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民国女子桑妮 著曾经有那样一群女子,她们如烟花般绚烂,却比烟花寂寞三分。她们在女子本就低微的时代,用独立自强圆满了自己,滋润了他人。 时光翩然而过,她们仍然在用自己的执着,为迷茫的你拨开生活的迷雾,帮你重新找到前行的方向……
-
跋涉者的足迹劳沫之 著作者在书中自述了八十多载人生岁月中亲历的很多深刻的、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其中不乏有趣且引人思考的个人经历和家庭生活,呈现了一个个充满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社会、对国家无私奉献的精彩画面,折射出一位中国女性在社会变革中的高尚思想和良好精神风貌。全书叙述生动翔实,语言时而轻松,时而严肃。一个女性的人生,和一个国家的发展,跃然纸上。
-
阳光下的芬芳种少华 编著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勇敢刚毅决然地以柔弱的身躯猛挡违章飞冲的三轮车,把危险揽给了自己,把安全让给了学生。这一种何等无畏的大爱,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师爱无疆,用生命守护了教师*美的灵魂。本文从各方面深入采写,展现了这位全国优秀教师李芳倾心育人、师德高尚的职业操守及其临危不惧、敢于担险的牺牲精神,生动纪实 “四有”好老师的先锋模范表现。深刻表现主人公临危不惧、舍己救生的高尚品格,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操守,爱生如子、倾心育人的大爱情怀,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报告文学体裁的优长,也尽现一流作者水平。
-
陆小曼陈琅语,智杰轩,出品 著她出身名门望族,自幼精通琴棋书画,她因美貌、才气、狂放和用情热烈而知名那个时代。她的一生既是多彩的,又是悲凉的。她与丈夫、爱人、挚友这样三个男人的情感经历和纠葛,是那个时代人们为之感慨、叹息和扼腕的轰动性事件。本书作者以细腻敏感的笔触,讲述了陆小曼千回百转的一生。且让我们随这佳人丽影,去探寻那一段芳尘旧事,在那段民国烟雨里,同她的生命一起绽放、沉浮……
-
精英沙德安 主编《精英:2019我与祖国同辉煌》汇集了浙江科技、工商、机关单位、教育、艺术等领域的30多位精英人物,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和对人物特质的定位把握,通过鲜活、生动、精彩又给人感悟的案例,从一个独到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浙江人民所进发出的热情。作为新时期祖国繁荣昌盛“浙江坐标”之缩影,书中描写的他们,始终接地气、扬志气、壮豪气。他们的事迹证明:所有人都拥有机会平等的舞台,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能用诚实劳动赢得尊重和信赖,都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
萨本栋传石慧霞,纪玉华本书记载了一位大学校长、教师与他一生所追求的科学事业的动人故事。他聪慧内敛,受中西方文化润泽;他倾心教研,热爱学术;他抛家舍子,兢兢业业于战火中复兴大学;他寄情学术,任劳任怨为科学进步偿尽甘苦;他壮志未酬,年仅47岁,累死在工临终惦念着未及整理的学术著作……他就是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的校长——萨本栋。
-
我的姐姐秋瑾秋宗章 著秋瑾,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我的姐姐秋瑾/回望丛书》稿辑录了秋瑾弟弟秋宗章回忆秋瑾的文字,对作为姐姐、女儿、革命战士的秋瑾作了详尽而全面的介绍,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秋瑾英勇就义的哀痛和对姐姐的敬仰、爱戴和怀念。
-
别有中华(美)司徒雷登,胡适 等《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南开大学校史丛书》中汇集了十三位作者的十二篇文章。这十三位作者,除胡适外,均为当时美国著名的研究东亚和中国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哲学、外交、历史、法律、农业、医学等方面)的学者,如曾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北京协和医学院代理校长顾临、曾于清华大学任教的霍尔康柏以及中国湖南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胡美等人。文集通过论述张伯苓这一杰出中国人物及其所处时代各领域的变化,以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书中介绍了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及其所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的成绩,颂扬了张伯苓的人格及南开教育事业的国际声誉与深远意义,同时,综述了近现代中国的政治演进、经济转变、哲学更替、医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
文明的历程储朝晖叶企孙先生是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培养了一大批大师级的科学家,被称为“大师的大师”。他曲折的人生包含人类文明生成、发展、进步的多种样态,《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记录了他的学生及其他研究者多角度的见证,从《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可以看到他为中国的文明进步和科学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感悟到他是一个理性求真的老实人、文明人。编写《文明的历程:怀念叶企孙》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先生,更是为了加深对人类文明进步条件和规律认识,创造文明进步的条件,增加社会的文明元素,推动人类文明历程不断前进。
-
影像常勋常煊本书收集了常勋教授的生平照片并介绍其主要事迹。共分八篇,分别是:跌宕人生,豁达洒脱;重返讲台,厚积薄发;前人栽树,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奉献华厦;参政议政,心系国家;师生情谊,天长地久;人格魅力,业界敬仰;家庭和睦,亲情温馨。最后附录了《中国会计报》等媒体记者采访常勋的文章以及常勋教授的同事、弟子回忆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