许多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之一。有人称他是“社会活动家”,也有人称他是“诗人、作家和教育家”,还有人称他是“国际主义战士和人道主义者”。对艾黎一生所从事的职业,似乎很难像对其他国了际友人那样,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但有一点却是大家所共同推崇的,那就是认为艾黎“是一个寓伟大于平凡的人,一个在淳朴中蕴藏着非凡魅力的人。”从书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作者通过掌握的大量史料,对路易·艾黎的一生,特别是对他在中国的60年风雨历程,作了客观、翔实、生动和全面的叙述。这部人物传记,也是一本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好教材。应该说,作者是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
红环0.18张在元2.6 我的建筑生命与绘图笔形影不离。设计竞赛犹如“战场”。在现代化战争中,只有高素质的人掌握了先进的战略与战术性武器,才能克敌制胜。参加设计竞赛首要关键的“武器”是绘图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仔细分析国外专业杂志上发表的建筑师设计作品,那些极其漂亮的线条绝非一般的制图工具及技法所绘成。而我们要同那些高手去较量,仅凭现在的制图工具及图面功夫岂不是自取灭亡!参加如此重大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我觉得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改善制图工具,而其中首要之点就是绘图笔。我又想起了塞院长提到的那种德国制造的“红环”牌绘图笔。可是,塞院长去北京国家建材总局开会,据说两个星期后才能回来。向其他学友打听这种“红环”绘图笔,有人说压根儿就没听说过;有人尽管听是听说过,可是却一再声称这种高档绘图笔在国内目前还没有专卖。扯来这次要用“红环”绘图笔参加设计竞赛已经不可能。可是,我为什么如此迷信那种传说中的“红环”绘图笔呢?难道没有“红环”绘图笔就不能动手工作吗?过于依赖那种高档笔,似乎最终只能成为“红环”绘图笔的奴隶。这是一种传统思维方式的怪圈。每当提到一种高档用品,往往就会说我们总是会成为那种高档用品的“奴隶”,或者说我们会对那种高档用品顶礼膜拜。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这些观点缺乏基本专业自信支撑。我们追求世界上最好的绘图笔,首先是希望了解到世界上最好的绘图笔究好在哪里?既然外国人用世界上最好的绘图笔画出了最漂亮的建筑设计图,难道我们中国人能不为之动心吗?!为什么我们只能成为“红环”绘图笔的奴隶,而不能成为“红环”绘图笔的朋友或主人呢?!同样,中国人也有自信与实力用世界上最好的绘图笔画出最漂亮的建筑设计图——这就是我希望得到“红环”绘图笔的初衷。如果说我的建筑设计作品能够像卫星一样进入运行轨道,绘图笔就是将作品卫星送上运行轨道的发射与运载工具。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我的建筑生命与绘图笔形影不离。我渴望、我渴望有一天能够得到世界上最好的绘图笔——这是建筑人生的憧憬与向往。
-
我的生活(美)海伦·凯勒 著;余中先 译海伦·凯勒从出生到现在,已经126年;从她离开这个珍爱的世界到今天,也有38年了。如何评价海伦,实事求是地讲,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尽管世上已有万千种评价了。贝尔、马克·吐温、丘吉尔、罗斯福、卓别林、卡耐基、爱因斯坦、萧伯纳、肯尼迪等_大批闪光的人物,都对海伦·凯勒表示由衷的敬意,都对她的一生感慨万千。 “20世纪最伟大的女人”,请注意丘吉尔去掉了常用的“之一”。 “自有人类以来最伟大的造物”,面对奇迹,马克·吐温也只能借助如此这般的话语,走向神秘。 “您坦率的言辞以及勇敢的精神给了我面对困难时真正的力量和勇气” ,刚毅而自信的罗斯福总统也从海伦的身上获得了启迪。 海伦·凯勒,“不属于一个时代,属于所有的世纪”,一锤定音,一语破的。文学家辨物识人的眼力绝对无可比拟。海伦还活着,她的言语、她的著述、她的故事、她的精神,都还活着,而且一定会无限期地活下去,只要有人在。 奥妙就在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不同的视角审视海伦,评价与感慨也将无穷尽地延展下去。于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海伦,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海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海伦。 20岁的海伦写就了她的自传。此后,在她88年横跨2个世纪的生活里,她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她的身影在不同人群中穿梭,她的话语响彻在男女老少的耳边,她的思想插上翅膀飞向人的心灵,但是她没有再写自传。事实上,这样的人还需要自传吗?她已经成了,一座丰碑,高山仰止!海伦的自传中文流行版本不少,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最具代表性。然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非她的自传,而是发表于1933年《大西洋月刊》上的一篇文章,是其自传面世30余年后的事情了。 今天,本着严肃认真还历史以真面的态度,我们整理出版了原汁原味的全译本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自传分为三部分:“走出生命的荒漠 ”,以自述的方式娓娓道来20余年来如何从无声而黑暗的荒漠走到“手握阳光”的美好天地;“少女书信”让我们如细如微地看到了海伦如何从一个懵然无知的小女孩成为一个在精神世界自由翱翔的少女:“老师眼中的海伦” ,看似是对海伦生活与教育的补白,其实不然。海伦把它收进自传,绝对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使我们可以通过第三只眼全景式地看海伦。言及海伦,要说的话太多,还是到此打住吧。不过我们还有个小小的提议,让我们一同来做一个游戏:请用双手捂住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尽量让自己与阳光和声音完全隔绝,看看我们的体会如何,能否产生与海伦一样的感觉。事实上,感觉永远不会相同,因为我们知道只要松开双手,随时都可以拥抱阳光,亲吻音乐,而海伦就永远没有这么幸运了。现在,让我们走进海伦的世界。此时,我们一定会在更高的一个层次上感受到:什么叫如歌如泣,什么叫字字珠玑。
-
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刘克敌《陈寅恪和他的同时代人》以生动的文学笔调、翔实的文史资料,不仅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更以陈氏为契机,剥茧抽丝般深入分析了那一代知识分子所普遍面临着的精神危机及矛盾抉择,向我们再现了一幅关于上个世纪知识分子艰辛的心路历程的生动画卷。本书是继我的博士论文《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之后,又一部关于陈寅恪学术思想以及陈寅恪与其同时代人关系的专著,算是我这些年来有关研究的一个总结。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少学术界前辈给予了热心的鼓励与指导,同时我也从不少学术界同行那里得到很多启示与教益。对此除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一一注明外,也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在写作方式上,为了做到尽量通俗易懂,在内容和表述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愿还不算是失败。
-
乡村医生李春燕黎光寿在经济条件困难的农村做医生,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做人的良知,更需要长年累月地坚持,而这些李春燕都做到了。在技术越来越好,开销越来越大,欠债越来越多的情况也,李春燕仍然没有失去自己做人的良知。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看着李春燕,我就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什么是爱,懂得了什么是和谐,懂得了什么是美丽。因此,作为最早报道李春燕感人事迹并一直关注她的工作、生活的一名记者,我感到有责任根据她的口述,将她的工作、生活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跟大家一同分享,一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