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物
-
光荣与梦想(美)博克 著;洪友 译本书是美国《妇女家庭杂志》创办人爱德华·德克以第三人称写的一本自传。它记载了一个一无所有、接受教育极其有限的荷兰小男孩在来到美国后,如何从不被别人理解,甚至无法懂得别人在说什么,经过多年的努力,打破宿命,创办有史以来最大期刊发行量杂志的历程。所有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这个必须克服每个困难的小男孩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其中隐含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它是爱德华·博克的光荣与梦想,也是当下每个人的光荣与梦想!.本书与《富兰克林自传》等书一起被列入“50本自助经典”之一。...
-
不只是天才徐安庐天才儿童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安庐的成长经验,可以让我们一探“天才”的神秘。安庐的聪明是与生俱来的,但是这个天赋没有父母的慧眼启发、用心栽培,他不会德、智、体、群、美样样兼备,跳脱一般人认定的天才刻板印象。他对世界贫童的“人饥已饥,人溺己溺”关怀,更是天才儿童的光环上最耀眼的光芒,让他“不只是天才”。在本书里,安庐毫无保留地重现他的成长过程,其中的荣耀、挫折、苦闷与难堪,可以让我们了解天才对知识的渴求到什么疯狂程度,对生活是多么的认真与诚恳,更可以体会爱迪生说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的真正含义。出版这本书,如同安庐所言:“把自己微不足道的故事写出来,目的是希望中国的学生和师长分享我的学习经验。”他的经验很难有人能雷同,但是他主动、自主、渴求的学习态度,认真、专注、系统的学习规划,是每个学生都可以效法的;他的父母的“爱的教育”是每位家长或老师可以借鉴的。
-
思想之旅章清图书目录引言 “五四思想的遗产”与“‘五四’后期人物”第一章 “‘五四’之子”“文化养成和学业背景(1919—1937)一、耕读之家的叛逆者二、“‘五四’之子”的文化养成三、走进北平学术文化圈第二章 西南联大七年的岁月(1938—1944)一、炮火落在中国文教圈二、“虽欲从之,末由也已”三、校园中的浮动分子第三章 思想的自我放逐之旅(1945—1949)一“不及格的士兵”二、步入舆论的尖锋三、《中央日报》主笔第四章 自由主义思想由背景走向前台(1950—1956)一、通向失望的阶梯二、台湾大学“第一人”三、台湾科学实证论的浮现四、加入《自由中国》集团五、“发现”海耶克六、风波中的《自由中国》七、东方色彩与西方精神第五章 “跟着‘五四’的脚步前进”(1957—1960)一、1957年,不寻常的开端二、传承与开新三、重整“五四”精神四、“传统之内”与“传统之外”五、走向全面的社会批判六、“反对党问题”与“雷震案”第六章 “我不分享这个时代的价值”(1961—1965)一、在中西文化论战的漩涡中二、独自出发寻找出路与答案三、对海耶克与波普尔的重新解读四、重估自由主义的思想片断第七章 “志未酬”:晚年的思想与学术(1966—1969)一、毕竟是书生二、向友朋和学生求助三、揭开心灵深处多年来的“紧张”四、“云散水流处,寂然天地空”五、定位于“‘五四’后期人物”结语 殷海光与“后‘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的演进一、思想转进的意义二、“‘五四’后期人物”的思想方向三、思想发展的内在限制主要征引书目后记 书摘与金岳霖相交,殷海光得到了年轻人渴望的随和与宽容;而在熊十力那里,却感受到独断与偏激。他曾把这种不同归结于受英国经验论与中国思想习染的区别,实际也为自己选择了问学之道。不过,在殷晚年,对熊十力也多了一分敬佩。这无关于熊的学问,而是其“脱俗的人格”和“推倒万世的精神”。就在1937年夏天殷海光准备报考清华哲学系的时候,中日战争爆发了。自“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就笼罩在战争阴影下。只是在1937年以前,平津之地的学校,还能弦歌不辍。时执掌北大的蒋梦麟,就曾表示:“从民国十九年到二十六年的七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竭智尽能,希望把这学问之舟平稳渡过中日冲突的惊涛骇浪。”在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等朋友的协助下,“北大幸能平稳前进,仅仅偶尔调整帆篷而已”。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又逐渐转变为学术中心。或许是因为珍惜这些年取得的成绩,尽管头上的乌云越来越密,学界人士还是在浅水里小心翼翼地缓缓前进,不敢闯进急流,以免正面撞上日本侵华的浪潮。这个时期由北方学人办起来的《独立评论》杂志,就传达了学人们对危机的种种识见。身处北方危城,殷海光的感受想必是很多的。到北平没多久,就发生了“西安事变”,他本人叙述的一则经历,就透露出影响其未来政治投向的气息:那年十二月的某一天,学生公寓里,有一个高高瘦瘦的人说:“今天是我最痛快的一天。”殷问:“为什么?”他说:“在西安的张学良把蒋委员长抓了起来,他不抗日,所以抓起来最痛快了。”殷海光听到这话,十分气愤,他告诉那人说:“我今天最难过……蒋委员长是抗日的,只因为我们准备不够,时间还没到来,所以没有发动,蒋被抓起来,谁领导抗日?眼见国家要四分五裂了。”两人各执一词,激烈争辩起来,竟因此感情完全破裂,以后见面不理。七七事变之夜,清华因地处北平西,毗连宛平,日军进攻卢沟桥的枪炮之声,校园内即清晰可闻。殷海光也许没有经历清华师生那一段心恸神伤的日子,但也目睹了日本侵入北平后,到处人心惶惶的凄凉景象。此时殷知道,在这座被征服的故都,他希望开始的大学生活,已随局势的日益恶化成为泡影。他和一些来自南方的同学,决定回到南方去。他没有旅费,在北平只有金岳霖能帮助他,于是找到金说明来意。金先生给了他50元钱,作为北平到汉口的旅资。金先生还对他说:“你回南方去!这里局势动荡不定,我恐怕你流落在这个地方。时局可能不是一时能安定下来的,一切需要从长计议。盼望你平安回到家乡。”这样,在北平住了差不多一年后,殷从北平辗转回到故乡,静待时局的改善。到次年春天,获悉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迁昆明,合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殷才决定前往昆明求学,继续追随金先生。P43-P44
-
凤凰名人外传张林,等这是一本由凤凰的编导、记者们集体创作的,关于凤凰人物的幽默故事集。作者们把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凤凰卫视在日常工作和新闻播报现场发生的幽默故事编纂成册,既诙谐风趣,又发人深思。故事的主角有凤凰的管理层,有凤凰的名主播、名记者,还有与凤凰打过交道的内地演艺界、文化界名人。他们的个性特征、工作状态以及遭遇到的“正史”里不便表达的有趣故事,被用一种调侃的语言呈现出来。对于那些喜爱凤凰卫视的观众而言,此书是一枚轻松而又能励志的开心果。而对于那些传媒学者来说,幽默故事的背后传达出的是电视传媒人独特的事业追求和文化理念。
-
花枝俏尹智博,范林 著本书讲述了湖南湘潭新天地旅行社的普通导游文枝花舍己救人的先进事迹。
-
时代先锋中央宣传部新闻局,中央先进性教育办公室 编《时代先锋》收录了2004年11月~2005年9月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发表的146篇精彩报道,以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角度、真挚的情感,生动地讲述了牛玉儒、宋鱼水、王顺友等148位优秀共产党员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
-
最“危险”的总编辑(美)本·布莱德利本书是美国著名报人本·布莱德利的自传,从独特、大胆而又让人兴奋不已的视角,向读者呈现了他70余年的传奇人生——从哈佛大学求学到奔赴太平洋战场,直到在《华盛顿邮报》步入事业巅峰。自从1965年布莱德利担任总编辑以来,他和记者们并肩奋战,将《华盛顿邮报》打造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媒体之一,提供了当代新闻调查的新思路,并且创立了新闻报道的新模式。他在《华盛顿邮报》工作时,极富领导力和开拓精神,最终通过“水门事件”报道将美国总统尼克松拉下马,创造了新闻媒体的“神话”;在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报道的事件上,面对政府的高压,他不卑不亢地还以颜色,最终改写了美国的历史。本书通过作者的经历,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的美国社会和美国新闻业激动人心的发展历程,并披露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鲜为人知的内幕。
-
王岱舆刘智评传孙振玉我国回族是由历史上的“回回”穆斯林移民演变而来的。明清之际,正值该民族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后其文化思想和民族意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该民族中涌现出了一些精通伊斯兰经典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并具有回汉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回儒”)。正是他们,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宋明儒家理学的全面影响下,创造了我国一个新的理学体系——“回回理学”。明清回回理学的创立,不仅是对其本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极大贡献,从特殊意义上看,它也证明了回汉两族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岱舆刘智评传》的三位传主,就是曾经为这一理学体系的创造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回回理学家。其中,王岱舆是这一学术体系的最主要的开拓者,是他创造性地探索了译著(伊斯兰汉文译著是回回理学的具体著述方式)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和道路;刘智进而使其规范化、精致化,使其更富思辨性质;马德新则予以拾遗补漏,整理出新,为推动其后期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王岱舆刘智评传》针对这三位回族历史人物的生平和思想及其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述,并以之为典型个案,深入地探讨了回回理学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
齐鲁之光山东省民政厅山东省是全国著名的烈士大省之一,在历次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有近23万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齐鲁儿女的钢铁脊梁,他们的伟大精神犹如一缕缕璀璨之光照耀着齐鲁大地。为进一步宣传烈士的英雄事迹,向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这部《齐鲁之光——山东省中华著名烈士事迹选》丛书,它是山东省第一套系统、完整地反映全省中华著名烈士事迹的大型丛书。 本书收录了从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之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间牺牲的山东籍中华著名烈士,以及上述历史时期内长期在山东工作并牺牲在山东的外省籍中华著名烈士。
-
回忆领袖与战友吴冷西A01我国老一辈著名新闻记者吴冷西同志的回忆录。作者通过对自身亲历的若干重大历史时刻的回忆,记录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袖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作者还通过对与田家英、姚溱等人交往的回忆,真实地记录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以及他们的沉浮。 这本文集中,汇集了冷西在退休以后撰写的一系列纪念文章。冷西以他的亲身经历,记述了毛主席、刘少奇同志、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工作片断,记录了曾经与他共过事的廖承志同志、田家英同志、胡乔木同志、艾思奇同志、陈克寒同志、姚溱同志的工作和生活的史实。这个文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的领袖人物的人格和魅力,也记录了我们一批党的高级领导同志和新闻工作者的恪尽职守和为党为民的一生。