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达尔文方素珍编写本节讲的是向问天重得虎魄,用尽全力去打开虎魄之门,去救外公法轮五。谁知万劫之门打开却进入太虚之境,众人皆都相随。但被术数分为几组。
-
刘文彩真相笑蜀著刘文彩是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反派明星。以他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泥塑《收租院》曾漂洋过海,到日本、加拿大等多国展出;以他的故居改造的“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接待观众达五千万人次,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全部人口。曾几何时,刘文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恶霸地主的总典型,集中了人间的一切罪恶。想当年,全国上下到处都为“收租院”的残酷而举起过愤怒的拳头,男女老少无不因为“水牢”的悲惨而淌下控诉的眼泪。时隔多年,因为某种政治需要,被夸张、虚构、塑造成一具政治恐龙而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刘文彩已经淡出,历史的刘文彩将以其真实面目在本书中首次出现。作者经数年实地调查,寻访了诸多刘氏家族的后裔及相关人士,以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披露了刘文彩与其胞弟军阀刘文辉两位一体操纵的刘氏家族集团的斑斑污点和种种光环。书中刘文彩既搜刮民脂民膏、助长烟毒,又慷慨兴学、济困扶危的复杂形象将取代传说中面目狰狞的恶霸地主。
-
起伏人生路刘琦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孔千疮,中国人民为了建设自己美好的生活,兴起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新时代是人民为建设自己新生活而艰苦创业的时代。新时代要人们为自己的幸福事业付出艰辛,更要求青年一代作出奉献。
-
麒麟童生死情缘树棻著由周信芳次女周易女士口述,孙树[芬木]先生执笔写成的《麒麟童生死惰缘》,忠实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宗师周信芳与裘丽琳的爱情生活。全书落脚于周信芳这一代宗师的艺术生涯,但这本书的主角,与其说是周信芳,不如说是裘丽琳。开卷起笔,写的是裘丽琳父亲裘仰山发迹故事,裘丽琳因看戏而爱慕周信芳,不顾母亲禁锢,私奔结合;二人一生互相钟爱,裘对周一生事业起了旁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后是“文化大革命”降临,一家人悲欢离合,情景凄然。通读全书,可以感到,此中处处有一个裘丽琳在——没有这样一个妻子,周信芳或将有失其光彩。片断:艰难情侣尽管周信芳与裘丽琳的约会采取了各种谨慎的防范措施,但麒麟童和裘家三小姐陈仓暗渡的消息还是被透露出去了。对这消息最来劲的当然还是那些小报记者。受小报“新闻”震动最大的是我的外婆。当然,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她很难出面去同各方面打交道,好在她还有个儿子,而他是应当有力量去处理这件事情的。我的舅舅裘剑飞这时虽还只有25岁,但在十里洋场上已厮混过七八个年头,也颇有些名气了。从养狗,骑马,打网球、高尔夫到赌钱,跳舞,嫖堂子,捧坤角,各种中中西西的玩意儿全都来得,还拜了当过通海镇守使的青帮“大”字辈人物张镜湖做“老头子”,因此也算是“通”字辈中人物,在租界捕房、华界侦缉队和其他地方都有不少朋友和“同参兄弟”。他干的第一件事,便是下帖把那十多家小报馆的主笔、编缉和记者都请到一品香饭店吃饭,同时还请了青帮里的一些同辈弟兄,足有七八桌人。在这顿酒宴之后,有关麒麟童和“某海上名媛”的“桃色新闻”便在那些小报上逐渐消失了。这“控制舆论”的第一步棋走稳之后,舅舅便开始走第二步了,先是派人找上门去警告我们的父亲:不准他再同自己的妹妹来往,即使她给他写信也不许回复,倘若不然,非但要把他赶出上海这个码头,还要向他“借只脚用用”。同时,舅舅花钱雇了两个给巡捕房当眼线的白相人,日夜盯在父亲后面,上戏时坐在池座里,散戏时候在侧门口,回到家里便守在大门外面,出门时便在后面公开盯梢。总之,不让父亲有丝毫能自由活动的空隙。与此同时,外婆在家庭里也对那个败坏家族名声的女儿采取了断然的措施。母亲成了家中的一名囚徒。完全像一只鸟儿那样被囚禁在笼中了。尽管双方都被监视得如此严,但处在热恋中的情人往往会变得特别聪明,总是能找到办法互通音信的。外婆有午睡的习惯,一年四季,无论盛夏严冬,她在午饭后舒舒服服地睡上一个多小时几乎是雷打不动的。于是母亲便利用这段时间躲在自己房里给父亲写信,写好之后找个稳妥的地方藏起来,隔上三五天便一起封起来,交给那个陪她去看戏的小姑娘朱芝灵带出去投入邮筒。父亲收到这些信之后,虽然没法回信,但都能按照来信上指定的时间,派遣自己的跟包到外婆家对面的街上来回地走上几趟。这时候,母亲掩在房里那扇望得见对面街边的窗后观看,看到了那人,便知道自己的信已妥善地递到情人手里了。在母亲和父亲秘密联络的同时,外婆也并没有闲着,她正在积极地为女儿找婆家。不久,有个合适的对象央媒人求亲来了。这家人姓赵,祖籍河南郑州,现居天津,祖父在咸丰年间曾当过巡抚和兵部侍郎,父亲在袁世凯的新军里当过协统,民国成立后,曾在山东和直隶当过几年镇守使。三年前下了野,便把几代以来积聚起的宦囊在天津英租界上开了家纺织厂,规模颇为不小,有好几万锭子,眼下就交给他那个来求亲的大儿子掌管着。这大儿子今年28岁,曾经到英国格拉斯哥留学专学棉纺工业,前年才回的国。他的择偶标准只有两条,第一是出身大家,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便是在面貌和身材上都必须绝美无伦,因为惟有这样,才能在有他们夫妇出席的社交场合里独压群芳。外婆当即应下了这门亲事,并且还烦那位大媒专程跑一趟天津把丽琳的庚帖送去。那位大媒带回来男家下的订礼,是一对金镶翡翠手镯和一只八克拉的钻戒。妆奁是头年冬至过后便开始准备的,到第二年春分时便已办得差不多了,从媒人那里传来信息:那位赵家公子已准备好在这个月里南下,一面正式行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来拜见岳母和会见未婚妻。等行聘后,双方就能商定成亲的吉日,先在上海举行婚礼,然后再接上岳母与舅家到天津会亲和宴请亲友。就在外婆等待着松出口气的时候,一天下午,她午睡醒来时,发觉女儿并不在隔壁房里。母亲离家出走了!好不容易逃出家门的母亲到了圣贞德女校里一位姓许的中国同学家中,母亲把自己离家出走的原因和经过给她讲了。那位许小姐当时正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的家政系里念书,对母亲与父亲的那段恋情还是头一回听到。但她也是个有点浪漫气质的女孩子,听了母亲的这则充满罗曼蒂克气息的故事之后,无比兴奋,连连称赞母亲在追求爱情上有勇气,并且自告奋勇地去通知我们的父亲,要他马上来同母亲会面。在出发前,母亲和许小姐还认真商量了一番:倘若到父亲门前遇到舅舅派来监视的人过来盘查时该怎样应付。许小姐想出可以说自己是基督教女青年会派来的,来找周老板是为了向他收一笔慈善捐款。基督教青年会有洋人和租界董事局当后台,这样说了谅那些人是不敢刁难的。但盘查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虽然耕莘里弄堂口和父亲住的九号门前都有舅舅雇来的人守候在那里,但租界上毕竟还是有法律的,这些人是受雇来专为监视麒麟童和裘三小姐的,他们不是捕房里的包探,是无权也不敢拦住其他年轻女性进行盘问的。因此在许小姐离开家里一个多小时以后,她便坐着部银色公司的出差汽车把我们的父亲带回来了。母亲和父亲久别重逢,当然是悲喜交集,但这还不是情人们畅叙契阔的时候,因为这时外婆必定已发现了母亲失踪,全家必定已鼎沸起来准备四出搜寻三小姐了,因此必须商量好下一步的对策,其中最主要的是要找到个妥当的藏匿地方。经过反复商量之后,最后还是父亲提出:只有离开上海,暂避到苏州去。决定之后,便马上行动,父亲先到火车站买票,许小姐随后陪着母亲去车站。当天黄昏,我的双亲便到达了苏州。在这四五年前,父亲曾在苏州的开明戏院里演出过一季,因此对这座江南古城颇为熟悉。下车后,他便雇车把母亲送到阊门外一家小客栈里住下。当然,登记“循环簿”时用的是假名,并说他和同行的这位小姐是兄妹关系。这家客栈在压黛桥下的一条小巷底处,只有不多几间房间,建筑十分陈旧,设备也很简陋,但挺清静而且干净。当时的苏州虽也是座繁华的消费城市,但还保留着不少古朴的风气,因此还能在一些小街深巷中找到一些像这样的旅舍,这在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上是绝对找不到的。第二天是星期日,更新舞台日场还有父亲的戏码,因此他把母亲安顿下之后,叫了客蛋炒饭和两只菜到房里来吃了,又对她安慰过一番,便连夜乘火车赶回上海去了。临走时叮嘱母亲必须把窗关紧,把门锁好,绝对不要走出房间,自己将在第二天黄昏再赶回苏州来陪她。就在我的双亲奔赴火车站的时候,外婆家里已像开了锅样地沸腾起来了,黄昏时,派到火车站去打听的人带回来一条重要线索:有个“黑帽子”(“黑帽子”是当时铁路系统的稽查人员)说:今天下午,他在月台上看到麒麟童带了个漂亮姑娘正打算上车,那“黑帽子”是个京戏迷,骤然间碰到这位名角,十分兴奋,便特地上前去同他招呼,麒麟童也同他寒暄敷衍了几句。那个“黑帽子”还要过车票,亲自把他俩领进头等车厢去帮着找好两个舒适而安静的座位。他还能记得那两张车票上印的到达站是苏州。这下便毫无疑问了,这对私奔的情人准是到苏州去了!裘剑飞马上吩咐停止在上海的搜寻,把目标转向苏州。这时,当天开往南京的最后一班车已经开出了,但好在通向苏州还有最近落成的一条公路:京杭国道。于是,他便带上家里几个壮健的男佣和一帮酒肉朋友,还找了几个熟识的捕房包探,开上自己那辆汽车,再从银色汽车公司租了几辆出差汽车,浩浩荡荡地连夜赶往苏州。就在父母他俩在那家小客栈里安顿下了不多一会儿,舅舅率领的那支车队便从平门开进苏州城了,并且直扑观前北局,迅速地将开设在那一带的乐乡、皇后、新苏台等几家大旅馆搜索了一遍。在并无所获的情况下,舅舅又吩咐一部分人留守北局,自己带人驱车出阊门,到大东、惠中等那几家开设在城外的大旅馆里去继续搜寻,结果仍是一无所获。但他仍不死心,第二天白天继续在苏州城厢内外各处搜寻,因为同来的人中有人提出:既然在苏州遍寻无着,那么会不会根本没在这里下车,而是到无锡、镇江、南京去了……正在这时,他接到了从上海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他麒麟童此刻正在更新舞台上日戏,《萧何月下追韩信》已经开锣了。这下,他不禁傻眼了.于是,他便又带上那队人马浩浩荡荡地赶回了上海。父亲当然仍旧处于舅舅雇来的那些人的监视之下,但他仍是能有办法每隔上两三天便悄悄地赶到苏州去看一趟母亲,在那里盘桓上几个小时便赶回来上他的夜戏或是日戏。为了谨慎起见,母亲在苏州还是换了好几回住处——都是那类城外背静之处的小客栈,直到住进了父亲一位朋友的家里之后才算暂时安定下来。在母亲给外婆写了好几封请求宽恕的信而得不到回音之后,上海的好几张大报同一天都登出了某著名律师受聘当裘丽琳女士法律顾问的启事,内容大致如下:本律师的当事人已经成年,依法当享有中华民国公民之一的法定权利,任何人无权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侵犯其合法权益,否则本律师将依法提出起诉,云云……虽然这只是一条花了钱就能登出的报纸广告,但却像突然劈下的一记闷雷,把外婆和舅舅都震愣了。在前一份启事登出约莫半个月之后,在同样那几家大报上又登出了一份某大律师代表裘剑飞先生发表的声明:声明当事人之胞妹裘丽琳因违反家庭意志,擅自离家出走,至今不归,现声明与她脱离亲属关系,已呈请地方法院备案。今后裘丽琳之一切行为均与家庭无涉,云云……至此,我们的母亲总算获得了自由,但她已从一位富家千金和大宗财产的继承者成了个不名一文的女子,同时也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
-
十八学士姚兴善著本书是《千古数风流丛书》之一,记述了唐代十八学士的生平事迹和替补队员陈孝孙。语言通俗易懂,人物形象既真实可信,又生动活泼,并配插图,为广大读者了解古代英雄人物提供参考。玄武门之变以后,高祖被迫禅位,李世民终于登上天子之位,他立刻重新组建朝廷,用自己的心腹取代高祖近臣,十八学士也全都受到重用,成为李世民所依赖的朝中重臣。勿庸讳言,十八学士的确是当时杰出人才,李世民慧眼独具,将他们吸收到自己的周围。他在政变成功以后,将十八学士全部吸纳到朝中,与他们一起讨论天下政事,为太宗朝政治的清明以及贞观之治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绿色王国的亿万富翁聂冷,庄志霞著公元二十世纪末期,在东方天际冉冉升起了一颗明亮的小行星,他深情地俯瞰大地,挥手向人间撒下数亿吨稻米。不少人在饱食之后,不知米之由来。然而,联合国知道,世界各国政府知道,全球科技教育界更是人人皆知——这项来自于中国科学家袁隆平的伟大发明,中国政府把他的事迹编进了学生的教科书,联合国以及许多国家的科教机构给他颁奖授勋,让子子孙孙记住他为人类所建树的卓越功绩,当一场绿色革命的旋风在全球席卷,他成了举世瞩目的一颗科技之星和中国科技界第一个以知识为资本的亿万富翁。但是,他依然生无所息,以古稀之年痴心服膺于“民以食为天”的事业。这位以“知本”致富,学高德昭、创下世纪神话的世界级名人,便是本书的主人公袁隆平……
-
中东政坛风云人物周翔主编本书收录了阿拉法特、内塔尼亚胡、哈塔米、阿萨德、萨达姆、侯赛因、穆巴拉克、法赫德八位中东地区政坛的风云人物。
-
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王琴暂缺简介...
-
撑起生命的蓝天王嘉鹏著1998年,挪威挪迪克世界联合学院在中国首次招生,招生名额只有一个,还在康复中心治疗的王嘉鹏参加了考试。在众多优秀的考生中,王嘉鹏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舐降谝晃唤胧澜缌涎г旱难?在世界联合大学上学期间,王嘉鹏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中赢得了两枚金牌,五星红旗第一次升起在贝托斯特拉滑雪场。王嘉鹏还在世界联合大学组织成立了中国文化班,向来自世界86个国家的学生展示、传播中国文化,同时还发起成立了学校红十字小组,为亚洲、非洲、科索沃等地的难民募捐。他还与挪威残疾人英雄摩恩一起发起了一系列由世界各国残疾人参与的活动。在摩恩去世后,王嘉鹏被挪威媒体称为摩恩事业的接班人。王嘉鹏的事迹在整个挪威引起了广泛反响。挪威NHK电视台多次跟踪报道王嘉鹏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还特别制作了专题节目;挪威王国的松娅王后、首相邦德威克数次接见王嘉鹏;作曲家托马斯将自己所做的歌曲《生命中的天使》献给了王嘉鹏。在世界联合大学读书期间,王嘉鹏创作了自传体小说《撑起生命的蓝天》。小说在中国出版后引起了强烈反响。2001年,王嘉鹏的母亲沈利萍被评为中国首届“十大杰出母亲”,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王嘉鹏,宁夏1993年“7·23”特大空难的亲历者。此次空难,造成嘉鹏腰椎暴裂骨折并伴双下肢截瘫。空难,在嘉鹏12岁的记忆中,是一个黑色的海;空难,在一瞬间塞给了12岁的嘉鹏一个装满苦难与考验的人生。经受了死亡的威胁、炼狱的痛苦,领略了种种凄清、恐惧、绝望与无奈,嘉鹏终于在与厄运、与自我的搏斗中一点点地找回了勇气、信念与希望。在漫天的风雨中,是母爱、亲情与友情,是所有善良而珍贵的关怀与鼓励,催生出嘉鹏生命中的美丽的彩虹。今天的嘉鹏,不仅是挪迪克世界联合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奥斯陆大学的硕士留学生,他还将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奋争、攀爬……《撑起生命的蓝天》此书为空难幸存者王嘉鹏自传。我愿把自己亲历苦难、与困厄搏斗的过程与体悟告诉所的人们,特别是我们的同龄朋友们: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活着真好!努力、奋进着真好!要永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
-
金色笔记(英)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著;陈才宇,刘新民译简介 作者把五本笔记穿插在这个故事之中,以此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其中黑色笔记描写主人公作为作家在非洲的经历,涉及殖民主义和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她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对斯大林主义由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爱情生活所创作的一个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她的日记,记录了主人公精神的轨迹。四本笔记于是成为一个不安宁的灵魂的四道反光。而最后的金色笔记,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哲理性总结。在这种貌似无序的结构中,作者展示了那个混乱迷惘而多变的时代中一个失重的灵魂的探索和生存。作者简介 四十年来被尊为女权偶像人物的英国文学老祖母,与伍尔芙并称“双星”。 数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布克奖提名。 1919年生于伊朗,幼年度过了一战后有如毒气弹下的生活。 十五岁因眼疾辍学,改以自修方式遍读文学,后来做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 曾两次结婚并离异,1949年携幼子移居英国,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 1962年,代表作《金色笔记》推出,作为极易引起争议的鸿篇巨制,成为其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最充分理由。 书摘前言 形式与内容,是文学的两大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载体和被载物之间的关系。自从文学进入人类生活以来,这两个概念一直没有被人混淆过,这是因为两者的功能及其界定是十分明确而清晰的。然而,当文学进入二十世纪的时候,却有人尝试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让形式突破既定的范畴,发挥出更大的功能。这位极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就是英国当代女作家多丽丝· 莱辛,那部给文学带来新的气象的艺术品就是出版于一九六二年的《金色笔记》。光从语言上看,《金色笔记》似乎显得很平淡,你几乎读不到词藻华美、文学味十足的描述。莱辛所用的语言是日常口语,浅显而明快,不像莎士比亚和弥尔顿,读上几行就有些沉重感,字字句句拨动你紧张的神经,挖掘你理性思维的潜能。那些嗜好阅读离奇的爱情故事或冒险故事的读者对《金色笔记》的情节也一定会很失望:这里支离破碎,没有连贯的、完整的故事,激不起你一口气读完它的欲望。有人也许还会觉得它不堪卒读,因为它像一个大拼盘,各种风味的菜肴胡乱混合在一起,使你很难在日常菜谱中找到它的位置。然而,《金色笔记》却以一个伟大的创举丰富了小说的艺术,它的成功的艺术实验确立了自己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即使某一天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学差不多全被人们忘怀,我相信,《金色笔记》一定还会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无情的历史只会淘汰那些缺乏创造力和智慧的东西,而对于那些具有革新意义的劳动,后人是不会轻易抛弃的。下面就介绍这部作品: 《金色笔记》不分章节,由一个故事、五本笔记构成。该故事题为《自由女性》,主人翁是安娜·沃尔夫。故事似乎是连贯的,但作者把它分割成五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蓝四种笔记;最后两部分之间出现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它的位置在四本笔记之后,最后一部分《自由女性》之前。如果我们把《自由女性》作为经,黑红黄蓝四种笔记作为纬,小说的结构就像一张网,罩在内容上。由于结构本身具有重大的意义,它直接承担了揭示主题的角色,小说的内容已退居第二位,成了形式的注解和佐证。形式服务于内容,文学的基本原理在这里已被颠倒了! 设想一下《金色笔记》的原始面貌吧:一部六万字左右的《自由女性》手稿被分割成五部分,中间插入内容庞杂的五个笔记本:黑色笔记写的是安娜作为作家在非洲的一些经历,其中许多描写涉及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问题;红色笔记写安娜的政治生活,记录她如何对斯大林主义从憧憬到幻灭的思想过程;黄色笔记是安娜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创作的一个爱情故事,题为、《第三者的影子》;蓝色笔记是安娜的日记,记录着女主人公精神危机的轨迹,其中相当大的篇幅是一些直接从《政治家》、《快讯》等报纸上剪下来的时事新闻报道。最后的金色笔记是安娜对人生的一个总结。五本笔记都以第一人称写成,名义上的捉笔者是安娜·沃尔夫。除了金色笔记所描写的事件仅限于一九五七年外,其他四本笔记的时间跨度为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七年。《第三者的影子》的主人公是爱拉,她是第三者的影子,更是安娜的影子。《自由女性》用第三人称。根据金色笔记中提供的线索,它是安娜与外部世界达成妥协的产物。这样一个结构,这样一种布局,哪里还有传统小说的规范呢?乍看之下,简直就是一堆零乱的、未经艺术加工的文学资料。然而,这种古怪的布局正是作者刻意追求的,这种混乱不堪的印象也是作者用心制造的。莱辛自己对《金色笔记》的形式颇感自豪。在给出版商的一封信中,她曾声称《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小说面世后,各种各样的批评纷至沓来。有人说它宣传女权主义,有人说作者在演绎个人的生活体验。针对这些不得要领的评论,莱辛在于一九六四年发表的一次记者采访中说:“我对有关《金色笔记》的评论很恼火。他们都把它当做一部描写个人生活的小说——但这仅仅是小说的一部分。这是一部结构高度严谨、布局非常认真的小说。本书的关键就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而他们偏要把它说成是‘多丽丝·莱辛的忏悔录’。” 作家自己是最有发言权的,她知道自己在做点什么。貌似混乱无序的结构其实是她精心设计的一份小说主旨示意图:读懂了这份示意图,你就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显然相信,小说的形式也可以作为传达意识的空间。“本书的关键就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里所谓的“关键”,据我揣测,就是小说的宏旨。莱辛在这里并没有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意思。她的艺术尝试是讲究分寸的,有理有据的,在实践中也是可以操作的。一部《自由女性》,加上黑红黄蓝四种笔记和一本金色笔记,这样一个布局首先给人的印象是“乱”(chaos)。这是一个关键词。莱辛是想用艺术的“乱”来象征外部世界的乱,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人的精神的乱。五十年代的世界是一个很不安宁、很不和谐的世界:广岛原子弹的蘑菇云刚刚散去,朝鲜战场又冒起了熊熊战火。美国、英国、苏联都忙于扩军备战;人们似乎嫌原子弹杀人还不够多,不够狠,威力比之更大的氢弹正在加紧试验。而在美国,麦卡锡主义搞得人心惶惶。一九五三年三月六日,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上台,召开了苏共二十大,通过了秘密报告。英国共产党开始分化,解体…… 以上是《金色笔记》提到过的一些历史事件(大多以剪报形式粘贴在蓝色笔记中)。小说中的黑红黄蓝,象征着多人种、多主义的整个世界。虽然我们不能机械地说黑色对应殖民主义(或种族主义),红色对应共产主义,黄色对应资本主义等等,但作者显然模模糊糊暗示了这个意思。在一九七二年版的《前言》中,作者曾坦诚地交待过自己的创作动机:在英国,人们很难找到一部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样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的作品,鉴于此,她有意要向这些艺术大师学习,为英国文学弥补这一缺憾。《金色笔记》就是为弥补这一缺憾而写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还比她的榜样走得更远:托尔斯泰的小说反映的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司汤达所关注的也只是他所生活的那个国家——法国的社会风俗和思想意识。多丽丝·莱辛却试图描写二十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 《黑色笔记》的场景就在非洲;虽然其他几种笔记的主舞台在英国,但通过粘贴剪报的形式,作者早已将视野扩大到美国、法国、俄国、中国、朝鲜、日本、古巴等许多国家。这些剪报,实际上在这里巧妙地铺垫了小说的场景。当然,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任何一个读者对于《金色笔记》所表现的思想观念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怎么说,这种企图图解整个世界,编撰“跨国度的百科全书”的勇气和胆识是值得钦佩和赞赏的。至少在她以前没有一位艺术大师曾经拥有过那么广阔的视野,那么超凡的抱负。可以说,《金色笔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 如果《金色笔记》的描写仅仅停留在客观的外部世界上,那么。它像巴尔扎克的小说一样,应该归类在现实主义文学的档案里了。但是,黑红黄蓝的象征意义并不仅仅指向外部世界,它的另一端同时又瞄准人的主观世界。它的多彩反映主人公安娜思想的多形、多态——一个迷乱的、失重的灵魂。安娜是个艺术家,写过一部题为《战争边缘》的小说。她还是个理想主义者,五十年代初期在非洲参加过共产党组织。但这个组织不去接近非洲的黑人群众,却抱着种族偏见空谈民族的解放。回到欧洲后,她又在英国共产党的某个外围组织里参加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工作。这时候的她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精神上已极度空虚。她不满现存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同时又从根本上怀疑斯大林主义。尤其在苏共二十大以后,她对自己先前所信仰的一切彻底绝望了。她不能再做什么事,作为作家,她患上了写作障碍症;作为一个女人,她找不到能满足自己感情需要的男人。她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缘。为了拯救自己,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发疯,不至于自杀,她接受了心理治疗,但收效甚微。倒是这四本笔记成了灵丹妙药,通过它们,她可以把一个完整的人格分解成四部分,从而消弱死亡的意志,瓦解其强大的破坏力。黑红黄蓝四种颜色于是成了一个不安宁的灵魂的四道反光:黑色代表她的作家生活,红色代表政治生活,黄色代表爱情生活,蓝色代表精神生活。至此,四种笔记的外部的客观象征完成了它向内部的主观的象征的转移。至于金色笔记,它与其他四种笔记不同,它的意义不在于折射外部的或内部的世界,而在于一种哲理的表述,一个生活的总结。金色笔记篇幅不长,写的是女主人公邂逅美国作家索尔·格林后发生的一些事。他们两人意气相投,都是那种对人生有着深层思考的知识者。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不情愿,但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是不完美的,世界是由各种混乱的因素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人类历史的进程就像一大群人向山上推一块巨大的圆石,尽管他们使尽了全部气力,用尽了全部才智,也只能往上推动那么一小寸。在很多时候,战争或错误的革命运动还会使这个进程倒退下来。好在这种倒退并非一退到底,而是倒退到略高于起点的地方就止住了。推圆石的人于是继续努力,虽然要把圆石推上山顶简直遥遥无期(作者没有说哪一天人们可以期望在山顶上见到这块圆石),但他们还是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恐怕就在于这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虽然成功甚微,但努力本身就是价值—趟话莱辛没有明说,但我们显然可以这样去理解。假如大家都放弃这种努力,这块圆石会滚下山来,把所有的人都碾碎、压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推圆石的人,尽管他们无法把圆石推上山顶,尽管他们所推的圆石甚至倒退了,但他们仍不是失败者。他们用不着气馁,用不着自暴自弃,因为世界就是这么个模样,你不应该苛求它来适应你,而应该你调整好自己去适应它。你应该与这不完美的、混乱的世界达成妥协,与之和平共处。千万不要与之怄气,更不要像《自由女性》中那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汤姆(主人公女友摩莉之子)那样因容忍不了这种混乱就开枪自杀! 可以说,金色笔记的“金色”,其象征意义就是“真理”。主人公安娜终于明白了这个真理。她的写作障碍症也就不治而愈。最后她答应索尔重新开始写作。索尔为她未来的小说写了开篇的第一句。她也为索尔的小说写了第一句。索尔的小说后来发表了,反响很好。安娜给索尔的小说写的第一句是:“在阿尔及利亚一座干燥的山坡上,一位士兵眼望着照射在他的步枪上的月光。” 索尔的故事就写在安娜的金色笔记里,是一个短篇。但在莱辛的《金色笔记》中,只留下了一个故事梗概:一位阿尔及利亚士兵在战场上被俘,受到法国人的严刑拷打。后来他从监狱逃出,重新进入军队,并负责看管法国的俘虏。受他看管的一位法国俘虏是位学哲学的学生,他跟他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并抱怨自己一生中只知道盲从祖师爷们的说教,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两人越谈越投机,不幸被指挥官撞见。指挥官认定那位阿尔及利亚士兵是间谍,下令把两人都枪决。这个故事要说明的是人生的荒谬:犯人与看守的角色是可以随时转换的,生与死也不是人们自己可以预见的。这层意思作者在前面蓝色笔记中已有过更形象的描述:安娜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军官被蒙上眼睛背靠着墙站着,他的对面是六个持枪的士兵。正等待他们的指挥官下达枪决的命令。那第七位(即行刑的军官)只要把举起的手放下,那六位士兵就会马上开枪射击。然而,就在这时,外面传来一阵阵呐喊声:“我们胜利了!”行刑的军官听见这声音,便走过去给犯人松绑,自己站到刚才犯人站过的地方。犯人和行刑者亲兄弟般对视一笑。指挥官的手终于放下,枪响了,犯人倒毙在墙脚下。安娜本来无法容忍这种毫无是非标准的现实,但在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后,她就能坦然地面对这种残酷的、血淋淋的人生游戏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索尔给安娜的小说写的第一句: “两个女人独自住在伦敦一座公寓里。” 略微留点神我们就可以发现,这第一句也正是《自由女性》的第一句! 这也就是说,《自由女性》这篇文字是安娜在与现实达成妥协以后写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我们理清《自由女性》与黑红黄蓝四种笔记以及金色笔记之间关系的钥匙。《自由女性》中的两个女人(即主人公安娜和摩莉)都是离异后的独身女子。两人身边都有一个孩子:安娜的女儿叫简纳特;摩莉的儿子叫汤姆。两个女人虽然性格不同,但都标榜女性的自由。她们自觉地站在男人的对立面,总以为自己的不幸是男人造成的。光从表面现象去判断,我们很容易错误地把《自由女性》当做全书的总纲,从而将女权主义放到很不恰当的位置。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撰文就称莱辛是“原始形态中的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由于她是莱辛同时代的女性作家,她的话似乎很有些分量。其实,她并没有说到点子上。通过上述对四种笔记和金色笔记之间的关系的考察,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的视野远比人们所能想像的要广阔得多。她的雄心壮志是想描述五十年代整个世界的道德气候和政治风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种族主义等等,都是她笔下的基本命题。不能说《自由女性》不谈女权主义,但不是整部小说的主流。那导致女主人公精神分裂、患上写作障碍症的一切才是小说的核心。说《金色笔记》是女权主义的作品,那就像瞎子摸象,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点,而没有把话说全。在我们仅限于《自由女性》(且不管那五本笔记)讨论问题时,说莱辛是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也是不合适的。莱辛不是什么先驱,更不是极力主张女权主义的斗士,而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悲观论者。“自由女性”在她笔下只是一个反语。像塞万提斯以模仿骑士文学来否定骑士文学那样,莱辛也是想以标榜女性的自由为幌子来证明女性自由的非现实乃至荒谬的。只不过她的行文不像塞万提斯那样辛辣、咄咄逼人,而是更温和,更含蓄罢了。男女的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男人少不了女人,女人也少不了男人。绝对自由的女性是不存在的。主人公安娜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她想寻找完美的男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以后,两个女人都与现实妥协了:摩莉重新嫁了人;安娜虽然没有再婚,但也已从封闭的自我走出。作者的描述显然想给读者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女权主义并不能帮助妇女获得真正的自由,离开了男人奢谈女权,这种思潮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而且也更重要,女权主义还远远排不上议事日程。五种笔记与《自由女性》的关系,实际上是大主题和小主题之间的关系。世界那么混乱,你的力量又那么渺小,你根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无法把那块大圆石推上山顶。你又不是站在山顶上向下观望下面的人如何推动圆石的那种人(这种人为数很少),而是在下面卖力气的芸芸丛生,那么,你就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吧。只要你尽了自己的责任,做了你应该做的事,这也就够了。作为一个作家,你就继续写你的书去,既然你理不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团乱麻,就不要去理它。世界那么混乱,你就应该在混乱中求生存,而决不应该因混乱而放弃自我生存的权利。这恐怕就是莱辛在让女主人公解除写作障碍症时想说而没有明说的话,也是索尔在给安娜写下“两个女人独自住在伦敦一座公寓里”这句话时所期待的。还有,在写作风格上,《自由女性》采用的完全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文学的写作方法;而四种笔记则有多种手法的混合:如心理分析的方法和新闻报道的方法就常常与纪实的方法并驾齐驱。这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这样做使四种笔记增加了层次感、混乱感(当然,作家自己是一点也不乱的),从而使《自由女性》的传统回归显得更招人惹眼。作者在这里再次给无言的形式赋予某种意义:主人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迷惘以后,又回到了常规,回到了无奈的,表面上平平淡淡、骨子里混乱无序的现实。《金色笔记》的翻译是我和刘新民兄共同完成的。我译至黄色笔记第三部分,余下的是刘兄的译笔。本来我是打算一个人承担到底的,只因受国家教委委派赴剑桥大学进修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文学,不想在那块文学和科学的风水宝地里做在国内贫寒的书斋里也可以做的工作,于是请了刘兄帮忙,完成余下的那一部分。好在刘兄是我多年的合作伙伴,我们曾十分愉快地在一起翻译过《莎士比亚诗全集》。译完这部书,对莱辛的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以后,我们更感到《金色笔记》确实是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的重头戏。说它划时代恐怕言之过重,但至少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流之久远的书。陈才宇 一九九九年五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