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赵四小姐与张学良赵云声张学良从端纳处返回赵四公馆时,已是九点多钟了。沈阳幽深的马路上,静寂无人。张学良此时的脚步变得轻松多了,他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到赵四公馆的。黑幕虽然遮住了张学良的面颊,但从他那像踩着弹簧似的脚步中可以猜出,他和端纳的谈话一定非常投机,他之所以急着赶回来,也许是想让赵四与自己共享这种高兴吧!但是,当张学良走进院墙时,他的脚步突然变慢了,他的心也骤然收紧了。开着的窗户里,隐隐传出了赵四的啜泣声!哭声揪着张学良的心,一种不祥的猜测猛地袭上他的心头,莫非她得了什么大病?想到这,他又加快了脚步,急速地跨进了赵四的小客厅。赵四听出了张学良的脚步声,她连忙擦去泪痕,佯装着笑脸朝张学良点了点头:“汉卿,会开完了?”张学良没有理睬赵四的问话,他急步走到赵四身边,两手紧紧地抓住她的双肩:“快告诉我,得了什么病?”“没,没病呀!”赵四避开他那咄咄逼人的视线,扭过头去。“别骗我,没病你上医院!”张学良一把扳过她的脸来,用手摸了一下她的脸颊,“看,脸上还有泪痕。”“真的没什么!”赵四略一用力,挣脱了张学良的手臂,“只是随便检查检查。”“检查什么?”张学良一句紧逼一句,他死死地攥着赵四的手,两眼紧盯着她的脸,“嗯?检查什么?”赵四沉吟不语。张学良使劲摇晃着赵四,大声地说:“告诉我,检查什么?!”赵四抬起头来,突然扑进了张学良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双卿,我,我该怎么办啊——!”张学良见赵四这样,反倒慌乱起来。恰好这时侍女小虹送茶进来,张学良一把拉住了她:“告诉我,四小姐害了什么病?”小虹刚要支吾,一看张学良那金刚怒目似的眼睛,连忙低下头去,轻声说:“四小姐有喜了?”张学良初时一愣,继而高兴地跑到赵四身边,摇着她的双手,兴奋地说:“这是好事呀,你干吗要哭呢?”,可赵四并没有兴奋起来,她的脸犹如石膏假面一样,木然没有一丝表情,只有两片嘴唇在微微颤栗:“这对别人也许是好事。可对于我,却是坏事、愁事。我现在没名没分,我只是你的一位私人秘书,这孩子生下来,我这当母亲的怎么说?他爸爸是谁?他该姓什么?……”赵四一边诉说着,一边从她那凝滞的眼睛里渗流出眼泪来。张学良听了她的一席话,也像冷水浇头,满腔的兴奋竞随之一扫而尽。是啊,这孩子生下来,该怎么处置呢?我堂堂张学良的骨血,总不能送进孤儿院吧?时钟当当地敲起来,夜已经深了,可张学良和赵四依旧对坐无言。生孩子,给别的父母都带来了莫大的欢乐,可对于像家富万贯的三军统帅来讲,生孩子竟然也使其一筹莫展了!“我想,现在只有这么办了!”赵四一甩头发站了起来,她似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明天一早,就派吴妈去乡下,据说农村有一种偏方土药。”“干嘛?”张学良不解地抬起头来,凝望着赵四。“打胎。”‘什么?!胡扯!”赵四的这两个字仿佛像两根针一样,张学良一听就通地站了起来,暴跳如雷,“这不行!”“可不行又有什么办法呢?”赵四悲惨的一句话,重又把他们抛向了沉默。过了半晌,张学良才喃喃说道:“那是有危险的。搞不好,你的身体……”赵四打断了他:“不用担心我的身体。我反复想过了,明天就去打胎!”“不行——!”仿佛是平地一声炸雷!随着喊声,于凤至猛地推开房门,冲了进来。她用目光扫视着赵四和张学良,斩钉截铁地说:“赵四这孩子绝不能打掉!小妹,那是损坏身体的……”“大姐,我年轻,没关系的。”P58-59
-
陶德臻教授纪念文集浦漫汀本书收入了陶德臻教授生前同时、挚友、学生及亲人的回忆、纪念、评论文章、诗歌约140篇,字画约20幅,陶德臻教授所写学术论文23篇,有关其各个时期的照片140余幅,并附有陶德臻教授从事东方文学教学、研究工作编年及主要著述编年。
-
被忽略的大师陈远《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新传》一书近日由中国档案出版社结集出版,该书从思想史的角度研究李宗吾的“厚黑学”,并将李宗吾的一生经历融入其中。该书作者、青年学者陈远表示,广泛流传的“脸厚心黑”是误读,李宗吾《厚黑学》的核心其实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是后来的学术界直到现在还时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 被遗忘的厚黑:“厚黑学”这个词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一度非常流行,当时不少出版社都曾出版了一系列关于厚黑学的书。不过,很多书都跟李宗吾的《厚黑学》没有本质上的联系,只不过借着厚黑学的名义获得畅销的可能,而且质量都很粗糙。 近年来,可能由于“厚黑”这个词赤裸裸的含义,李宗吾及他的《厚黑学》已经很少被提起。近日,青年学者陈远出版了新书 《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新传》,并在北京知名媒体《新京报》上开始连载,引发了读者对这位厚黑教主的怀念。 被误读的思想:陈远称,这本《被忽略的大师——李宗吾新传》是从新的视角研究李宗吾,“我是把李宗吾和《厚黑学》放在一个思想史的背景里去观察。” 该书由“成长”、“厚黑教主的厚黑思想”、“李宗吾的教育经历及思想”和“李宗吾在二十世纪思想史中的位置”、“李宗吾的晚年”五部分组成。全书约17万字,以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时期中国种种思想发展变革为背景,研究与揭示李宗吾的思想,尤其是其“厚黑学”的本质。 陈远认为,《厚黑学》的写作背景是军阀混战时期,李宗吾以这本书针砭时势,表达了他的激愤之情,这种看法林语堂表达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几千年的帝制,但是,没有动摇的是隐藏在几千年帝制后面的文化心理。李宗吾自己认为《厚黑学》的出现为新的局面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据说,本书连载后,得到了知名学者李泽厚的注意。他曾对陈远表示:“你这本书写出来一定是畅销书。” 被忽略的大师: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都只是听说过李宗吾,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宗吾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情况在学术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对此,陈远解释说,学术界对于李宗吾的忽略原因是多重的,一方面是他的思想看起来不是那么“正统”,另一方面,李宗吾不是学院里的学者,没有众多的弟子传承他的思想。 在这本书中,陈远提到,“至今仍有不少人依然奉‘厚黑’为自己的处世之道,还在内心深处依然供奉着这位‘厚黑教主’的牌位,殊不知,这恰恰违反了这位厚黑教主的本意。” 他认为,很多人只是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厚黑学》,说《厚黑学》就是提倡“脸厚心黑”。而李宗吾写《厚黑学》的本意并非如此。 陈远觉得,《厚黑学》是个人主义是从传统思想中衍生出来的个人思想的结果。李宗吾《厚黑学》的核心其实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这是后来的学术界直到现在还时常挂在嘴边的八个字。
-
我的父亲张元济张树年《我的父亲张元济》是作者继《张元济年谱》出版以后的又一力作。三年前的一天,树年先生来《编辑学刊》编辑部看我,告诉我《我的父亲张元济》的撰写计划,我当即表示赞同,并愿意在《学刊》上首次发表。在编撰《年谱》的过程中,树年先生在家中翻箱倒柜,发现一些家谱、契约等珍贵文物,也重温了永远值得回味的与父亲五十多年相处的岁月,也许这些是树年先生撰写此书的动机之一吧。张元济是跨时代的文化名人,中国近代出版界的前辈,也是思想界的先驱。人们希望更多地了解巨人的性格,以及巨人之所以成为巨人的轨迹。伟人的著述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伟人的业绩与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同样,八个小时以外,在家庭、社会与亲友、家人交往中,不渗透着伟人的人格和感情,从细微处见精神,也许有些鲜为人知,却更加动人。
-
居里夫人自传(法)玛丽·居里这本十多万字的“小书”的第二部分是居里夫人撰写的她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其篇幅大大地长于她自己的生平传记,她对丈夫的深情由此也可见一斑。书中详细记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的人格魅力。他以大公无私、不计回报、无怨无悔的精神与自己的妻子一道,矢志不移地走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他的精神在感染着、鼓舞着自己的妻子,二人并肩战斗,终于登上了科学研究的高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为人类造就了幸福。尽管自己的生活很清贫,但有妻子这样一位志趣相投的伴侣,他很满足,一门心思地埋首于实验之中。婚姻美满,事业有成,但天不遂人愿,很不公平地让他惨遭飞来横祸。这不仅是法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一个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突然逝世令世界为之震惊。唁电唁函如雪片般纷纷飞来,有各国著名科学家发来的,也有一般平民百姓发来的,足见他的崇高品德、伟大贡献是如何深入人心。
-
堪布白玛次旺传略木多 等著本书叙述了堪布白玛次旺先生一生的事迹。堪布白玛次旺先生是四川省藏文学校特聘教授,生前为该校培养了许多人才,为四川藏族地区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藏族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
警卫大上海朱玉琪黄赤波,湖北大冶人,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3年始,他就从事党和军队的保卫工作。解放后,黄赤波曾先后任苏南区党委委员、苏南行署公安局长、江苏省委委员、省公安厅长。1953年调上海,先后任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局长、局党组书记、市委委员、市委常委。“文革”后任市政协副主席兼上海市人民检查院检查长等职。黄赤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公安保卫工作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他在上海市公安局的主要领导岗位上忠实履职12个春秋。党和人民对这位政法保卫战线的老战士给予了应有的评价,他病逝后,党和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诚然,在人生长河中,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诸多因素会给他的性格烙上鲜明的时代色彩,也会在他的社会活动中凸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后人无须苛求。我们隆重推出这部纪录黄赤波工作生活片断的纪实文学,不是树碑,也不做立传。仅仅作为后辈缅怀先人,来者不忘流逝的岁月而已。
-
陆游年谱于北山陆游年谱之作,前有清钱大昕《陆放翁先生年谱》和赵翼的《陆放翁年谱》,钱谱规模过小、赵谱事迹过略。本书在前人基础上,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内证方面,作者用功颇深,按时事、谱文、附录体例编排。时事介绍宋金对峙大背景,提供广阔 的时代场景;谱文叙谱主一生行事,兼及思想、艺术和交游。附录部分交待文献依据。全书材料丰富,考订审慎。顾名思义,本书介绍的是宋朝著名诗人陆游的历年事记。本书均系文言文,繁简字体并用,并以纵向编排,颇具古籍风韵。因此,如果你对繁体字或文言文不甚熟悉,那本书就不适合你阅读。
-
凤凰名人外传张林,等这是一本由凤凰的编导、记者们集体创作的,关于凤凰人物的幽默故事集。作者们把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凤凰卫视在日常工作和新闻播报现场发生的幽默故事编纂成册,既诙谐风趣,又发人深思。故事的主角有凤凰的管理层,有凤凰的名主播、名记者,还有与凤凰打过交道的内地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他们的个性特征、工作状态以及遭遇到的“正史”里不便表达的有趣故事,被用一种调侃的语言呈现出来。对于那些喜爱凤凰卫视的观众而言,此书是一枚轻松而又能励志的开心果。而对于那些传媒学者来说,幽默故事的背后传达出的是电视传媒人独特的事业追求和文化理念。
-
思想之旅章清图书目录引言 “五四思想的遗产”与“‘五四’后期人物”第一章 “‘五四’之子”“文化养成和学业背景(1919—1937)一、耕读之家的叛逆者二、“‘五四’之子”的文化养成三、走进北平学术文化圈第二章 西南联大七年的岁月(1938—1944)一、炮火落在中国文教圈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三、校园中的浮动分子第三章 思想的自我放逐之旅(1945—1949)一“不及格的士兵”二、步入舆论的尖锋三、《中央日报》主笔第四章 自由主义思想由背景走向前台(1950—1956)一、通向失望的阶梯二、台湾大学“第一人”三、台湾科学实证论的浮现四、加入《自由中国》集团五、“发现”海耶克六、风波中的《自由中国》七、东方色彩与西方精神第五章 “跟着‘五四’的脚步前进”(1957—1960)一、1957年,不寻常的开端二、传承与开新三、重整“五四”精神四、“传统之内”与“传统之外”五、走向全面的社会批判六、“反对党问题”与“雷震案”第六章 “我不分享这个时代的价值”(1961—1965)一、在中西文化论战的漩涡中二、独自出发寻找出路与答案三、对海耶克与波普尔的重新解读四、重估自由主义的思想片断第七章 “志未酬”:晚年的思想与学术(1966—1969)一、毕竟是书生二、向友朋和学生求助三、揭开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紧张”四、“云散水流处,寂然天地空”五、定位于“‘五四’后期人物”结语 殷海光与“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的演进一、思想转进的意义二、“‘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方向三、思想发展的内在限制主要征引书目后记 书摘与金岳霖相交,殷海光得到了年轻人渴望的随和与宽容;而在熊十力那里,却感受到独断与偏激。他曾把这种不同归结于受英国经验论与中国思想习染的区别,实际也为自己选择了问学之道。不过,在殷晚年,对熊十力也多了一分敬佩。这无关于熊的学问,而是其“脱俗的人格”和“推倒万世的精神”。就在1937年夏天殷海光准备报考清华哲学系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自“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就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只是在1937年以前,平津之地的学校,还能弦歌不辍。时执掌北大的蒋梦麟,就曾表示:“从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六年的七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竭智尽能,希望把这学问之舟平稳渡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朋友的协助下,“北大幸能平稳前进,仅仅偶尔调整帆篷而已”。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又逐渐转变为学术中心。或许是因为珍惜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尽管头上的乌云越来越密,学界人士还是在浅水里小心翼翼地缓缓前进,不敢闯进急流,以免正面撞上日本侵华的浪潮。这个时期由北方学人办起来的《独立评论》杂志,就传达了学人们对危机的种种识见。身处北方危城,殷海光的感受想必是很多的。到北平没多久,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他本人叙述的一则经历,就透露出影响其未来政治投向的气息:那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学生公寓里,有一个高高瘦瘦的人说:“今天是我最痛快的一天。”殷问:“为什么?”他说:“在西安的张学良把蒋委员长抓了起来,他不抗日,所以抓起来最痛快了。”殷海光听到这话,十分气愤,他告诉那人说:“我今天最难过……蒋委员长是抗日的,只因为我们准备不够,时间还没到来,所以没有发动,蒋被抓起来,谁领导抗日?眼见国家要四分五裂了。”两人各执一词,激烈争辩起来,竟因此感情完全破裂,以后见面不理。七七事变之夜,清华因地处北平西,毗连宛平,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枪炮之声,校园内即清晰可闻。殷海光也许没有经历清华师生那一段心恸神伤的日子,但也目睹了日本侵入北平后,到处人心惶惶的凄凉景象。此时殷知道,在这座被征服的故都,他希望开始的大学生活,已随局势的日益恶化成为泡影。他和一些来自南方的同学,决定回到南方去。他没有旅费,在北平只有金岳霖能帮助他,于是找到金说明来意。金先生给了他50元钱,作为北平到汉口的旅资。金先生还对他说:“你回南方去!这里局势动荡不定,我恐怕你流落在这个地方。时局可能不是一时能安定下来的,一切需要从长计议。盼望你平安回到家乡。”这样,在北平住了差不多一年后,殷从北平辗转回到故乡,静待时局的改善。到次年春天,获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殷才决定前往昆明求学,继续追随金先生。P43-P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