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一个真实的王光美史玉根 编著王光美的美丽经得起时间打磨。但她的美丽主要还不在外表,而在于她优雅、高贵的气质。这种气质来源于她开朗豁达的性格,来源于她善良宽厚的品德。作为一个年轻的后母,王光美始终表里如一地视继子如已出,把一个结构复杂、成员众多的大家庭经营成中南海最幸福的人家;贵为共和国第一夫人,她坚守一颗平常心、为人处事,应付自如,落落大方;在身边逆境以及随后而来的身陷囹圄的漫长岁月,她与丈夫患难与共,坚贞不屈,选择有尊严的活着;历尽岁月沧桑和人生磨难,晚年的王光美宽容大度,淡泊名利,倾心致力于扶贫救困的慈善呈业,那份如古乐一般高贵的气质,那份像秋叶一样成熟的美丽,更是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她有说不尽的美丽王光美不幸经历了家庭顷刻间坍塌,亲人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虽然她选择了有尊严地活着,然而在十二年漫长的囹圄岁月里,她承载了失去新人的悲愤和牵挂子女的伤育。而心爱的丈夫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起“被人民误解”则是她痛彻心肺的伤口。寒冬过后,一场春雨洗冤尘,王光美终于获得新生,然而心理创作的医治仍然漫长。直到晚年,饱尝铁窗之苦的她还留有一个心理障碍:不喜欢防盗门……晚年,王光美致力于慈善事业,一次次走进贫困山区,看到还有那么多妇女生活艰难,仁厚的老人又新添牵挂和哀愁。 ——她有说不尽的哀愁
-
闽南宗族社会郭志超,林瑶棋 主编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中华民族大一统政治文化体制并积极为之作出贡献,又不时地超越传统与现实的规范与约束;既有步人之后的自卑心理,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意识;既力图在边陲区域传承和固守中华文化早期的核心价值观念,却又在潜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诸如乡族组织、帮派仁义式的社会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可以把许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机地磨合和交错在一起。也许正是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闽南区域文化及其社会经济的持续生命力,从而使得闽南社会及其文化影响区域能够在坚守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同时,有所发扬,有所开拓。我们通过对于闽南二元结构文化结合体的研究,应该有助于对于中华文化演化史的宏观审视。三、闽南文化是一种辐射型的区域文化。从地理概念上说,所谓闽南区域,指的是现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厦门、漳州所属的各个县市。然而从文化的角度说,闽南文化的概念远远超出了以上的区域。由于面临大海的自然特征与文化特征,使得闽南文化在长期的传承演变历程中,不断地向东南的海洋地带传播。不用说祖国大陆的浙江温州沿海、广东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国的宝岛台湾,深深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带有变异型的闽南方言社会与乡族社会,即使是在东南亚地区以及海外的许多地区,闽南文化的影响所及,都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因此,闽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时又是带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之下,研究闽南文化尤其显得深具意。
-
我在英国教功夫马保国《我在英国教功夫》作者自幼习武,身怀绝技,而后叩开英国武术市场的大门,踏上了异国武术教学之路,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归国。《我在英国教功夫》主要记述作者在英国教功夫的经历与感受,为了故事的完整性,开头部分也简述了作者的习武之路和出国缘由,并介绍了作者的几位恩师。
-
希望马拉松崔良沂,俞理明 编著本书由文字、照片、地图组成,全书分为:上编:泰瑞·福克斯之梦,中编:从大洋到大洋:畅跑加拿大,下编:跑步世界,以及附录部分。加拿大的长跑赛事有三大特点:开展慈善捐款活动,男女老幼踊跃参赛,比赛项目丰富多彩。加拿大英雄泰瑞·福克斯为癌症研究募款的“希望马拉松”壮举,寰球闻名。本书从慈善关爱、运动健身、旅行世界的角度诠释群众性跑步运动的真谛,展示风行加拿大的跑步运动的壮丽风景。本书注重群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适合广大跑步爱好者阅读。
-
震撼与守护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震撼与守护——西南交通大学“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纪实》一书已于近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我校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分为决策篇、奋战篇、事迹篇、感受篇等四部分。其中决策篇以纪实性的笔调,再现了大地震以来学校科学决策的历程和细节,奋战篇反映了在学校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系统奋力抗震救灾的工作情况,事迹篇汇集了多位交大师生的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感受篇收录了交大师生在亲历地震后的思索与感言。全书共20万字。该书将作为学校新教师入职教育和新生入学教育的教材。
-
女师范楼上的晚眺石评梅《女师范楼上的晚眺:石评梅回忆录》是《中国现代名人回忆录》的其中一册——石评梅回忆录。《女师范楼上的晚眺:石评梅回忆录》主要内容包括石评梅的亲情述记、女高游记、信笺丛录、与友往书、情感追思、心海泛波、社论呐喊七部分。作者回忆了对家人的思念,读书时的青春往事,与好友间的亲密记录及对已故往友的追忆等。
-
簪缨世家萧华荣 著六朝琅邪王氏家族,历世十几代,延续三百年,就其获得的政治权势而言,可谓中国第一豪族。王氏子弟具有“与时推迁”的精神,善于进取机变,不断适应政治形势。其家族历史不仅是一部两晋南朝的权力更迭史,而且是一部思想流变史。以“书圣”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世代书法家则标识着这个家族的另一种更为永恒的风流。
-
富兰克林自传(美)富兰克林 著,潘丽先 译《富兰克林自传》的出版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入,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整部自传既无哗众取宠之状,也无盛气凌人之势,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不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书文字朴素豳默,使人备感亲切,《富兰克林自传》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的优良传统,从此,自传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 著《跃登百老汇》原著为英文,作者回顾其一生文学之路,忆起了启蒙他鬼与性的湘潭家乡,以及随后往北京就读中学,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到云南边陲担任土司秘书,协助土司进行现代化改革的有趣经历。作者1943年赴美,获得耶鲁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后,以写作为生。他自述在坎坷起落的人生旅行中,有三次难忘的幸运:首先是因短篇小说《禁币》得奖而获得移民许可;而后由于一位老人于临终前在《花鼓歌》原稿上写下“可读”二字,作者与《花鼓歌》就此登上百老汇舞台;继而在黄宗霑所主持的读书会上认识了他的夫人乔伊斯。跟随他几丝怀旧情愁的追记,我们看到一位华裔作家,如何在他乡挣扎沉浮的岁月里,从现实世界中产生艺术创作的热诚,并以其轻松诙谐的笔调,勾画出异种文化的交流与好莱坞的万象。
-
百年周立波姚时珍,邹理 编著编写一《百年周立波》来纪念周立波1OO周年诞辰,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可以说,在“三周”研究会于2004年6月成立之时就已萌发。这源于周立渡是一位忠诚的革命战士、杰出的学者与作家。他的生平与著作,远比当前一般的认识与理解丰富得多。进入21世纪,对中国左翼文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完成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轮回”(《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第56页)。作为左翼的重要作家,周立波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周立波热爱故乡,桑梓情深。“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1955年—1965年,周立波回故乡湖南益阳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创作了《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等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留下许多参加农业劳动、培养文学青年、关心帮助邻里乡亲的佳话。据我们了解,现当代文学史上,在自己家乡深入生活达十年之久的作家,仅有周立波。也正如周立波自己说的:“只想为人民写点东西,做他们的代言人。”这方面故事,期待更广泛深入地搜集与发掘。 《百年周立波》立足作家的故乡益阳,采取论述与实证相结合,史料考证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以新的视角、新的材料来解读周立波的著作,介绍他的生平。为此,我们从北京图书馆、湖南图书馆等权威部门查找史料,到周立波工作过的上海、沅陵、桂林、延安、尚志市、北京等地调查访问,到他深入生活十年之久的益阳邓石桥、桃花仑、大海塘;走访他当年的住户、他的亲友、《山乡巨变》中的人物原型等。那些接触过周立波的老人,年龄都已是70岁以上。时隔近半个世纪,他们谈起“立渡胡子”时,仍然充满敬佩怀念之情。越深入了解,我们越感到周立波的人品高尚,其作品具有久远价值与魅力。正如评论家们一句恰如其分的评价:永远的周立波。出一《百年周立波》来研究这样一位现代文化名人的生平与创作,对于传承人文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我们认为,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纪念周立波100周年诞辰比较好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